中圖分類號:G252.0 文獻標志碼:ADOI:10.19968/j.cnki.hnkj.1003-5168.2025.16.008
文章編號:1003-5168(2025)16-0038-06
ResearchontheKnowledgeServiceModelofSmartLibrariesBasedon MicroserviceArchitecture
JIN Xing (Luohe CityLibrary,Luohe ,China)
Abstract:[Purposes]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knowledge service model of smart libraries based on the microservice architecture,with the expectation that the microservice system can improve the fficiency of library resource integration,beter meet user needs,an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library knowledge services.[Methods]First,we define the concepts related to smart libraries and microservice architecture.Based on this, we analyze the current core components of smart library construction and conduct an in-depth discusson on the microservice architecture of smart libraries,inclu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icroservice platforms,microservice interaction,microservice-based reading resource management,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microservices.Then,we propose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for the microservice architecture of smart libraries,such as building a microservice framework,service innovation,technical enhancement,and user experience improv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ervice platforms,technical support,team services,and content.[Findings] Through this research,a relatively complete knowledge service system for smart libraries has been developed.This study provides a clearer approach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libraries,enabling beter integration of various resources,improved service flexibility
and personalization,and better satisfaction of user needs.[Conclusions] The knowledge service model of smart libraries based on microservice architecture offers theoretical advantages.In this era ofrapi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it can leverage new technologies to update service models,enhanceuser experience,and provide the public with more convenient access to knowledge.
Keywords: smart library; microservices; knowledge service model
0 引言
