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一般課題“省高等職業教育資源承載力時空分異特征及其提升策略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XJK22BZY003)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25)17-0042-09
一、研究背景
隨著我國經濟向創新驅動轉型加速推進,新質生產力的培育與高質量發展機制的構建,越來越依賴教育體系對新技術革命突破與產業變革的支撐效能[1[2]。黨的二十大將教育、科技、人才集成式納人現代化國家建設的戰略基點,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的奮斗目標。這一戰略導向亟待省級行政單元通過教育供給側重構,形成支撐創新生態系統的制度響應。例如,2024年11月,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省高等院校布局優化實施方案》《省高等院校學科專業優化實施方案》,圍繞“五個一批”“五個計劃\"重點任務,全面提升高等院校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能力。作為鏈接人才培養與產業升級的關鍵節點,高等職業教育正經歷從規模擴張向內涵式發展的歷史性跨越,其資源配置的時空協調性直接影響區域經濟競爭力。然而,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中,“空間失衡”與“結構適配”的雙重矛盾依然制約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的協同效應[3]。如何發展高質量的職業教育體系,構建與社會經濟協同演進、空間適配的現代職教體系,已成為深化產教融合、推進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命題[4]。
既有研究對教育資源空間分布的探討多聚焦基礎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領域[5][6]。針對職業教育的研究普遍停留在省域的宏觀分析,如有學者指出我國職教資源呈現“東部高地集聚、中部隨機分散、西部洼地連片”的空間分異規律[7][8]。盡管部分學者開始關注具體省域的職業教育資源配置[9][10][11],但鮮有研究聚焦市域單元高等職業教育資源的空間配置分異。隨著大數據技術和GIS空間分析方法的日益成熟,空間數據挖掘為高等職業教育資源空間分布及格局演變的定量研究提供了數據和方法上的可能性和有力支撐[12]。省作為中部地區職教改革的先行者,已形成11所國家“雙高計劃”建設單位引領、86所高職院校協同發展的辦學格局,各項核心指標均進人全國第一方陣,位居中部第一、全國第五[13]。但是,也亟須通過空間治理視角解析高等職業教育資源的時空配置特征,以進一步優化職業教育結構、健全職業教育體系、提升省高等職業教育的競爭力。基于此,本研究擬以省2019—2023年高等職業教育資源的市域面板數據為樣本,通過綜合分析院校數量、招生規模、專業設置及專業生均數等具體指標,運用聚類分析和異常值分析方法,探析省高職教育資源的分布特征和空間格局演進,從而為推動省高等職業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及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數據支撐和策略參考。
二、數據與研究方法
(一)數據獲取與處理
為深入研究2019—2023年省高等職業教育資源的布局演化,本研究構建了多源異質數據集。其中,省域教育基礎信息通過《省教育年鑒》《省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提取獲得;專業相關信息通過中國教育在線旗下“掌上高考\"平臺(https://www.gaokao.cn/)進行系統采集,主要獲取市域高職院校名錄、專業設置及招生計劃等關鍵指標,該平臺是由教育部下屬的賽爾網絡(CERNET)運營的權威教育平臺,專注于全國高等院校及專業信息、動態招生政策與招考數據集成和披露,在教育信息化領域占據重要地位;空間基準數據來源于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的開放區劃數據,用以提取市/州級行政區劃矢量邊界;專業分類標準則依據教育部2021年頒布的《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專業大類體系,建立“專業大類一專業名稱”的二級分類體系。依托ArcGIS10.8軟件,將教育統計信息數據與行政區劃矢量數據進行空間連接,最終形成兼具空間拓撲特征與教育統計屬性的專題數據庫,為職業教育資源配置研究提供可靠的分析基底。
