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長春電影制片廠迎來了八十華誕,中國電影也走過了波瀾壯闊的 120年征程。在這一具有特殊意義的時刻,宋曉英等8位電影藝術家聯名致信習近平總書記,匯報了他們數十載光影生涯的深刻體悟,表達了推動中國電影事業再創輝煌的決心。
1954年,宋曉英出生于吉林省白城市的一個干部家庭。父親對文藝的熱愛,如同一股和煦的春風,滋養著孩子們的心靈。受此熏陶,宋曉英自幼便展現出對藝術的濃厚興趣,能歌善舞的她,仿佛天生就屬于舞臺。
然而,1971年,高中畢業的宋曉英未能如愿進入吉林藝術學校深造。好在上天總會為努力的人打開一扇窗,憑著清亮動人的嗓音,她被推薦至吉林省吉劇團,意外地開啟了藝術生涯。在吉劇團的日子里,她腳踏實地,苦練基本功。
1973年,長春電影制片廠為重拍《平原游擊隊》尋找演員。副導演在一次地方戲曲會演中,發現了宋曉英。她獨特的氣質和靈動的眼神,與影片中的角色高度契合,于是被選中飾演質樸且堅韌的農村姑娘翠屏,正式接觸大銀幕。
為了能夠深入理解翠屏這一角色,宋曉英做出一個令人敬佩的決定:毅然走進河北冉莊的地道。在逼仄、潮濕且布滿歷史塵埃的黑暗環境中,她躬下身,艱難地爬行摸索。地道里泥土的氣息、陰冷的空氣以及每一塊粗糙的坑壁,都成為她感知烽火歲月的媒介。正是從這一刻起,“扎根生活”的信念深深植入她的心中,成為她日后塑造角色的重要法寶。
1974年,宋曉英調入長春電影制片廠。此后,她先后參演了《金光大道》《鎖龍湖》《薩里瑪珂》等影片。在《金光大道》的廣闊田野間,在《鎖龍湖》的波光瀲滟中,她不斷打磨自己的表演技藝,始終如一地踐行著“扎根生活”的演藝理念,一步一個腳印地向著藝術高峰攀登。
1979年,在電影《丫丫》中,宋曉英迎來了演藝生涯中的一個巨大挑戰——一人分飾命運迥異的“母親”和“女兒”兩個角色。為了從形似達到神似,她踏上了青藏高原。盡管嚴重的高原反應不斷折磨著她,但她毫不退縮,堅持融入當地生活,從酥油茶的熱氣中汲取角色的煙火氣,從當地群眾的生活點滴中捕捉角色的靈魂。


拍攝過程中,一場赤腳行走于冰涼青石板的戲份,讓她不幸感染風寒,持續高燒至39攝氏度,病痛并未削弱她的意志,反而讓她的眼神更加堅定。她以頑強的毅力完成拍攝,將銀幕上“母親”與“女兒”兩個角色塑造得栩栩如生,這讓她在影壇初露鋒芒,贏得觀眾和業內人士的廣泛認可。
1980年,宋曉英在電影《苦難的心》中,憑借細膩動人的表演,榮獲第二屆小百花獎優秀故事片女主角獎。同年,她又在電影《刑場上的婚禮》中飾演視死如歸的革命烈士陳鐵軍。
為了能夠深刻理解陳鐵軍這個角色,她潛心研讀泛黃的史料,嘗試還原那個特定年代年輕生命的鮮活與棱角。在廣州盛夏的片場,高溫天氣給拍攝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宋曉英因中暑暈厥過去。短暫休整后,她又回到鏡頭前,臉上帶著革命者特有的從容與決絕。
她曾說:“陳鐵軍首先是個有血有肉、情感豐富的女性,然后才是頂天立地的英雄。”正是基于這種對角色人性光輝的深刻洞見與敬畏,讓她的演繹充滿了感染力,直擊人心,觀眾仿佛穿越時空,看到了那個英勇無畏的革命先烈。
1983年,電影《十六號病房》的導演將一個沉重的角色——身患絕癥的鄉村教師劉春樺,交到了宋曉英手中。為了準確刻畫這位被疾病侵蝕卻依然在講臺上堅守的師者,她走進簡陋的鄉村學校,細致觀察普通教師的工作日常。
沾滿粉筆灰的手指、深夜仍在窗前備課的身影、面對調皮孩子時無奈又慈愛的眼神,都成為她塑造劉春樺的豐富素材。她將自己融入角色的生活中,感受著角色的喜怒哀樂。
