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做過令你眼前一亮的作業嗎?不是實驗報告,不是期末論文,也不是心得體會,而是屬于自己專業的獨一無二的、不可模仿的作業。這期,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大學里的那些獨具創意的專業作業吧!
入學時需要帶上一杯土
2024年9月開學時,新疆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249名新生的行李箱里都放著一杯土,這杯土是新生入校后要交的第一份作業。
“新生一杯土”是新疆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自2021年開始開展的一項社會實踐活動,目的在于“引導新生從認識家鄉土壤的基本特性開始,逐步積累專業知識,未來反哺家鄉,解決家鄉農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同時潛移默化地進行學農愛農情懷培養”。
有學生剛開始覺得用鐵鍬一鏟,將土壤裝袋就能輕松地完成這一份“土壤采集”作業。然而,在老師的遠程指導下,他才明白土壤取樣不僅需要細心、認真、耐心,還需要技巧,因為任何一個環節的疏忽,都有可能導致數據不準確。這樣的經歷讓他覺得新奇之余,也讓他對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堅定了他要學好這個專業的決心。
這份作業,不僅能讓學生對自己的專業有所了解,還能讓學生認識家鄉的土壤,從而培養他們熱愛家鄉、熱愛農村、熱愛農業的情懷。
籌集善款
“一個微笑守護計劃”團隊成員深入鄭州開展志愿服務。他們在4天時間里,幫助95名唇腭裂兒童完成了初診、篩查、簽約流程,且還塑造“卓別林女孩”這一默劇形象為項目籌募近35萬元善款,累計可為44名唇腭裂兒童提供手術機會?!般y杏家園”小組成員采集老人們的故事,并協助志愿者開展測量血壓、搭脈問診、合唱與運動會等活動,從而讓老人們在家門口老有所養、老有所樂?!靶乔蛴媱潯眻F隊成員前往內蒙古烏蘭花鎮第二小學、烏蘭花鎮蒙古族小學、紅格爾蒙校進行公益實地探訪,了解孩子們對足球的熱愛與需求,從而為更多的孩子提供足球啟蒙教育?!皥A鄉村兒童足球夢”團隊成員走進“村超”發源地貴州省榕江縣的寨蒿鎮中心校進行公益實地探訪,助力每一個孩子的“足球夢”。
此外,“一個微笑守護計劃”“銀杏家園”“星球計劃”“圓鄉村兒童足球夢”這4個公益項目的團隊成員在28天的時間里,跨越3000公里,為4個公益項目累計募集善款逾93萬元。
以上這些活動,均源自北京大學“創意傳播管理”課程的一次作業。
“公益實踐課程不僅是專業技能的訓練場,更是同學們塑造價值觀的重要載體?!闭n程發起人、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陳剛教授強調。
在宜家家居完成的作業
以屏風為載體,先選用300余只廢棄的塑料袋,再通過剪裁和重塑的方式創造一條“龍”,目的在于用龍的象征意義(力量與智慧)去鼓勵人們要有勇氣和智慧去面對、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巧妙地設計和改造廢棄的衣架,并將其轉化成實用的屏風,這種做法不但能減少廢棄物的產生,還能給居住空間增添獨有的藝術氣息……這些作品均出自長沙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學生之手,是他們在長沙宜家家居完成的“可持續設計研究”課程的作業。
將完成作業的地點選在長沙宜家家居,是為了讓學生以長沙宜家家居可循環中心的家居和產品為基礎,融入自己的創意后,打造屬于自己的“零浪費”“一物多用”“再造”“重構”等可持續發展理念。正如完成這項作業的學子所說:“我更加理解了可持續發展理念在生活中的實踐和落地,也很高興自己的作品能引發人們對可持續發展的思考。”
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
什么樣的課堂作業會“秒變”網絡大作業?那必須是來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空間與塑造”課程的“神奇大作業”。我們先來看看這門課程的同學抽到的關于這份作業的創作主題:竊喜的螞蟻、干癟的火烈鳥、打挺的烏龜……在看到這些主題時,有位校友也說出了自己當年抽到的主題:嫵媚的鱷魚。
如此有趣的作業,網友們怎會不大展拳腳一番呢?于是,對于“竊喜的螞蟻”,有網友直接畫了一只嗞著大牙的螞蟻,有網友覺得自己就是那只螞蟻,每天辛辛苦苦努力生活,為獲得的一點點甜頭而竊喜,但本質上還是只隨隨便便就能被踩死的螞蟻……總之,答案五花八門,網友們的創作欲十分旺盛。
然而,這項作業并沒有網友們想的那么簡單。想要完成這項作業,學生需要經歷以下兩個步驟。