(二)研究方法
通過對輸入面板要素的屬性統計和空間權重測度,聚類和異常值分析被廣泛應用于測度空間分布要素的聚類模式。該方法通過計算輸入面板要素的局部空間自相關(LocalMoran‘sI)指數并對其進行統計顯著性檢驗,從而識別高值與低值聚類等不同的聚類模式。局部空間自相關的計算原理如下:

其中 Si2 計算如下:

式中 Xi 和 Xj 代表省域內 i 市和 j 市輸入的某項指標值,為對應輸人指標的省域平均值,Wij 為市和 j 市之間的空間權重。聚類和異常值分析將會圍繞輸入指標將具有統計顯著性(置信度 95% )的區域劃分為不同的聚類模式,包括高值聚類(HH)、低值聚類(LL),以及高值周邊低值集聚(HL)和低值周邊高值集聚(LH)的異常值模式。
三、結果與分析
(一)省高等職業教育資源基本結構特征近五年省高等職業教育步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教育規模持續擴張、結構布局有效優化,資源供給水平顯著提升(見表1)。在院校布局方面,通過新建與資源整合相結合的方式,五年間新增高職院校12所(增幅 16.22% ),其中2022—2023年度密集增設7所(含5所市級高等專科學校),
表12019—2023省高等職業教育資源結構變化

體現了區域教育資源布局的戰略性調整。生源規模同步實現 30.61% 的顯著增長,導致全省高職院校校均辦學規模偏大,突破常規承載閾值。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總體呈現結構性優化特征,專任教師總量平穩增長( (+22.11%) ,“雙師型”教師 (+30.00%) 與副高以上職稱教師( + 30.59% )規模擴容基本匹配學生增幅,高學歷群體發展尤為突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數量實現145.65% 的突破性增長,顯著強化了職業教育師資的專業底蘊。但是,考慮到高等職業教育教師數量的長期不足,以及教育強國建設對教師規模充足性的更高要求,教師隊伍的擴充速度依然偏慢,無法完全滿足開展高質量教育教學的需求。在資源供給方面,教學科研物質供給逐年增加,在實驗室裝備升級與產教融合驅動下,教學科研儀器設備資產值實現 53.29% 的跨越式增長;產權建筑面積增長與院校數增長比率基本持平,為12.64% ,但增長速度仍趕不上在校生數增加的速度,高等職業學校校舍建筑對學生的容納能力有所減弱。總體來看,資源保障呈現“緊平衡”狀態,教育要素供給速度與規模擴張需求間的結構性矛盾仍制約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專業門類發展方面,省高等職業教育專業結構呈現出差異化調整與學科布局優化的動態特征(見表2)。2019—2023年,在總量擴張 13.79% ( +235 個)的背景下,形成“保民生一強產業一促適配”的轉型路徑。其中,財經商貿、電子與信息、裝備制造大類始終占據專業結構的主體地位;教育與體育( +68.52% )、醫藥衛生 (+24.62% )、農林牧漁( +25.49% )三類聚焦民生保障的專業門類增勢顯著,合計貢獻50.6% 的增量(119個);經濟發展新舊動能轉換促使7個專業門類實施存量優化,交通運輸大類調減數量較多(-17),此外土木建筑(-3)、輕工紡織(-1)、水利(-1)等6個基礎性門類也有所收縮,反映出專業結構對勞動力市場需求的動態調適。
表2 2019—2023年省高等職業教育專業結構變化

由上述數據可知,近五年省高職教育在規模擴張上成效顯著,但數據背后也揭示了資源供給與規模擴張的“緊平衡\"狀態加劇的現實,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生均資源被稀釋。校均規模突破常規閾值,產權建筑面積增速( 12.64% )顯著滯后于在校生增幅 (30.61% ),校舍容納能力減弱。二是師資結構性壓力持續加大。盡管“雙師型\"教師及高職稱、高學歷教師比例提升,但教師總量增速 (22.11% )低于學生增幅,且“雙師型\"教師增量仍顯不足,僅增加0.37萬人,難以支撐高質量實踐教學需求。三是專業調整存在“低投人依賴”隱憂。教育與體育、醫藥衛生等專業投入相對較低,但社會需求旺盛的專業門類增長迅猛,合計貢獻 50.6% 增量,而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技術密集型專業增幅相對較低,分別占比 14.07%.21.65% ,交通運輸大類甚至壓減了 10.43% 。這種專業調整雖回應了部分民生需求,但也反映出在資源約束下,新增專業設置可能傾向于成本較低的領域,存在規避高投入技術類專業的短期功利行為,與省“三高四新”戰略對先進制造業、數字經濟等領域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引起潛在錯位。當然,規模擴張與資源承載能力失衡、專業結構優化面臨投入約束的問題,在中西部省份職業教育從規模擴張向內涵提升轉型過程中具有一定普遍性。
