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學業的終點與人生的新起點,讓我們聆聽師長們的“最后一課”——充滿智慧的畢業致辭。這些被時光淬煉的贈言,既是殷切的囑托,更是大學精神的濃縮。有些話語,唯有告別時才聽得真切;有些道理,總要啟程后才能深刻領悟。
/華東師范大學/
致敬那些“想不開的人”
如果你最近看過“下次帶一個億捐給中文系”的段子,那你的社交媒體首頁可能已被華東師范大學湯擁華教授的畢業致辭刷屏了。這篇《像我們這樣想不開的人吶》的畢業致辭,在短短的七分鐘內將網絡熱梗、文科自嘲和人文情懷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讓人“笑著點進去,抹著眼淚看完”。
“但是一心拔刀的人為什么也喜歡下雪呢?因為人總有想不開的時候,總有出神發呆的時候,‘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或者這句:‘在一首詩中給我三秒鐘的寂靜,我就能在其中寫出滿天的烏云。’”
“明明能夠像別人那樣想開卻又情愿自己想不開,明明自己想不開卻又希望別人能夠想得開,知道別人想不開卻又希望別人想不開的時候能夠過得好,才會需要愛,需要文學,需要我們呀!”
“這個世界足夠大了,一定可以容納一些想不開的人吧?這些想不開的人選擇了中文系,這個世界還有什么想不開的呢?”
“好了,現在讓我們伸出雙手,將那張五十萬的卡輕輕地拿起來,揣到懷里。不管對面是江城傅家還是海城焦家,站起身,鞠個躬,又溫柔又囂張地說:謝謝媽媽!下次請帶一個億過來吧,我們都捐給華東師大中文系!”
湯擁華笑言,學中文的人往往也是“想不開的人”。“如果去看文學的經典作品,每一個經典作品都提供了人生的一種困境。這些困境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被很輕易地‘打發掉’,但是文學恰恰就是提供了一種很難輕易化解掉的方式。在這個意義上,可以理解為一種‘想不開’。”我們為何存在?我們如何更好地存在?我們的存在會在世界上留下什么痕跡?這些充滿哲思的追問,正是需要有一些“想不開的人”去探索。
/清華大學新雅書院/
《關于成功的四個說明》
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院長梅賜琪在2025屆畢業典禮上,以《關于成功的四個說明》為題,為畢業生獻上了一篇深刻而清醒的臨別贈言。想知道成功的四個法則是什么嗎?趕緊拿小本子記下來吧!
“第一,成功需要時間的積累。……漫長歲月中,你們一定會嘗試很多的事情,但是只有曾經在某一件事情上持續和長久地投入,才有可能讓你們突破。”
“第二,成功可能不是排他的游戲。”
“第三,成功需要來自世界的正反饋。……我們所有的內驅力都一定會在某個時刻、某個階段期待來自他人和世界的回響,就連‘乘桴浮于海’都是希望給這個世界留下一個悲愴的背影,并讓世界久久懷念。所以各位生活在世間的人,我希望你們走自己的路,但是對來自世界的正反饋仍然保有若即若離的熱情。”
“第四,也可能是最重要的一條——別用成功來反向定義美德。庸俗的成功學對于世界的最大傷害并不在于它們無法預測成功,而是它們將不成功歸因為個人美德的缺乏。比如,不努力,不思考;又比如,不知變通,不妥協,不逢迎,不低頭。雖然我們‘每個人要為屬于自己的成功肩負起最大的責任’,但是對成功有巨大影響的環境、機遇,甚至天賦,都與美德無關。”
同學們,帶著這份關于成功學的認知,清醒而勇敢地向前沖吧!