影片上映后,劉春樺的形象深深打動了觀眾,宋曉英也因此獲得了第四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配角獎。可是,面對這份榮譽,她卻一度陷入自我懷疑中,甚至拒絕領獎。最終,在長春電影制片廠領導的耐心勸導下,她才踏上了領獎臺。獲得這個獎項后,她重新找回了藝術信念,更加堅定了在演藝道路上繼續前行的決心。
1991年,宋曉英接演了電影《燭光里的微笑》,飾演上海弄堂小學的教師王雙鈴。她再次融入生活,走進上海的小學校園,觀察教師們在瑣碎日常中對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愛,并將這些細節融入角色的塑造中。



電影上映后,王雙鈴老師那甘于奉獻、溫暖堅韌的形象撥動了無數觀眾的心弦。一時間,小學生們的信件如雪片般飛到她手中,那些稚嫩的筆跡中,滿是對“王老師”的喜愛與想念。源于對王雙鈴這一角色的精彩演繹,宋曉英斬獲了第十二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
進入 21世紀,已然在影壇取得諸多成就的宋曉英,并未停下探索的腳步。她主動拓寬戲路,欣然迎接不同時代背景下各種角色帶來的挑戰。在《漢武大帝》中,她成功塑造了威儀棣棣的王太后,展現出角色的尊貴與威嚴;在電影《情人結》里,她化身隱忍堅韌的母親,將母親對子女的復雜感情演繹得淋漓盡致,并因此獲得了金雞獎最佳女配角提名;在電影《大愛如天》中,她全身心投入,塑造了“萬嬰之母”林巧稚,憑借精湛的表演榮獲電視電影百合獎優秀女演員獎。
即使這些角色多為配角,但宋曉英始終兢兢業業地對待每一個角色。她曾深情地說:“電影是我一生的事業,是我的生命。”正是這份對電影的熱愛與執著,讓她飾演的每一個角色都深入人心。
2025年7月,宋曉英與田華等8位德高望重的電影藝術家聯名致信習近平總書記,匯報了他們從影數十年的感悟與思考。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回信,信中高度肯定了老藝術家們的卓越貢獻,并囑托他們繼續堅持“崇德尚藝”,帶動更多電影工作者扎根生活、潛心耕耘。
宋曉英手捧回信,激動之情溢于言表。她感慨道:“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像一束溫暖的陽光,讓我這棵老樹又發出了青春的枝芽!只要觀眾還需要,只要銀幕還召喚,我愿意繼續燃燒自己,為觀眾、為時代奉獻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作品。”
如今,年逾古稀的宋曉英對表演的熱愛絲毫未減。2024年,她依然活躍在鏡頭前,在新片《我和我母親的疼痛》中傾情演繹,用精湛的演技為觀眾帶來了一場視覺盛宴。在長春電影節上,她作為重要嘉賓優雅亮相,聚光燈下,她那從容堅定的目光和對電影事業的赤誠之心,生動展現了中國電影人的精神風骨,成為影壇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崇德尚藝,值得每個文藝工作者為之奮斗一生。”宋曉英用她的藝術人生,生動詮釋了這句話的分量。她的人生,就是一部用角色、用信念、用永不熄滅的熱情寫就的中國電影時代史詩;她以最深沉的熱愛和最堅實的步履證明:真正的藝術傳奇,源于扎根大地的虔誠,成于穿越時代的回響,最終歸于照亮人心的光芒。
責編/高爽
E-mail:35924059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