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的評級行業在熱議一個話題,那就是“投資者付費”模式。有消息稱,投資者付費模式可能會被更大力度地推出來。
都知道,投資者如果要買入一只債券或股票,一般都要先看看評級情況。根據評級等級來決定自己的風險控制和投資方向:比如是2個A,還是3個B;是買入還是增持?或者干脆就是賣出?這些評級提示都構成了投資的重要依據。
評級行業起源的時候就是投資人付費的模式。具體來說,是投資人出錢,讓評級機構給公司或者投資的股票還有債券進行評級。后來因為市場需求變化以及監管政策影響,到了20世紀80-90年代,由發行人付費模式成為主流,而投資人付費模式淪為補充。
所謂發行人付費,就是評級機構向發產品的企業收費,然后給企業提供信用評級報告。這樣的結果是,評級機構的收入直接來源于被評級對象。很容易形成“誰付費、誰主導”的扭曲關系,評級機構的獨立性缺失會導致評級虛高且區分度不夠。這種狀況直接導致一些投資人對評級結果失去信任。
中國的評級行業有30年的歷史,其商業模式一直是以發行人付費為主,也就是評級機構向發產品的企業收費,然后提供信用評級報告。多年以來,發行人付費模式飽受爭議,由于職業操守和行業習慣等原因,這種模式在本土形成的負面效應更是顯著。
舉一個例子:國外成熟市場的評級結果大致呈現中間高、兩邊低的正態分布,而中國90%以上的評級集中在AA級以上,且大部分是AA+和AAA級。普遍給出高評級的背后,是過度依賴發行人付費模式的結果。發行人有動力選擇能給更高評級的機構,而評級機構為了維持收入和市場份額選擇妥協。這樣的結果,是對評級市場的持續性傷害。沒有公正的評級,也就缺乏定價的權威性。
現在國內重新提出投資人付費,對投資者來說確實是一件好事。它能從根源上切斷評級機構與發行人的利益鏈條,保障評級機構的獨立性,更好地發揮評級揭示信用風險的作用。
從政策層面來看,這個模式也有執行依據——2021年央行等五部門聯合發布的通知,明確提出鼓勵引入投資人付費評級。不過,這種模式能否大面積推開并取得應有的效果,還需要各方面的共同推動,比如,評級的質量問題,還有,投資者的付費習慣等。相關配套措施需要進一步確立,如此,才能讓評級機構實現真正的獨立,實現真正的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