隨著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圖書館作為重要的信息資源集散地,其信息服務模式迎來了全新的機遇與挑戰。近年來,“智慧城市\"\"智慧醫院\"\"智慧校園\"等概念紛紛興起,圖書館作為知識的重要傳播機構,也正在逐步融入這一大潮,向著智慧圖書館大步邁進。智慧圖書館作為圖書館未來發展的新形態,不僅要實現圖書館在資源建設、服務提供、管理運營等方面的智能化,而且也要實現知識服務模式的智慧化[1]。
當前,傳統媒體受到新媒體的強烈沖擊,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在不斷碰撞中逐漸融合,共同塑造著信息傳播的新格局。其中,微信、微博、微視頻等微媒體以其獨特的傳播方式和便捷性,受到了廣大用戶的喜愛和追捧,成為媒體融合的重要平臺,也是“微時代\"的標志。微時代背景下,為迎合用戶的需求,微服務應運而生。威尼斯軟件架構師研討會于2011年首次介紹了微服務,其主要用于描述項自研究所涉及的通用性架構機制。隨后,人們對微服務的探討和研究逐漸深入,圖書館學研究者們也開始加入微服務的研究行列中。微服務是智慧圖書館建設的重要支撐,憑借其靈活、可擴展、高可用的特點,為圖書館提供了全新的服務模式和發展方向。相較于傳統服務,微服務具有碎片化、個性化及交互性等顯著特征,為用戶帶來了更加便捷、高效的體驗。智慧圖書館微服務發展模式使得傳統圖書的信息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革,在推動圖書館知識服務理念及模式更新中的作用愈發顯著[2]。因此,研究圖書館微服務架構與知識服務模式,對于推動圖書館服務創新,滿足用戶需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相關概念
1.1智慧圖書館
隨著智慧城市的不斷發展和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智慧圖書館作為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概念也在不斷拓展與更新。王世偉[3通過闡述智慧圖書館的特點、關系以及未來發展思考等,認為智慧圖書館是基于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的現代信息技術,通過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實現圖書館資源的高效整合、優化管理和智能服務。初景利等4指出,智慧圖書館是圖書館業務與管理體系、智能技術及智慧館員等要素共同融合而成的產物,從用戶需求、社會發展以及技術等角度,對圖書館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預測??傮w來說,智慧圖書館作為新時代發展產物,是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實現圖書館資源的高效利用和服務創新,從而滿足用戶對知識的需求。
1.2 微服務
對于微服務的確切概念,學界目前尚無統一的理論。劉麗萍等5認為圖書館微服務就是在微時代背景下,圖書館以用戶為中心,摒棄既往大而泛之的宏服務方式,借助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應用,利用移動終端設備為用戶提供細節化、個性化的服務,從而做到真正走進用戶。當前,許多研究認為微服務架構是通過整合微博、微信、微視頻等新媒體平臺,為讀者提供及時、準確的圖書信息服務,并支持便捷的互動交流。而本研究將圖書館的微服務定義為:智慧圖書館以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等技術為支撐,圍繞“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深度融合微信、微博、微視頻等新媒體平臺,動態感知用戶需求,通過智能推送與資源整合,精準觸達用戶場景,實現知識服務的個性化供給、精準化匹配及高效化交付。
1.3智慧圖書館微服務體系
智慧圖書館微服務體系的構建,是對智慧化服務與線上服務技術的深度融合,力求為讀者呈現效率化、智能化的創新服務模式。微系統服務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組織體系,微服務系統在圖書館學界的研究已經初見成效,然而其未來發展趨勢與形成路徑,仍待進一步的探討和實踐。
微服務體系建設藍圖中,圖書館信息服務的各個環節都要進行細致、綜合考量。本研究將此體系劃分為資源、服務、技術、用戶體驗四大核心模塊。從宏觀層面看,這一體系的構建與人力資源、物資資源的配置緊密相關。圖書館資源建設猶如大廈之基,館藏資源是圖書館規模與效能的重要衡量標準,組織資源則是智慧圖書館持續穩定運轉的保障,而人力資源,作為智慧圖書館戰略決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對圖書館的未來發展路徑規劃具有深遠影響。因此,對微服務體系資源建設的研究,是智慧圖書館建設過程中最基本,但也是最關鍵的探索課題。
