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假期過得太有挫敗感了,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我和孩子的相處實在是太難了:和孩子好好說話他聽不見,非要吼一頓才管用!
就拿晚上刷牙來說。
第一遍:“寶貝該刷牙了,刷完睡覺。”孩子根本沒有回應。
第二遍:“該刷牙了!”孩子“嗯嗯”兩聲,依舊我行我素。
第三遍:我走到孩子面前,“已經很晚了,該睡覺了。快點去刷牙!”孩子卻開始討價還價,“可是我還不困,我也不想刷牙……”
第四遍:“再玩5分鐘,5分鐘后放下玩具,去刷牙!”10分鐘過去了,孩子依舊樂此不疲地玩耍。
第五遍:“快!點!去!刷!牙!”直到我發火,孩子才慢吞吞地走向衛生間……
好好說的時候不聽,非要發火大吼才有效,你們家孩子也是這樣嗎?問題到底出在哪里?
有一次孩子跟我說:“媽媽,你總問我為什么爸爸說什么我就聽,你說什么我總是等到你發火才聽,其實是因為爸爸說的話我能聽懂。”
回憶一下我跟孩子說話的思路:先提醒,再勸說,實在不行講講道理,這3個步驟可能要重復幾輪,直到沒有耐心,開始發火。

看看爸爸是怎么做的——干凈利落,直接給出指令,絕不多說半個字。
對于孩子來說,哪種方式更好呢?很遺憾地說,不管是哪個階段的孩子,他更在意的是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其中的道理。
媽媽們的努力,在孩子看來就是——嘮叨,僅此而已。就像孩子常抱怨的:“媽媽你別說了!”“媽媽你太煩了!”
其實,這就是心理學上常說的“超限效應”。美國著名幽默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于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于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十分氣憤,不僅沒有捐錢,還從盤子里拿了2元錢。這就是“超限效應”。
同理,當孩子聽到的嘮叨太多、時間太久,就會引發心理上的極度不耐煩甚至是反抗。嘮叨無用,只能吼叫,看似合情合理,其實是在給未來的親子關系埋下更大的雷。
孩子慢慢長大,擁有強烈的自主意識時,會不屑于父母的吼叫,甚至會對抗父母,不惜一切代價表達自己的想法,“你越這樣我越不聽你的”。這也就是為什么吼叫實際上是產生不了管教效果的。不僅如此,在“吼叫式教育”之下長大的孩子,往往只學會兩件事:一是遇到問題只會用怒吼來發泄情緒,根本無法解決問題;二是為避免被吼叫而沉默、忍耐,只為追求一種表面的“聽話”。
1.指令明確
我們常常習慣說一些比較模糊、籠統的話。
比如,“快點,該出門了。”這一句籠統的話,孩子根本聽不懂。他的理解是打開門直接往外走嗎?其實,你需要孩子做的是:快速穿好衣服和鞋子。
當我們說出指令時,要告訴孩子現在要做的具體行為是什么。比如,“把客廳收拾干凈!”其實是希望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分類放進柜子和整理箱。
再比如,“出門不要亂跑!”其實是希望孩子注意安全,不要跑,可以走馬路右側、走人行道,注意來往車輛。
2.原則清晰
比如,與其抱怨、生氣,“我收拾你的東西真的好累”“為什么你每次都把家里搞得很亂”,不如反復明確一個規則——用過的東西放回原位。
如果孩子沒有做到,就要做好心理準備,因為其他人是有權利對此有情緒的,孩子也會因此受到懲罰。
可以簡單理解為,為了避免在事情發生后再去對孩子說“說過多少次了還這樣”,所以要把“丑話說在前面”。
3.就事論事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習得性無助”,指因為重復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布的行為。
陷入了“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時,會讓人們自設樊籬,放棄繼續嘗試的勇氣和信心。其實這個詞還有一個相對應的概念叫“習得性樂觀”。
積極心理學之父、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在《活出最樂觀的自己》中寫道:“人,天生是悲觀者,而后天我們要主動修煉成為一個樂觀主義者。”
當我們在跟孩子相處的時候,“就事論事”能讓孩子認識到,媽媽生氣是因為他在這件事情上沒有表現好,同時他也明白,自己是有能力把事情解決得更好。
舉個例子,孩子把水杯放在桌邊,結果杯子摔碎了。當杯子真的被摔碎,我們很容易脫口而出:“你總是這樣不讓人省心”“提醒你多少次了,你還這樣”……
當我們這樣批評孩子時,孩子會覺得自己的錯誤行為已經得到懲罰,而不會積極改善自己的行為,或者根本沒有習得改善行為的方法。
如果我們的批評指責并沒有起作用,那么可以嘗試換一種說話方式:“這件事情你沒有做好,如果下次……那么你一定能做好。”
4.賦予選擇權,體驗自然后果
如果孩子堅持不聽勸,在一些非安全性的問題上,給孩子列出選項,讓孩子去體驗后果。
比如,孩子對冷暖的感知需要自己去體驗。夏天,孩子翻出冬天的羽絨服,非說好久沒穿了,想穿著出門。
38攝氏度的天氣,驕陽似火,怎么勸他都不聽,我沒有強行阻止,而是讓他穿了出去。
出門沒一會兒,羽絨服的拉鏈就拉不住了,再過一會兒,衣服已經“露肩”了。10分鐘不到,“媽媽,你幫我拿著吧!”他可以不向任何人妥協,但不會傻到不顧現實和身體感受。
教育從來就不是一個“講道理”的過程,而是一個體驗的過程。孩子親身經歷,真正感受一次,遠比我們重復無數遍更有效。
責編/伊和和
E-mail:yiheh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