從具象到抽象,即從具象的動物形象入手,提煉出抽象的內容?!案`喜的螞蟻”“打挺的烏龜”等實際上都是對人的心理狀態的表達,而學生要做的,就是從這些現象里走出來,進入到抽象的環節和感性的思維中去,然后將“觀察能力”轉換成“設計語言”。
從抽象到具象,即在進行了自我探索之后,用鐵絲、木板等材料將探索出來的東西進行藝術表達,創作出工藝品,這也是這項作業的目的之一——實現對簡單材料的掌握和嘗試解決簡單結構問題。
經歷這兩個步驟后,學生最終的展示作品,可能不會再直接呈現出“竊喜的螞蟻”或“打挺的烏龜”等具體形象,因為在這個過程中,“螞蟻”等本身已經不再重要了。這便是這項作業的價值所在:每個人的個性是千差萬別的,他們需要去尋找個人的確定性,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然后放手去做。
原來浙江大學長這樣
學校的夜空變成了凡·高的《星月夜》;云霧籠罩著學校的建筑,一鉤彎月若隱若現;校園主干道融進了手機屏幕;體育館成了世界末日時的最后家園……這不是電影,這是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建筑攝影”課程的學生完成的作業。
這份作業的考核要求是,可以拍攝建筑的主體、局部、材質甚至配套的園林等,但只能在學校的紫金港校區內完成。正因這考核要求設定得又“寬”又“嚴”,同學們為找素材都快要“禿頭”了。比如,有同學先是繞紫金港校區走了五六圈,再騎單車逛遍校園的角落,就連上自習課,也要去關注教室墻上光影的變化……如此反復觀察,才拍了幾張令自己滿意的照片。
不過,也正是在尋找素材的過程中,同學們重新審視了校園,捕捉到了身邊建筑中的美好,發現了一個不一樣的浙江大學。
面對這些優秀的作業,有網友疑惑,建筑和攝影這兩個看起來毫不相干的要素是如何結合在一起的?對此,開設此課程的王大中老師解釋道:“因為建筑設計的靈感,常來源于日常生活中的觀察?!币虼?,這門課的開設可以達到“一箭三雕”的效果:一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二是提升學生的藝術審美,三是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
如今看來,這門課程想要達到的效果,都已經呈現在學生完成的作業之中了。
用作業“裝扮”自己的院樓
用塑料袋組合成的“一頭被廢料毒害的鯨魚”橫亙在樓梯之間,稍稍擋住了行人的去路,其所要表達的意義是人類對環境造成的惡劣影響會危及人類本身;一個戴著草帽的人在一池塑料瓶前孤獨地垂釣,以此表達隨著污染的加重,魚或許會逐漸消失;用白色泡沫板代表土壤中的污染物,并展現植物在生長過程中被垃圾一直緊緊纏繞的場景,象征著植物在受污染的土壤中,在污染物的包圍下,艱難生長……在廈門大學創意與創新學院的院樓中,這類別出心裁的作品有許多。這些作品均出自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大一新生之手,是“造型基礎”這門課程的結課作業。
為什么作業會在院樓中完成?因為授課老師覺得,與其在作業完成后又費時間、精力將作業搬到哪個地方去展覽,不如就地取材,學院的空地和樓梯間,都可以讓學生去呈現造型和空間的關系。
“從基礎的物質造型到千奇百怪的創意構思,物質被設計師重新組合,原本的模樣或許已不那么重要,又或者說藝術本身本來就是包羅萬象的?!边@便是學生在院樓中完成作業時領悟到的內涵,而這也是這份作業所要達到的目的——讓學生從“培訓班”的模式中掙脫出來,形成自己的創新思維。
做一天的“手工”算成績
“奶酪屋”由層層疊疊的三棱柱單元組成,看上去確實頗像貨真價實的奶酪;“星隕”豎起一圈圈三角形的羽翼,似是彗星沖擊地面燃起火光;“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以三角結構為主的“芰荷亭”,將夏天含苞待放的荷花融入了設計之中……
這些表達出天馬行空的創意想法和創作理念的優秀作品,是四川大學(以下簡稱“川大”)建筑與環境學院建筑學專業“設計基礎課程—紙板屋的設計與建造”課程的學子花了8個小時(當然,還花了三至四周進行方案設計、草圖擬畫和工作模型建構)完成的設計作業。這些優秀的作品經網絡傳播,同樣勾起了川大校友們的一大波回憶——
“我們大一的時候扛木材、鋸木材,各種電鉆、電鋸一塊上,實打實地做了回木工,不過,感覺還是用紙板好,既安全又環保,還很便宜?!?/p>
“還記得那年烈日當空,我在川大建環樓背后鋸了一個月的竹子?!?/p>
“2017級建筑學專業的學子表示,我們當年因為下雨只能在室內搭建,少了許多樂趣?!?/p>
為什么要布置這類作業呢?何昕老師對此表示,大一的學生往往有許多天馬行空的想法,但因為沒有經過系統的訓練,沒有成熟的設計經驗,所以在建造過程中會出現落地困難的問題,這類作業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實踐和體驗中樹立一種合理設計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