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3月20日,世界一級方程式賽車錦標賽(F1)的轟鳴聲再次響徹上海。與此同時,上海國際賽車場迎來全部由國際頂級女性車手參加的 F1學院賽季揭幕戰。作為 F1學院的首張中國面孔,“鐵豆”師煒以外卡車手的身份站在 F1中國大獎賽的聚光燈下,她駕駛一輛青花瓷涂裝的賽車,將中國女性的勇氣與風采馳向世界舞臺。這位女車手成功“破圈”——從極限運動達人一步步成為國際賽事的賽車手,挑戰不被定義的人生。
師煒 1991年出生于內蒙古包頭市。在以“師煒”之名馳騁各大賽車場前,她有一個更為人熟知的稱呼——“鐵豆”。
故事要從 2014年說起。那一年,她從中國海洋大學新聞系畢業,起初在一家單位從事宣傳工作,后來,她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走出格子間,擁抱山海與四季。“小時候在學校的田徑隊待過,長大以后也接觸過一些極限運動。”攀巖、潛水、開卡丁車、滑雪、沖浪、直升機駕駛、固定翼飛行……精力充沛的她始終渴望探索未知,并在一次次挑戰中汲取快樂與力量。
2018年,師煒辭掉“鐵飯碗”,轉型為運動博主,投身自媒體與極限運動領域。她開始在短視頻平臺分享運動生活,給自己取名“鐵豆”。“之所以取名‘鐵豆’,是渴望成為關漢卿名句中‘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當當一粒銅豌豆’那樣的人。而鐵比銅更硬,我想擁有‘鐵豆’般堅硬的‘外殼’和強大的內心,希望自己既結實又靈活。”
她結合專業知識,將新奇有趣的運動片段剪輯成短視頻上傳,受到眾多網友關注,這讓她覺得意義非凡。“因為我的分享,能讓更多人體會到運動的魅力,從而尋找到健康的生活方式。”
漸漸地,“鐵豆”成為小有名氣的運動博主,大家發現她總是活力滿滿,甚至會一邊笑著,一邊向鏡頭展示臂力——用肱二頭肌輕松夾碎蘋果。
此后,從滑雪到潛水,再到駕駛輕型飛機,在“上天入地”間,師煒獲得了與世界深度對話的機會:滑雪時,風聲是群山與她的密語;潛水時,咕嘟作響的氣泡聲提醒她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飛行時,世界從點到面地向她做“自我介紹”。“我做極限運動推廣,更多是在填補一種認知空白。大部分人可能覺得滑雪、賽車、潛水、攀巖這些極限運動很危險或花費很高,但接觸后就會知道,它們是讓人獲得健康的好方式。”師煒說。
在這些高強度運動中,賽車無疑是最難的一項。賽場上,人體與機械共振,在極限狀態下培養與賽車的默契。很多瞬間,她常常覺得自己像一粒被揉進大海的鹽,雖渺小,卻獲得了遼闊的心境,“即便遇到困難也會充滿希望,畢竟還有那么多神奇的事情等著我去發現。”

師煒深愛賽車,訓練也異常刻苦。2023年7月,國際汽聯 F4方程式中國錦標賽寧波站開賽,這是師煒首次參加 F4級別比賽,而寧波站賽道也是目前最刺激、最驚險、難度最高的賽道之一。“周圍都是男車手,二十幾臺賽車發出陣陣轟鳴聲。”高壓之下,師煒坦言當時有些崩潰,賽后情緒失控,卻強忍淚水。盡管如此,她仍獲得全場第六、組別第四的成績,距離領獎臺僅一步之遙。
痛定思痛后,師煒有針對性地加大訓練力度。“日常訓練中有‘崩潰療法’,教練故意把我激怒,再讓我穩定情緒、嘗試降低心率。”隨著實戰經驗不斷增加,師煒感到“自己的心仿佛在慢慢長出肌肉”。她說,強大的心理不僅讓她在賽場上保持冷靜,也能幫助她解決日常生活中的難題,并快速調整情緒,從而找到最優解。
師煒似乎早已習慣面對質疑。在賽車這個男性主導的領域,女性的體能、外貌常被當作“不適合” 的 “證據”。2024年在F4上海站挑戰杯比賽中拿到全場冠軍后,迎接她的不是掌聲,而是“品牌方內部操作”“賽車被調快”的質疑,更有媒體稱她“只是網紅,開方程式純屬蹭熱度”。師煒當即回應,用一條3分鐘的視頻,有理有據地反駁了種種質疑。
奮斗路上,非議從未斷過,但她很少解釋,只是默默加練,“只有不斷提升實力,才能讓質疑聲消失。”
F1賽事中的F1學院賽,是國際汽聯與一級方程式賽車聯合推出的全新賽事,旨在為年輕女性車手提供進入頂級賽車領域的機會,提升女性在賽車運動中的地位,打破這項運動長期由男性統治的局面。2025年,上海國際賽車場歷史性迎來 F1學院賽事,并將為中國女賽車手開放一個外卡名額。春節前夕,90后賽車手師煒得知這一喜訊后激動不已,“一定要把握住這次機會。”