智慧圖書館微服務體系的本質,最終聚焦于圖書館服務建設之上。圖書館的智慧化,正是通過其提供的各種智能化服務得以體現,這些服務不僅要滿足用戶現有需求,更要為用戶帶來前所未有的獨特體驗。這種高端科技與人文關懷完美融合的智能微服務,已然成為管理者與云端服務開發商共同追求的目標8。資源、服務的智慧化成果,最終都將通過用戶的體驗感知轉化為滿意度,這對于管理者與開發商而言,是用戶對服務質量最直觀、最真實的反饋9。因此,在微服務體系建設中,用戶服務體驗的提升應作為核心考量因素,貫穿整個服務流程的優化與創新之中。
2智慧圖書館當前的核心建設內容
2.1 新技術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新技術的應用成為智慧圖書館建設的重要驅動力。目前智慧圖書館建設過程中,如何將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分析等新興技術和圖書館的具體業務相結合,成為提高智慧圖書館建設質量的關鍵。在智慧圖書館的建設過程中,人工智能的機器學習算法,能夠用于讀者行為分析、個性化推薦;物聯網技術可以實現圖書館的館藏資源、設備、空間技術的互聯互動,多數圖書館已經引入射頻識別技術,實現對圖書自動識別、盤點、借還和定位;大數據分析技術可以處理海量的讀者行為數據和資源,深入分析讀者需求與行為模式,從而對館藏資源的結構和服務布局進行調整與優化。
2.2 新平臺
當前的圖書館集成管理系統(ILS)主要以采訪、編目、典藏、期刊管理、流通等功能模塊為主,是一種以業務管理為核心的系統,主要用于紙本館藏資源的日常管理。而新一代的圖書館管理服務平臺則以用戶為中心,構建了一個開放的生態環境平臺,對全類型資源進行一體化管理,實現了圖書館館藏資源與外部資源和服務的無縫對接[12]。新平臺的構建是智慧圖書館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不僅促進了圖書館資源和服務的深度融合,也為讀者提供了更為豐富、便捷的信息獲取渠道。
3智慧圖書館微服務架構
3.1 微服務平臺
微服務平臺作為公共圖書館在閱讀推廣與讀者服務領域中的革新利器,通過構建線上、線下融合服務模式,為知識服務創新安裝了智慧化時代的翅膀。在當前智慧城市建設的大潮中,公共圖書館要始終堅持為讀者服務的理念,充分挖掘微信、微博、移動圖書館APP等微服務平臺的功能,為讀者構建智慧化的服務生態圈。在構建智慧化服務生態環境的過程中,圖書館應當積極創新服務形態,深化與讀者的互動,整合在線圖書館、微信平臺、移動圖書館等,為讀者提供更為開放、互動性更強的智慧化微服務平臺[13]。同時,公共圖書館應當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深入挖掘讀者閱讀偏好及行為模式,為讀者帶來個性化推薦服務。
3.2 微服務交互
隨著數字圖書館微服務功能設計和開發的不斷革新,功能簡單的圖書館微服務模式顯然不能滿足現代讀者的多元化需求,導致圖書館微服務黏度不高,用戶對微服務興趣減弱[14]。因此,微服務情景交互功能的設計有利于增加對智慧圖書館服務的支持力度。通過對讀者閱讀興趣和需求的深入挖掘,利用大數據分析,可以更加精準地為用戶推薦個性化的閱讀資源[15。同時,引入智能問答系統,如聊天機器人,為用戶提供即時、準確的咨詢解答,進一步提升用戶的服務體驗。
3.3微服務閱讀資源
“屏閱讀”是數字化時代背景下深受人們喜愛的閱讀新形式,這種快餐化、碎片化的閱讀方式滿足了人們快節奏生活的需求,這體現了讀者閱讀需求呈現多樣化的特點。因此,在微服務閱讀資源建設方面,圖書館不僅可以通過對閱讀資源的整合來進一步提高館藏資源的整體質量,依托社交軟件、圖書館APP、網站等多渠道,為讀者提供海量的優質資源,提升服務體驗。在數字化閱讀質量建設上,圖書館不僅可以通過與學術期刊、出版社等進行合作,將優質的紙質資源轉化成數字資源,通過微服務平臺向讀者傳遞量更大、質更優的閱讀資源。而且可以通過館際合作的方式,打造微閱讀平臺,促進不同閱讀資源的深度融合,為讀者提供共享式、開放化的線上服務資源。同時,要注重閱讀資源的豐富性和多樣性,除了傳統文字資源以外,圖書館還要引入音頻、圖片、視頻等多媒體資源,打造多元化的閱讀體驗,引領閱讀新風尚。
3.4 微服務技術
隨著新技術的不斷涌現與發展,圖書館微服務技術正在持續升級和創新。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先進技術為圖書館服務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讓智慧圖書館服務的精準化、高效化、智能化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智慧圖書館可充分發揮人工智能技術優勢,如機器學習算法、自然語言處理等功能,推出智能推薦、智能檢索等服務[16]。通過對用戶搜索習慣、瀏覽記錄、歷史借閱等進行分析和深度學習,可以為讀者推薦更符合其需求的服務內容和閱讀資源,進而提升服務針對性與有效性。云計算技術可以應用于圖書館資源儲存和管理方面,智慧圖書館可以將大量數字資源儲存于云端,讀者通過網絡可以隨時訪問、獲取閱讀資源,進而降低圖書館硬件投入,壓縮維護成本,為智慧化圖書館的建設與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另外,區塊鏈技術也在智慧圖書館微服務中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區塊鏈具有可追溯、不可篡改等特性,對于數字資源版權、交易等的安全性提供了強大保障,這為智慧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及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7]。微服務架構示意如圖1所示。
