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模型與過往任何技術都截然不同,以往技術在To B與To C領域始終存在明顯割裂。比如,刷抖音不代表在用火山引擎,逛淘寶也不等于接觸了阿里云,兩者從應用到技術完全是兩條平行線。但如今的大模型,在To B與ToC領域卻高度耦合,無論是面向個人的應用,還是服務企業的方案,背后核心能力都源自同一模型,不再像過去那樣界限分明。
這種耦合性恰恰帶來了關鍵優勢。過去To B領域常面臨一個痛點:決策者和實際使用者完全脫節。像CRM、ERP這類企業級產品,拍板采購的往往不是日常操作的員工,他們無法親身體驗產品,只能靠PPT演示、案例講解來間接了解別人的使用場景,對產品真實價值的判斷難免有偏差。
而大模型徹底打破了這種脫節。一方面,它的體驗門檻極低,任何人都能直接上手感受;另一方面,很多場景下,決策者本身就是使用者。現在我們對接每一位客戶,無論是董事長還是CEO,首要建議都是讓他們先下載豆包APP親自體驗。只有決策者每天用AI、對AI有直觀感知,才能準確判斷企業里哪些環節能靠大模型優化。
在我看來,這不僅是大模型技術本身的突破,更將重塑To B與To C的商業模式。過去,業務端對云服務幾乎沒有感知,真正接觸云服務的是運維團隊,研發人員也只能看到冰冷的數據,只有出故障時才會意識到云服務的存在。但大模型不同,每個人首先是它的用戶,能在日常使用中清晰分辨產品好壞;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思考如何把它當作工具,提升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