(二)省市域高等職業教育資源結構變化
從市域角度來看,省高職教育發展呈現顯著的梯度差異與動態演進特征(見表3)。長株潭都市圈作為核心增長極,各項指標不論是絕對數量還是占比都占據絕對優勢,顯示出強虹吸效應。值得關注的是,該區域內也呈現出差異化優化趨勢。例如,市專業數增長6.22% 但專業生均數增速僅 6.60% ,在維持規模優勢持續擴張的同時,實現質量提升;株洲市通過精準調控,在實現增加專業供給、擴大招生規模的同時,進一步改善了專業生均規模,成為全省唯一實現規模擴張與資源配置效率同步優化的節點城市,其生均數距平值降低 25.01% 的優化幅度領跑全省。在外圍地市中,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崛起態勢明顯。例如,衡陽市專業數增長 31.43% ,位居全省第三,生均指標逆勢下降4.43% ,形成“增量提質\"示范效應;常德市、懷化市構成西部增長極,專業設置增速超 30% ,但生均數距平值分別攀升 40.55% 和 51.10% ,顯示教育資源存在供給壓力;邵陽市和郴州市呈現高增長壓力特征,前者以 57.14% 的專業增幅引領全省,后者招生量驟增 144.90% ,但伴隨生均配置效率指標惡化(距平值增幅分別達 44.56% 、101.17% ),暴露出超常規擴張下的資源承載困境。數據顯示,長株潭區域優質資源持續向長株潭城市圈集聚的同時,實現了資源配置效率的適度優化,但仍應注意過度集聚可能帶來的區域供給失衡風險;次級中心城市雖積極擴量,但更需要關注增長質量與可持續性。這種空間分異特征表明,職業教育資源配置需要建立分類指導機制,將優勢地區的示范效應與潛力地區的補短工程有機結合。
表32019—2023年省高等職業教育資源市域數量變化

專業門類方面,至2023年市在10個專業大類中保持總量優勢(占比大于 50% ),其中公安與司法大類、新聞傳播大類、水利大類等專業方向占比甚至超過 80% ,呈現專業資源高度集聚但涵蓋領域較全的特征。長株潭以外區域則呈現“基礎保障 + 特色培育”的專業配套格局:長株潭以外區域教育與體育、醫藥衛生、農林牧漁等聚焦公共服務與基礎民生的專業大類設置占優,衡陽市的交通運輸大類( 15.07% )、常德市的生物與化工大類( 29.41% )、益陽市的文化藝術大類( 14.94% 專業總量占比突出,形成區域性特色增長點,而能源動力與材料、輕工紡織、新聞傳播等9個大類則少有布點。
從市域內專業占比結構來看,呈現三級梯隊體系。第一梯隊市在專業數量占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形成多元均衡態勢,以財經商貿、電子與信息、裝備制造大類構成三大支柱。第二梯隊株洲市 (23.2% 、湘潭市( 26.8% 集中發力先進制造、裝備制造大類,市內占比優勢明顯,且在專業數量上合計形成僅次于市的裝備制造專業集群。長株潭以外地區構成第三梯隊,差異化分工明顯。多數地市以教育與體育、醫藥衛生大類為優勢門類,如永州市兩大門類市內占比均達到 20% 以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湘西州)則以裝備制造( 41.18% )、張家界以農林牧漁( 21.43% )、郴州以裝備制造0 25.00% )和電子與信息 (21.24% )等優勢門類,突破第三梯隊的常規專業門類布局模式,形成特色化專業矩陣。值得關注的是,即使是在以教育與體育、醫藥衛生大類為優勢門類的第三梯隊,也存在郴州市、湘西州尚未布局的情形。
在專業數量增減方面,近五年全省凈增長235個專業,14個市州專業數量均有增長。其中,教育與體育大類以74個新增量居首,占增量總數的 31.5% 。該門類布局呈現逆中心化特征,長株潭區域新增28個(占總增量 37.8% ),而其他市州新增46個(包括永州市 +12 、益陽市 +12 等顯著增量)。電子與信息( (+50) 裝備制造 (+37 )、醫藥衛生( +32 )三大門類構成第二增長梯隊,分別占增量總量的 21.3%.15.7% 和 13.6% 。值得注意的是,電子與信息門類增量具有顯著區域集聚性,市( +17 、常德市 (+14 )、衡陽市 (+8) 三地合計貢獻 78% 的增量,形成“一中心兩區域支點”的增長格局。全省在部分專業上有所調減,其中以交通運輸大類壓減幅度最為顯著(-17),其他門類調減幅度相對緩和。