圖1微服務架構示意

4智慧圖書館微服務體系建設策略
4.1微服務體系框架
4.1.1 建設原則
當前,智慧圖書館微服務建設開展得如火如荼,但尚未形成一個統一、完善的微服務體系框架。讀者作為智慧圖書館的服務受眾,圖書館微服務體系的建設必須體現讀者至上的精神,即以滿足讀者需求為核心,提供高效、便捷、個性化的服務。圍繞這一建設精神,圖書館微服務建設體系應當遵循讀者導向原則、資源整合原則、開放性與兼容性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
4.1.2 關鍵要素
服務平臺。服務平臺是智慧圖書館微服務體系的直接體現,包括個性化推薦、智能檢索、在線閱讀、社交互動等功能模塊。搭建功能強大、操作簡易的服務平臺是智慧圖書館微服務體系建設的基礎所在,服務平臺的設計要求應緊緊圍繞用戶需求,提供高效、個性化服務體驗,打造一站式服務。
技術支持。技術層是智慧圖書館微服務體系建設的中堅力量,包括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穩定的技術支持是微服務體系得以順利運行的前提。目前,超星學習通、云舟知識空間等知識服務交互平臺在各大高校智慧圖書館微服務建設中得到廣泛應用,這些平臺不僅提供了強大的學習資源,還通過讀書筆記分享心得、轉發、評論等社交互動功能,提高了用戶互動性、知識共享性,進而為智慧圖書館微服務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服務團隊。圖書館管理者和后臺技術人員都是智慧圖書館微服務體系建設服務團隊的構成要素,他們是微服務得以高效實施和持續優化的關鍵。圖書管理員應當具備敏銳洞察力,結合自身專業技能,發現信息技術在圖書館服務中的潛在應用,并不斷學習新技術,提升服務質量和效率。后臺技術人員則需要具備扎實的計算機技術和數據處理能力,通過對信息資源、技術資源的整合,對微服務平臺進行開發及后續維護,設計出更符合用戶需求和喜好的服務平臺。
服務內容。優質高效、豐富多元的服務內容是吸引讀者用戶的關鍵。在智慧圖書館微服務體系中,服務內容應當緊貼用戶需求,提供多樣化的服務選項,如數字資源、參考咨詢、閱讀推廣、教育培訓、文化活動等多種服務內容,從而滿足不同用戶群體的個性化需求?;谖⒎盏闹腔蹐D書館整體架構如圖2所示。
圖2基于微服務的智慧圖書館整體架構

4.2整合服務資源
4.2.1 信息資源
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大多由文獻資源演化而來,現今信息資源建設不再單純是圖書館儲存資源體量的建設,更是資源內容質量提升和服務的優化建設,即圖書館資源建設要以“可用性\"為導向,加強圖書館內部數字資源的整合,通過對不同數據庫資源的共享,實現資源統一檢索,為讀者提供優化服務。同時,要積極開展與出版社、數據庫商等的合作和館際合作,建立資源共享平臺,加大力度拓展數字資源獲取渠道,進而豐富數字資源種類和數量。此外,借助數字化手段,對地方文獻、特色館藏、古籍等資源進行數字化,打造特色信息資源。
4.2.2 人力資源
人力資源建設是智慧圖書館微服務體系建設的重點內容之一。通過協同推進人才培養與引進機制,重點培育和引入兼具圖書情報專業知識、數據分析能力及信息技術素養的復合型人才,推動其全流程參與圖書館微服務體系的規劃、建設與運維,為智慧化服務轉型提供技術整合與創新支撐。同時,以圖書館微服務體系建設需求、功能模塊為依據,對人力資源進行重新規劃、合理配置,落實各崗位職責,完善激勵機制,促進工作人員積極投身于智慧圖書館微服務體系建設之中。
4.3 創新服務
4.3.1 個性化服務
智慧圖書館建設背景下,圖書館要根據讀者閱讀習慣,增加微服務平臺的服務功能,切實滿足讀者的個性化需求。具體做法包括:利用數據挖掘,對用戶基本信息、檢索關鍵詞、瀏覽行為等進行挖掘和分析,構建精準的用戶畫像,并根據用戶畫像為用戶提供符合其興趣與需求的知識服務推薦。打造微信、微博、微視頻、移動APP客戶端的“三微一端”服務矩陣,為讀者提供個性化、精準化的知識推送。同時,根據用戶個性化需求,為用戶提供定制化服務方案。
4.3.2 智慧化服務
通過應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智能算法等,對智慧圖書館微服務檢索系統進行優化與完善。用戶僅需輸入簡單的關鍵詞,系統即可基于智能聯想和語義檢索技術自動解析其需求意圖,并通過多維度語義精準匹配和推送相關資源,實現從模糊查詢到精準服務的智能躍遷。同時,引人室內定位技術、移動終端等,實現圖書館內部智能導航,使用戶在自己的手機、平板等移動終端上可以實時獲取自己在圖書館內部的位置,從而迅速獲得圖書、閱覽座位等。
4.4完善技術建設
4.4.1 強化基礎設施建設