/中國傳媒大學/
《做篤行的自己,奔赴人生新征程》
六月的風一吹,中國傳媒大學的“小白楊”(中國傳媒大學學子的昵稱,這一稱謂源自校歌《校園里有一排年輕的白楊》)們,即將帶著大閱城的書香、鋼琴湖的波光,奔赴人生的廣闊天地。臨別之際,校長張樹庭深情送上了溫暖而富有哲思的寄語——
“請堅定相信人類智慧。人類智慧是地球46億年自然進化的奇妙饋贈,是上百萬年人類史演進的寶貴結晶。回望歷史,每一次技術變革,都會激發出人類更強的探索欲、思考力、判斷力和創造力。當前,人工智能帶來了可預見或不可預見的種種問題和挑戰,但請相信,人類有智慧、有能力牢牢掌握人工智能發展和治理的主動權,駕馭人工智能的韁繩必須也必將緊握在人類的手里。”
“請記住,當你的人生還有得選,這恰恰意味著擁有更多機會。人生的每一次選擇,都是一次新的出發,都是在塑造未來的自己。”
“離校前,不妨再去大閱城看一看,去立德樓和博學樓走一走。請記得,用書香浸潤心靈,保持終身學習的能力,才是幸福的底層邏輯。”
“不妨再去你曾經做過志愿服務的地方看一看,去跟你照顧過的花草、動物道個別。請記得,每一次你真誠付出的愛,都在編織更加美好的世界,為自己積攢更多被愛的可能。”
愿每一棵“小白楊”都帶著“篤行致遠”的期許向下扎根,在沉淀中積蓄向上生長的力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守常達變 明道精術》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王云鵬在2025屆畢業典禮上,面對奔涌的AI浪潮,為畢業生送上了“守常達變,明道精術”的八字箴言。他引用《周易》中的“窮則變,變則通”,號召大家以開放包容之心擁抱變革。面對這場深刻革命,他更是提出了關鍵的辯證法則:“明道”與“精術”。
“如果說對‘恒與變’的認識是一道亙古不變的辯證命題,那么對‘道與術’的精準理解,就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雙重法則。”
“這里說的‘道’,我們將它歸納為人類獨有的創造力、價值判斷和倫理思考的統稱。……自古以來,人類的思維靈感始終是突破認知邊界、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工具理性永遠需要價值理性的指引,唯有多想想‘科技為誰而生’,多深究‘數據背后的人’,我們才能在AI時代抵達‘君子役物,不為物役’的理想境界。”
“‘術’就是人類對技術進步和工具創新的精準駕馭。……大家既不能做技術烏托邦的盲從者,更不能當數字時代的守舊派,思想為技術指明方向,技術為思想插上翅膀,這才是‘道術相濟’的永恒價值。”
唯有在“恒與變”中把握平衡,以“道”馭“術”,方能在AI洪流中既做時代的弄潮兒,又做清醒的掌舵人!
/深圳大學/
《明天你是否依然愛我》
當別人家大學的“最后一課”都在掏心窩地談情懷、談AI、談成功學時,深圳大學這場畢業典禮卻“不走尋常路”:校長毛軍發先請畢業生對母校提希望,再描繪深圳大學未來的模樣,并向畢業生們發問“明天的深大是不是你們希望的深大,是不是值得依然熱愛”。
不過,毛軍發校長還是向畢業生提出了三點希望——
“希望你們做一個有情懷的人。情懷是一種精神、一種氣度。尤其當你攀登到一定的人生高度,往往情懷有多高尚,事業的平臺就有多博大,人生的平臺就有多寬廣。”
“希望你們做一個有情調的人。……要敢于對所謂甚囂塵上、天經地義之下隱藏的邏輯陷阱、常識恐慌、底線危機發出清亮的詰問,如礁石不為巨浪所動,有時勢單力孤,仍然傾盡全力,守衛理性,自成燈塔。”
“希望你們做一個有情趣的人。……玩物未必喪志,玩物亦可養心。面對席卷全球的人工智能浪潮,面對焦灼生活中的內卷日常,我們需要一份趣味,作為自我確認、對抗異化的精神盾牌;需要實現一種情緒價值,在工具理性中守護生活詩性。”
最后,毛軍發校長送給全體畢業生一份特殊的畢業禮物——一把露營椅,愿畢業生們“在風塵仆仆中仍有一席之地”。校長自嘲“這是既要又要的老父親心態”:“既要你們在人生的曠野中奮力探索,又要你們在生活的別處張弛有度。在‘卷贏’與‘躺平’之間,永遠有一件深大神器與你不離不棄,它就是這把讓你們‘敢坐敢為’的露營椅。敢為得有情懷,敢坐是一種情趣,敢坐又敢為說明很有情調。”
深大人與母校的這份情緣,注定是一場兩情相悅、天長地久的雙向奔赴!
/中國農業大學/
《像農民一樣思考》
2025年的畢業季,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孫其信以“高能量撥穗”的事跡火爆出圈——63歲的他站立十幾個小時親手給全校七千多名畢業生撥穗,被學子們稱贊為“全世界最好的‘農場主’”。不過,更打動人心的,還有他送給畢業生的充滿“土味”的畢業寄語:“像農民一樣思考!”
