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魯迅設計的經典“北大”篆書校徽,到清華園里象征“自強不息”的圓形校標,再到北師大傳承千年的“木鐸”標志……這些誕生于我國高等學府里的徽章,不僅是師生胸前的身份印記,更像一幅幅微縮歷史畫卷,記錄著大學南遷北歸的足跡、文人學者的匠心,以及時代變遷的脈搏。
北京大學是中國近現代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創立于1898年維新變法之際,初名京師大學堂,1912年改為國立北京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返回北平;1952年成為以文理基礎學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并自北京沙灘等地遷至現址;2000年與原北京醫科大學合并組建為新的北京大學。


京師大學堂時期的徽章
京師大學堂時期僅見運動會獎章,其歷史上共舉辦過四屆運動會,其中,為第二屆運動會優勝者頒發的是獎章,其他三屆則頒發似銅元樣的獎牌。該獎章由景泰藍制作,圓形、白底,直徑4厘米,章面圖案是二龍戲珠,中間火珠四周有“京師大學獎”五個字,設計大氣靈動。
1903年成立京師譯學館,1907年5月譯學館舉行春季練習運動會,這枚銀質二等獎章中間有盤龍和祥云的圖案,外圓內八角的徽章上均勻地分布著“京師譯學館二等獎”八個字。這兩枚是我國較早的大學章及體育章。

1917年版校徽
1912年京師大學堂改稱為北京大學,1917年蔡元培校長委托魯迅為北大設計校徽。魯迅設計的北大校徽采用了中國傳統的瓦當造型,整體清新自然,輪廓簡潔大方,由篆書寫就的“北大”二字上下排列在校徽中央,有“三人成眾”的意味,還有“梁”的象征意義,整體呈中國印章的格式。從歷史的角度來評價,魯迅設計的北京大學校徽是現代標識史上的經典作品,作為北京大學的第一枚校徽具有現代意義。其中,學生的校徽直徑是3.3厘米,老師的校徽直徑是2.4厘米。

1938年版校徽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北京大學南遷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組成長沙臨時大學,后遷至昆明改稱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學生校徽呈三角形,寓意三校團結一心抗日;教職員校徽白底上寫有“聯大”藍字。

1946年版校徽
1946年北京大學返回北平后,北大學生的校徽為三角形中間圓形內書“北大”二字,由魯迅設計;教工校徽為三角形頂部書北大二字,字中間嵌有一把鑰匙的圖案。

1949年新生臨時證章
1949年入學的新生尚未擁有新的校徽,學校采用布胸標作為新生臨時證章,這是過渡時期的歷史見證。
1949年版校徽
1949年12月北京大學請毛澤東同志題字制作新校徽,毛澤東同志于1950年3月17日將親筆書寫的“北京大學”題字寄信北大。北大校務委員會在全校師生中廣泛征求校徽圖案,隨后制成長4厘米、寬1.5厘米,印有紅底白字和白底紅字的兩種長方形橫牌校徽,前者為教職工佩戴,后者為學生佩戴。這種形式的校徽,對我國大學及中小學的校徽起了示范作用。

清華大學的前身是清華學堂,成立于1911年,當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1912年更名為清華學校;19 25年設立大學部,同年開辦國家研究院;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
1933年版校徽
1932年3月23日學校秘書處發出“校徽圖集征集啟事”,征集工作進行半年后有了結果,1932年9月6日的校務會議決議,有兩個方案供選,一個是錢稻孫設計的鷹翅圖方案,另一個是改用清華學校的圓形校標方案。根據校史記載,1933年3月9日校徽制成分發,采用了錢稻孫的設計圖案,用白色“華”字作底,中間是紫色的“清”字,這就是清華大學第一枚校徽。


圓形校徽的三種版本
清華的圓形校標,可追溯到1914年梁啟超在清華學校的演講,其中金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八個字成為清華學校的校訓和校標核心(左)。1932年校徽征集中的圓形方案將圖案適當變動,由三個同心圓再加上一個齒輪圓環構成外環,上為中文校名,下半周為英文校名,中環是校訓,中心為五角星(中)。當時這個方案沒有被采納,今天使用的校徽則在此基礎上又作了改進(右),形如瓦當,頗有中國風,融匯古今。

1946年版校徽
西南聯合大學時期,清華大學使用的也是“聯大”校徽。1946年重返清華園以后,采用了新的校徽,呈三角形,藍底上書“清華”白字,背后刻有年號和學號。

1950年版校徽
1950年6月毛澤東同志應清華大學之請題寫校名,共寫了六個書體,并自薦“右下草書似較好些”。1950年9月4日校務工作會議通過決議,規定不同人員佩戴的校徽樣式,11月28日向全校公布頒發新校徽,12月1日開始使用。
北京師范大學的前身是1902年創立的京師大學堂師范館,1908年改稱京師優級師范學堂,獨立設校,1912年改名為北京高等師范學校。19 23年學校更名為北京師范大學,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師范大學。1931年、1952年北平女子師范大學、輔仁大學先后并入北京師范大學。其校訓為“學為人師 行為世范”。
北京師范大學校徽的標志是“ 木鐸”。有史實記載,木鐸的起源可追溯到商周時代,用作警世、宣教、政令的工具,還被賦予象征意義,《論語》中還把孔子比作木鐸。歷經多年演變,木鐸寓教師、教育、文化、師道等多重含義,如今老師被視為執掌木鐸的人。

1931年版校徽
當年學校名稱是國立北平師范大學,明確以木鐸為校徽。校徽采用編鐘形狀,呈深藍色,有白色篆體“師大”二字,是書法家錢玄同的手筆。該校徽使用到1934年。

1934年版校徽
1934年5月北師大校務會通過了對木鐸校徽圖案的修改意見,新方案為漢古銅鐸形狀,結合編鐘形制,上部改為環形,顏色由藍、白、金三色組成,造型更為典雅。之后其校徽中的木鐸圖形基本上沿襲這個版本。

1950年版校徽
1950年8月30日,北京師范大學準備制作新校徽,校長林礪儒代表學校請毛澤東同志題寫了三行橫式。證章廠以銅胎琺瑯制作成長方形校徽,學生使用的是白底紅字,教師使用的是紅底白字,一直沿用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