網絡架構是智慧圖書館微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基礎,通過優化網絡帶寬穩定性并提升數據傳輸效率,確保用戶訪問圖書館數字資源及微服務平臺時的流暢度與響應速度。同時,構建多層次網絡安全防護體系,采用加密技術、訪問控制及實時監測等手段,筑牢用戶數據與信息安全的防線。通過推進服務器、存儲設備及自助借還機等核心設施的定期更新迭代,結合智能書架的實時庫存監控、智能門禁的權限動態管理等技術應用,為智慧化服務轉型奠定硬件基礎。
4.4.2 推動技術融合創新
積極探索新技術在圖書館服務中的應用,拓展人工智能技術在智慧圖書館中的應用場景,如利用圖像識別技術,對圖書進行智能分類、自動盤點;借助語音識別系統,進行語音導航、語音檢索;通過情感分析技術,對用戶體驗感進行分析,進而優化服務內容和方式。
4.5強化用戶體驗建設
4.5.1優化微服務平臺功能
在用戶需求多樣化和個性化的背景下,智慧圖書館微服務平臺功能的多樣化建設體現了智慧圖書館建設過程中的人文關懷精神。多樣化功能可以滿足用戶對信息資源的不同需求,為用戶帶來全新的、不同的服務體驗。通過對當下技術應用趨勢的分析和對人們生活便捷需求趨勢的把握,設置相應的微服務功能。例如,人們當前對虛擬空間的社交需求日益強烈,圖書館微服務平臺可以增設虛擬圖書館功能模塊,借助3D空間視覺技術,讓讀者在虛擬環境中體驗圖書館的資源和服務,進行線上交流互動,增強用戶的參與感。
4.5.2 提升用戶反饋
提升用戶反饋是強化用戶體驗建設的重要一環,注重用戶和平臺之間的良性互動是微服務平臺得以持續優化的關鍵。微服務平臺可以定期通過在線問卷調查、電話咨詢、在線留言等方式,對用戶的閱讀體驗和需求進行了解,重點關注用戶對平臺優化的建議,并做到及時反饋,賦予微平臺服務模式更多的靈活性和適應性。
5結語
在數字化與智能化浪潮的推動下,智慧圖書館作為知識服務的新形態,正通過微服務架構實現服務模式的深刻變革。本研究探討了基于微服務架構的智慧圖書館知識服務模式,從理論框架到技術落地,系統梳理了微服務在資源整合、交互體驗、技術支撐等方面的創新應用。研究表明,微服務架構以其靈活性、可擴展性和高可用性,為圖書館提供了從“宏服務”向“精準化服務\"轉型的技術路徑。通過構建“三微一端”服務矩陣、引入人工智能推薦算法、整合跨平臺資源等,提升了智慧圖書館的資源利用效率,實現了用戶需求的動態感知與個性化響應。
參考文獻:
[1周玲元,方先濤.基于服務鏈的智慧圖書館輕量級微服務體系建設研究[J].數字圖書館論壇,2024,20(4):50-57.
[2]周玲元,帥輝琳,陳洪斌.輕應用背景下我國省級智慧圖書館微服務現狀調查與分析[J].新世紀圖書館,2024(1):41-46.
[3]王世偉.關于智慧圖書館未來發展若干問題的思考[J].數字圖書館論壇,2018(7):2-10.
[4]初景利,段美珍.智慧圖書館與智慧服務[J].圖書館建設,2018(4):85-90,95.
[5]劉麗萍,龐彩云.圖書館微服務研究[J].圖書館建設,2013(4):60-63.
[6]周玲元,楊崖冰,陳洪斌.輕應用背景下智慧圖書館微服務情境聚合適配研究[J].新世紀圖書館,2023(4):62-69.
[7]劉宇航.基于微服務的智慧圖書館信息系統的設計[J].微型電腦應用,2022,38(8):201-204.
[8]楊群,張霓,莫再峰.區塊鏈視域下圖書館智慧微服務功能體系研究[J].圖書館,2020(7):26-32,37.
[9]李曉玲.智慧校園環境下高校圖書館個性化微服務“四要素”研究:以三亞學院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學刊,2022,44(3):80-84.
[10」張興龍.智慧校園背景下大學圖書館多元化微服務“四要素”探索:以黑龍江東方學院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界,2022(6):56-60.
[11]李新,薛衛雙.國內外智慧圖書館微服務研究的現狀、難點及趨勢[J.圖書館,2020(12):42-47.
[12]趙霞琦.智慧視閾下基于微服務架構的圖書館平臺建設與服務創新[J].天津科技,2021,48(11):68-71,76.
[13]沈奕君.智慧圖書館微服務讀者體驗效果評價:基于調查問卷的實證分析[J].河南圖書館學刊,2021,41(8):123-126.
[14]徐偉,吳鳴.“大數據+微服務”智慧圖書館發展的初級階段[J].辦公室業務,2021(17):191-192.
[15]羅偉.基于微服務的智慧圖書館系統架構研究[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20,38(5):110-113.
[16]田光林,陸婕,曲建華,等.智慧社會發展背景下高校圖書館微服務模式研究[J].情報科學,2021,39(5):41-46.
[17]周玲元,李慧.智慧圖書館微服務體系建設研究:以移動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學研究,2020(2):55-62.
(欄目編輯:孫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