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將非遺文化融入特殊教育課程,既能幫助特殊學生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文化自信,又能通過手工藝術體驗等活動提升其認知、動手及社交等綜合能力,實現文化傳承與個體發展的有機統一。
漯河市作為中原文化名城,非遺文化底蘊深厚。近年來,依托地域文化優勢,積極探索非遺文化與特殊教育的融合路徑,逐步構建起以“文化浸潤、技能培養、社會融合”為目標的非遺文化課程體系,為特殊學生的成長開辟了新途徑。
一、傳承非遺剪紙技藝,提升特殊學生動手能力
(一)課程開發
剪紙作為中華傳統民間藝術,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學校將剪紙技藝引入課堂,列為非遺文化課程的核心內容。課程開發方面,緊扣學生的身心成長特點與認知水平,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從簡易幾何圖形與動植物圖案入手,引導學生掌握對折、裁剪、鏤空等基礎技法;隨著技能提升,逐步融人《許慎文化》《許慎與說文》等體現漯河地域特色的文化主題創作,讓學生在剪紙過程中感悟家鄉文脈,深化文化認同。
(二)課程實踐
學校聘請剪紙非遺傳承人常桂連每周到校授課。常老師采用直觀教學法,通過展示精品剪紙、播放制作視頻等方式,生動呈現剪紙藝術魅力。同時,常老師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實施個別化教學:針對動手能力較弱的學生,手把手指導握剪運刀技巧,激勵學生大膽嘗試;對能力突出者,則引導其開展創意設計,激發想象力與創造力。
(三)課程成效
通過系統學習,學生動手能力與手眼協調性顯著增強。從初期握剪不穩到能獨立完成精美作品,學生進步明顯。2024年,學生創作的10幅剪紙作品亮相漯河市文化館“剪影繪華章·共筑中國夢\"展覽,贏得社會各界廣泛贊譽。
二、傳承非遺泥塑技藝,助力特殊學生掌握生存技能
(一)課程開發
泥塑作為古老民間藝術,以泥土為材,通過捏、塑、雕等手法塑造出各種生動形象。學校立足泥塑藝術價值與職業技能潛力,將課程與職業教育融合,著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思維。教學內容從泥球、泥條等基礎塑形起步,循序漸進,指導學生塑造人物、動物及器物造型。教學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觀察生活細節,將個人感悟融人創作,以賦予作品獨特生命力。
(二)課程實踐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泥塑技藝,學校邀請泥塑非遺傳承人丁大軍來校授課,為學生傳授泥塑技藝。課堂上,丁老師耐心地指導學生掌握揉泥、塑形、雕刻等技法,并創作出《童趣》《翔龍迎春》等鮮活作品。此外,學校與丁老師的泥塑工坊攜手共建實習基地,為學生的職業發展鋪就實踐平臺。
(三)課程成效
通過泥塑創作,學生學會了如何將一塊普通的泥土變成一件精美的藝術品,這種從無到有的創作過程,極大地提升了他們的自信心和成就感。2024年12月,學生創作的《盛世》《祖國在我心中》等泥塑作品在河南省特殊教育工作推進會暨特殊教育發展提升成果展示交流活動上展出,受到一致好評。
三、傳承非遺面塑技藝,為特殊學生鋪就成長之路
(一)課程開發
面塑俗稱“捏面人”,以面粉、糯米粉為原料,通過揉搓捏壓塑造百態。學校將面塑納入非遺文化課程體系,著力培養學生審美能力與藝術素養,以美育浸潤心靈。課程設計上,學校兼顧學生的興趣與動手能力,課程內容涵蓋歷史文化、基礎技法、創作實踐與作品鑒賞等模塊。
(二)課程實踐
學校邀請面塑非遺傳承人劉杰到校授課,為學生傳授面塑技藝。教學過程中,劉老師先為學生介紹面塑的歷史脈絡、文化內涵及藝術特色,幫助學生建立藝術認知。接著,耐心指導學生調配面團,學習為面團塑形與上色等技法,并帶著學生從花朵、小動物等基礎造型練手,逐步過渡至神話人物、歷史場景等復雜創作,讓學生體悟“指尖上的文化”
(三)課程成效
為了進一步推廣面塑文化,學校組織學生走進漯河市泰中社區展示面塑技藝學生現場創作的《金“魚\"滿堂》《飛龍在天》等面塑作品得到社區居民的好評。這種實踐活動不僅弘揚了面塑文化,還讓特殊學生在社會參與中獲得認同。
四、傳承非遺嗩吶技藝,培養特殊學生自信品格
(一)課程開發
嗩吶作為中國傳統民間樂器的代表,以其穿云裂石的音色與獨特的演奏技法,成為中國傳統民樂瑰寶,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學校開設嗩吶課程,為盲生開啟藝術新視界,為其搭建起提升自信心與藝術涵養的重要平臺。
(二)課程實踐
學校聘請嗩吶非遺傳承人劉朋到校執教。劉老師依據學生特點精心設計課程,細心傳授氣息調控、指法運用與節奏把握等技巧,幫助學生在悠揚曲調中輕松領悟嗩吶演奏要訣。
(三)課程成效
嗩吶教學讓學生將靈動音符譜寫成動人樂章。2023年12月,學校嗩吶隊參演漯河市文化館“藝夢·幸福人生\"公益培訓成果展演,其精彩表演獲得高度評價。
非遺文化課程的深度開發,為特殊學生開辟了全新的成長路徑。通過剪紙、泥塑、面塑、嗩吶等技藝研習,學生不僅習得了獨特技能,更在藝術浸潤中顯著提升了自信心、審美力與協作力。今后,將持續深化非遺課程實踐,拓展適配特殊教育需求的文化項目,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成長筑牢基礎。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學規劃2024年度專項課題“特殊教育地方非遺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24JZX157)
(責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