深人分析省高職教育資源在市域尺度上的顯著梯度分異與動態演進可知,其核心特征及問題主要在于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核心—邊緣”分化加劇。長株潭地區尤其是在資源總量和專業覆蓋面上持續占據絕對優勢,虹吸效應明顯。盡管長株潭地區特別是株洲在規模擴張的同時實現了生均資源的局部優化,但這種高度集聚加劇了區域間教育資源的不均衡。二是外圍地區面臨“增長悖論”。外圍地市如邵陽市、郴州市、懷化市、常德市等,雖在專業數量或招生規模上實現高速增長,但生均配置效率指標普遍不理想,陷入“規模快速擴張但生均資源銳減\"的困境,擴容提質壓力較大。三是專業布局的梯度固化與特色突圍。長株潭核心區專業結構多元且技術類集中,尤其市以財經商貿、電子與信息、裝備制造大類為支柱,外圍地市則更多依賴教育與體育、醫藥衛生等基礎保障類及少數特色專業,如衡陽的交通運輸、常德的生物化工、益陽的文化藝術等。進一步分析發現,教育與體育大類新增呈現“逆中心化”趨勢,即外圍地市貢獻 62.2% 增量,而技術含量高的電子與信息大類增量仍高度集中于及少數區域中心, 78% 在、常德、衡陽。這種核心區資源高度集聚與外圍區“量增質降\"并存、專業布局呈現明顯梯度固化的現象,深刻反映了區域發展不平衡背景下職業教育資源空間配置的結構性矛盾。對于后發地區而言,如何在擴大規模滿足地方基本需求與集中有限資源打造特色優勢專業、避免低水平同質化之間尋求平衡,是普遍面臨的挑戰。
(三)省高等職業教育資源結構空間集聚模式及演化特征
通過對院校數、專業數、招生數等指標進行聚類分析和異常值分析可知,省高等職業教育資源分布在市域尺度呈現顯著的區域分化特點,形成了不同的空間聚類模式。不論何種指標均呈現出高值周邊低值集聚(HL)的異常值模式,高等職業教育資源高度集聚,但在長株潭以外的市鄰近地市高等職教資源集聚程度則迅速衰減;株洲市、湘潭市兩地總體表現為高值聚類(HH)模式,得益于長株潭地區長期以來的一體化發展,高等職業教育資源得以在空間上形成有效集聚。值得注意的是,至2023年株洲市在招生數的高值聚類(HH)模式轉為不顯著,但院校數則出現相反的變化,這也暗合了長株潭地區院校和專業數供給增長但專業招生數占比相對下降的統計變化特征,反映了生均規模的進一步改善。湘西州總體表現為低值聚類(LL)模式,近五年在專業數方面有所改善,從集聚模式從低值聚類(LL)模式轉為不顯著,但由于其院校數的長期穩定不變及周邊地市院校數的普遍增設集聚模式從不顯著轉為低值聚類(LL)模式,其仍是值得注意的高等職業教育資源“洼地”,亟待進一步夯實高等職業教育資源基礎。此外,湘北的岳陽市、湘中的婁底市、湘南的郴州市呈現低值周邊高值集聚(LH)的異常值模式,有待在高等職業教育資源投入上進一步補強。
根據空間計量結果(聚類和異常值分析),可以從統計學角度驗證并深化對前述市域差異的觀察。一是極核效應顯著。市在各項指標上均表現為HL(高值被低值包圍)模式,其高等職業教育資源的極核地位無可撼動,但也意味著其輻射帶動周邊能力尚顯不足。二是核心區協同發展。長株潭一體化效應使株洲市、湘潭市長期呈現HH(高值聚類)模式,但值得注意的是株洲在招生數上由HH轉為不顯著(2023年),結合其生均資源優化數據,反映出其規模擴張趨于平穩,更注重內涵發展的積極信號。三是\"洼地\"面臨夾縫壓力。湘西州整體呈現LL(低值聚類)模式且部分指標(院校數)集聚程度加劇,成為資源投入嚴重不足的“洼地”。更值得關注的是,岳陽市、婁底市、郴州市持續呈現LH(低值被高值包圍)模式,這些地區作為省域副中心城市或區域中心,其職教資源水平與其戰略定位不相匹配,面臨“標兵漸遠、追兵迫近”的夾縫壓力。因此,空間集聚模式揭示了省高職教育資源分布的深層結構,即單一強核心、有限核心協同區、廣大的“低洼\"地帶與LH壓力區并存。當然,這種非均衡格局不僅存在于,也是許多中西部地區在資源有限條件下發展職業教育時空間配置面臨的共性難題,亟須通過差異化政策進行精準干預。
四、研究結論與對策建議
(一)研究結論
本研究基于互聯網在線教育信息數據挖掘,從基于院校數量、招生規模、專業結構、專業生均規模等方面,全面剖析了2019—2023年省高等職業教育資源的分布現狀和格局演變,得出如下結論:
1.省域布局方面,近五年省高等職業教育資源呈現“規模擴張一結構調適”的雙重特征。在規模、師資和物質投入方面均有明顯增長,教育資源供給得到有效改善。但是,由于在校生規模的高速增長,供給與需求依然處于“緊平衡\"狀態,專業結構方面呈現重點增加教育與醫療公共服務的相關專業供給、進一步優化產業發展相關專業結構、適度增減部分專業門類的調整過程。