“我們都是農大畢業生,我們都要像農民一樣思考,think like a farmer,我們要像農民一樣做事,work like a farmer。有些同學可能知道我的微信名是‘農場主’,我很自豪我是一個農民。同學們,農民的思維方式、農民的做事方式,恰恰體現了‘變與不變’的哲學邏輯。當我們種下一顆種子時,要精心地呵護它,要履行責任;當它出苗時,我們要精心地培育它,要施肥灌溉,熱愛它;當它遭遇病蟲害時,我們要用創新的技術和方法守護它。這就是農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同學們,作為農大人,我們應記住:以農民的思維、農民的方式做事,恰恰是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最大法寶。”
“希望同學們在邁向人生的下一個征程時,能夠像種子一樣,堅守破土而出的變革力量,堅守向下扎根的戰略定力,去開創屬于你們的下一個更偉大、更輝煌的時代。”
所以,同學們,別擔心夢想太“土”,像種子一樣埋頭扎根,像農民一樣踏實耕耘,你終會收獲屬于自己的累累碩果!
/華中師范大學/
《以強韌之姿奔赴時代山海》
在華中師范大學2025屆畢業典禮上,彭雙階校長的一句“AI可寫萬物,卻唯獨寫不出你們人生的腳本”瞬間點燃佑銘體育場!面對席卷全球的AI浪潮,他犀利地點破:“信息爆炸”時代,稀缺的不是“知道很多”,而是“想透一點”。
“同學們,當你們踏入桂子山時,AlphaGo的落子聲還在叩問人類智能的邊界,現如今生成式AI卻已如潮水般漫過知識生產的堤岸。這幾年,我們共同見證ChatGPT引發的認知革命,目睹DeepSeek等國產大模型從‘跟跑’到‘并跑’乃至‘領跑’的突破,更在武漢街頭看見‘蘿卜快跑’穿梭如織,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社會與教育生態。同學們,AI可寫萬物,卻唯獨寫不出你們人生的腳本。當信息過載淹沒思考,稀缺的從來不是‘知道很多’,而是‘想透一點’。愿你們淬煉創新韌性,在破壁突圍中敢為人先,以‘無問西東’的勇氣蹚出科技自主之路!”
“‘莫愁千里路,自有到來風。’華師的校史里,寫滿了‘選擇難,但堅持更值得’的故事;華師的土壤里,埋藏著‘根扎得深,葉才會茂盛’的密碼;華師的血脈里,流淌著‘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基因。這些都是母校贈予你們的精神給養。人生風雨無須畏懼,以強韌之姿擁抱未來。”
/山東大學文學院/
《今天為什么還需要文學》
“這幾年,‘文科都是服務業’‘文科無用’的群嘲論調此起彼伏,”山東大學文學院院長黃發有站在畢業典禮的講臺上,開門見山地拋出一個問題,“既然如此,今天我們為什么還需要文學?”臺下瞬間安靜。在這個技術至上的時代,這個問題直擊每個文學院學子的內心。來聽聽黃院長是怎么說的吧——
“文學是情感的藝術,只要人還沒有完全被機器控制,還有喜怒哀樂,還有困惑與疑問,還渴望被理解與認同,還會使用語言進行交際、認知與文化傳承,作家和文學就不會消失。”
“文學無法根治這些問題,而且會一直為此糾結,為此煎熬,但文學總會做出敏感的回應,記錄下一代代人坎坷的心路歷程,會及時進行提醒,會撫慰那些破碎的心靈,會不斷帶給我們有價值的啟示。而文學的精神性、超越性、人道性,正好有一種補偏救弊的意義,這也是今天我們還離不開文學的社會文化根源。”
“好的文學之所以歷久彌新,恰恰在于把握了人心隱秘的一次次悸動,而且讓后世的讀者感覺作家筆下寫的就是自己。”
“親愛的同學們,文學賦予你們的共情力與表達力,幫助我們打破橫亙在內心的各種形式的高墻,幫助我們學會走心地傳遞思想、傳遞關愛,就像黑云背后閃爍的星光,就像暗夜里搖曳的篝火,這正是讓世界變得更溫暖更柔軟的力量,正是讓你們從容面對未來、克服種種困難的底氣。在得意時不忘形,在困境中不迷失,在平凡中守護自己的尊嚴!”
這段飽含人文溫度的致辭,不僅是對文學價值的深刻詮釋,亦是為文學院學子量身定制的臨別贈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