2.市域特征方面,長株潭和長株潭以外地市表現出“優化提質”和“補齊短板”兩種不同的演化特征。長株潭地區在增加專業供給、擴充招生規模的同時,進一步改善了專業生均規模,實現了高等職業教育資源供給的持續擴張和結構優化。長株潭以外地市同樣實現了高職教育資源的明顯擴張,尤其在專業規模方面表現顯著,一定程度上補齊了規模上的短板,其新增供給主要聚焦醫療教育公共服務與第一產業,但由于省高考人數迅速增加,生均規模壓力反而顯著擴大,高等職業教育資源供給尚無法滿足擴容和提質需要。
3.空間格局方面,發展仍不均衡,核心區與“低洼\"地帶并存。市各項指標均表現為高值周邊低值集聚(HL)模式,處于絕對的核心地位。株洲市、湘潭市整體表現為高值聚類模式,且招生數的聚集模式轉為不顯著,生均規模壓力有所改善。湘西州則整體呈低值聚類(LL)模式,是亟待投入改善的高等職業教育資源“洼地”。岳陽市、婁底市、郴州市整體呈現低值周邊高值集聚(LH)模式,也有待進一步擴容補強。
(二)優化策略
近五年省高等職業教育資源供給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在服務實現“三高四新”美好藍圖與應對人口結構性變化方面仍面臨嚴峻挑戰。由于歷史投入不足,現階段辦學資源供給增長無法跟上教育規模擴大步伐,辦學條件提升有限;新增專業設置出現“低投入路徑依賴”,偏好成本低、消耗少的專業,存在“因陋就簡”的短期功利主義取向。結合對主導產業變革趨勢與適齡人口“先增后降”趨勢的預測,省高等職業教育仍可能面臨出現生存發展危機的遠期隱憂[14]。為此,提出以下優化建議:
1.實施分層分類治理,重構職業教育資源生態。針對職業教育資源薄弱區域,應確立“需求牽引、集成供給\"的治理邏輯,實施“洼地補位”的差異化資源配置策略。其一,構建校地協同的集成化供給模式,在優質資源集聚區域依托高職院校辦學條件達標工程,通過跨區域校際協作共同體實現資源共享,推動職業教育從規模擴張向內涵式發展轉型,創新“高地升級\"資源能級躍遷機制。其二,實施“實訓 + 師資\"提質計劃,強化實訓中心數字化改造,重點建設區域性公共實訓基地,推動優質校與薄弱校共建共享實訓基地。完善“雙師型”教師分層培育體系,優化“教師企業實踐”制度,保障專業教師產業實踐時長。其三,深化產教融合載體建設,橫向聯合龍頭企業建設產業學院,縱向對接技能大師工作室形成技藝傳承鏈,軸向嵌入區域技術創新中心促進成果轉化。實施職業教育國際化品牌計劃,聯合中聯重科、三一重工等湘企海外生產基地共建“芙蓉工坊”,圍繞工程機械運維等崗位需求,共享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職業資格認證標準,形成具有省域特色的職教資源配置范式,服務“湘企出境”\"湘品出海”。
2.強化專業精準賦能,推進產教資源動態適配。區域產業發展需求轉化成為供給側改革的底層邏輯,要求職業教育構建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四鏈融合的價值創生路徑,通過人才培養規模的結構性適配、技術服務能力的梯度性供給、終身教育服務的立體化覆蓋,共同塑造推動地區主導產業穩步發展和轉型的關鍵支撐力量[15]。其一,構建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框架下的專業群共生機制,實施匹配地區稟賦的專業群建設計劃,通過開展專業群集群化再造工程,圍繞產業鏈價值分布建立模塊化課程體系,形成對接省13條重點產業鏈的特色化專業矩陣,突破傳統專業建設的碎片化困境。其二,測算先進制造業等產業技能缺口指數,建立專業設置與產業集群的映射關系模型,依據區域主導產業人才需求圖譜動態調整財政投入方向,破解資源錯配難題。其三,創建動態適配的供需調控系統,開發包含產業人才需求預測、專業結構動態預警、招生計劃彈性調整等模塊的決策支持平臺,基于區域重點產業鏈崗位能力標準數據庫生成專業優化調整的決策模型,推動教育供給與產業需求的實時匹配度提升。
3.創新多方協同模式,健全職普融通育人體系。打破教育類型壁壘,關鍵在于強化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在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評價標準上的有機銜接。其一,構建職普融通課程共建機制。依托長株潭高等職業教育資源密集優勢,組建職業院校、普通高校、行業企業聯合的課程開發小組,共同研制覆蓋基礎教育階段職業啟蒙、中等職業教育階段升學預備、高等職業教育階段能力提升的階梯式課程模塊,推動教學資源跨類型流動。其二,完善學分互認與升學通道。深化“楚怡工匠計劃\"改革,在“ 4+0 ”聯合培養模式基礎上,建立“中職一高職一普通本科”貫通的學分銀行制度,對職業院校學生獲得的技能等級證書、企業實踐經歷實行學分認定,允許普通高校學生通過職業技能測試兌換實踐學分。針對邵陽市、懷化市等外圍地市,增設職普融通升學專項計劃,拓寬學生發展路徑。其三,搭建多方協同育人平臺。以省級產教聯合體、產教融合共同體為載體,推動職業院校、普通高校、龍頭企業圍繞省先進制造業等重點領域,聯合開展跨學科課題研究與技術攻關,將科研成果轉化為職普共享的實踐教學項目,實現教育資源效益最大化與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雙重目標。
4.推進優質資源下沉,筑牢區域均衡發展基石。針對省高職教育資源“核心一邊緣”分化的現狀,構建省級統籌、市域協調、縣域實施的三級聯動機制,推動優質資源向縣域延伸。其一,建立優質校與縣域結對幫扶制度,參照長株潭區域專業群建設經驗,由等地的國家“雙高計劃”院校牽頭,與縣域職教中心共建專業共建、師資互派、實訓共享協作體,通過線上課程共享、線下師資互派等形式,重點向婁底市、郴州市等資源薄弱區域輸送實訓設備與數字化課程資源。其二,實施縣域特色專業培育工程,依據縣域產業稟賦,支持高職院校在縣域布局“產業定向班”,開發基礎課程與縣域產業模塊相結合的柔性課程體系,破解外圍地市專業同質化問題。其三,創新縣域資源治理模式,借鑒職業院校與產業園區空間耦合治理經驗,整合省市高職院校、縣域工業園區、農業合作社等資源,動態調整招生計劃與專業設置,推動新增優質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資源向邵陽市、永州市等\"量增質弱\"地區的民生急需專業傾斜。
[參考文獻]
[1]鈔小靜,沈坤榮.城鄉收人差距、勞動力質量與中國經濟增長[J].經濟研究,2014(6):30-43.
[2]斤再,李鳳亮.新質生產力賦能文化和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研究[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37(5):112-124.
[3]別敦榮,易夢春.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現實與政策應對[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4,35(1):11-16.
[4]郭揚,張建華.區域職業教育均衡發展的基礎與背景[J].職教論壇,2011(25):18-21.
[5]劉宏燕,陳雯.中國基礎教育資源布局研究述評[J].地理科學進展,2017,36(5):557-568.
[6]袁振杰,郭雋萬果,楊韻瑩,等.中國優質基礎教育資源空間格局形成機制及綜合效應[J].地理學報,2020,75(2):318-331.
[7]趙晶晶.我國職業教育區域布局變遷機制與特征研究[J].教育研究,2017,38(10):76-81+92.
[8]趙枝琳.我國西南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的空間分布與均衡發展[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9(4):127-133.
[9]胡新譜.河南職業教育空間差異分析[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0,29(4):52-54.
[10]趙枝琳.云南民族職業教育發展的時空格局與對策[J].學術探索,2017(7):152-156.
[11]宋亞峰,王世斌,潘海生.高等職業教育資源區域配置效率的空間計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144-151.
[12]曾浩淼,張學敏,任啟琳,等.職業教育資源分布影響因素及空間均衡性研究[J].地理學報,2022,77(12):3180-3193.
[13]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建設教育強省的決定[EB/OL].(2024-03-23)[2024-10-01].https://www.hunan.gov.cn/hnyw/sy/hnywl/202403/t20240323_33260535.html.
[14]何莉,汪忠明.從出生人口和生源結構看職業教育未來發展面臨的危機與挑戰一—基于和全國統計數據分析與戰略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33):76-83
[15]宋田田,沈琳.職業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的現實阻礙與優化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4(12):14-20.
Research on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ources: Spatial Econometric Analysis Based on 14 Cities and States in Hunan Province
Lin Xin
[Abstract]Clarifying the scal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proposing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for optimizing resource allocation are important prerequisites for enhanc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data mining of online education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an in-depth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spatial patern in Hunan Province from 2019 to 2O23 shows that during these five years,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ources in Hunan Province have generally increased,but they are in a \"tight 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and other cities outside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present two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ptimization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shortage compensation\";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region shows a highly concentrated clustering pattern of resources,while Yueyang in northern Hunan,Loudi in central Hunan, and Chenzhou in southern Hunan generally present a low-value surrounded by high-value (LH) pattern, which needs further expansion and strengthening.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o implement hierarchical governance to reconstruct the ecolog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ources; strengthen professonal empowerment to promote dynamic adaptation of high-quality resources; innovate collaborative models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system integrating vocational and general education;and promote the sinking of high-quality resources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ources;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ptimization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