這并非一時沖動,踏上更高水平的賽場是她長久以來的夢想。關于賽車,師煒最早的記憶是一部20世紀 80年代的汽車拉力賽紀錄片。片中,世界汽車拉力史上首位女性冠軍車手的出現,顛覆了此前拉力賽由男性主導的局面。“第一次知道,原來車可以這么開,女孩子也能做車手。”2020年,師煒在浙江武義賽車場偶然接觸到自由方程式賽車,“第一次坐進座艙,引擎轟鳴聲從脊柱直沖大腦,那種與車、與世界對話的感覺讓我徹底著迷。”此后,她考取了國家 B 級賽車駕照,各類賽事中都能看見她的身影。2024年,師煒站上國際汽聯 F4方程式中國錦標賽賽場,一舉奪得上海站挑戰杯冠軍及CFGP組別季軍,那一刻,她開心地笑了。
駕駛方程式賽車需要在體力、車感、技巧上做到極致,“是身體和心理的雙重極限考驗!”與家用車不同,特制賽車為減體積、降重量,未裝電子助力系統,車手轉動方向盤需要使很大的勁兒;剎車踏板更夸張,師煒說:“要用盡全身力氣踩,像一腳踹到墻上。”賽車時速動輒兩三百千米,過彎時強大的離心力會重壓外露于駕駛艙的頭部,因此需要強壯的頸部肌肉抵抗。盡管起步晚、訓練條件艱苦,但追逐賽車夢的師煒始終帶著一股不服輸的倔強勁兒。
為提升車感,師煒在日常開小汽車時會在中控放一瓶水,通過觀察液面平穩度練習控車。她反復回憶操作要點,通過模擬器熟悉賽道布局、打磨技術。她十分珍惜每一次賽道實戰的機會,在駕駛艙五六十攝氏度的高溫下,即使心率飆至每分鐘 150次以上,仍努力保持頭腦清醒。
作為中國首位獲得F4方程式賽車冠軍的女車手,師煒得到了以外卡車手身份參加 2025賽季F1學院中國站的機會。為備戰這場賽事,她連除夕都未停訓。父母在看春晚,師煒卻爭分奪秒地在模擬器上跑分。過完年,她便一頭扎進寧波賽道,開啟“魔鬼訓練”。為節省通勤時間,她直接住在賽車場的房車里,過著“睜眼練車、閉眼睡覺”的生活。訓練期間,她每天進行3節實車訓練(每節25分鐘),輔以2到3節模擬器訓練課,晚上還要加2個小時的體能訓練,全方位的訓練讓她有時累得像散了架。
全力備戰的幾個月,是師煒“又痛苦又難忘”的回憶。“每天從早練到晚,輾轉于健身房和賽道。”訓練期間,她經歷著身體與心理的雙重考驗。作為中國首位 F1學院外卡車手,她讓全世界看到了中國女性力量在國際賽車舞臺的崛起與突破。
3月20日,2025年F1學院賽在上海國際賽車場開賽,與 F1中國大獎賽同期舉行,這場頂級賽事吸引了超過23萬名車迷到場。師煒成為全場焦點,在歡呼聲中,這位中國外卡車手與全球100余名頂級女性車手同場競技,最終以第12名的成績成功“破圈”,創造了個人賽車生涯的新紀錄。“真的特別激動,但隨之而來的也是巨大的責任。作為賽場上唯一的中國面孔,我要把中國女性最好的一面展現出來。”師煒臉上滿是驕傲。
師煒的成功有力回擊了質疑并迎來滿場喝彩,她的嘴角也揚起微笑。目前,國內跑方程式賽車的女車手雖只有她一人,但近幾年,拉力、GT等其他汽車賽事中已有不少女性的身影。師煒透露,她和這些女車手計劃在未來組建女子車隊。
過去,賽車裝備鮮有針對女性的設計,適合女性的尺寸極為難尋,師煒的裝備幾乎全靠定制。令她欣慰的是,近年來,人們對女性車手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情況也不斷改善。比如,去年參加一場GT比賽時,賽車剎車踏板是按男性標準設計的,而她36碼的腳只能踩到一半踏板,接觸面越短剎車越重,幾乎踩不動。工程師得知后,立刻與廠商溝通,廠商當即表示會考慮女性需求,生產適配配件。此外,國內賽車體系建設也在完善,“這兩年看到一些廠商鼓勵普通人接觸賽車,例如大學生考賽照有優惠,這是很好的趨勢。”作為自媒體人,師煒一直通過視頻分享運動經歷和比賽場面,在線上線下普及賽車文化,希望吸引更多人感受賽車的樂趣。
此次F1學院賽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國女性的契機。師煒特意設計了極具“中國風”的賽車服和賽車涂裝,將祥云、鳳凰圖案及旗袍領、盤扣等元素融入賽車服,既保留了實用性,又增添了傳統文化的韻味。“我想把中國女性的美和自信帶到賽場。”她還選擇了與 F1首位中國車手周冠宇相同的“24號”,寓意傳承與致敬,“未來實力更強時,我想用鮮艷熱烈的中國紅。”師煒說道。
“希望這次頂尖比賽只是開始,如果80歲還能活躍在賽道上,那將會很酷,”師煒想告訴更多女孩,“不要給自己設限,勇敢去做想做的事,哪怕過程艱難。”
賽場內外,師煒常與外國女車手交流。“她們很喜歡中國美食,還會跟我們學中文。”她趁機了解女車手晉升體系、賽車生態圈等情況,立志為這項運動在中國的建設貢獻力量。不久后,師煒被聘為“2025上海汽車文化節推廣大使”,并被邀請到線上線下主題活動介紹賽車運動、分享追夢故事。F1學院賽結束后,很多家長問師煒能不能讓孩子學賽車,她總是肯定地回答:“完全可以!”師煒說,未來若有中國女性站上F1賽場,她也許會這樣說:“我小時候看過一個玩賽車的姐姐,她叫‘鐵豆’!”這份傳承讓她深感責任重大。
“此次F1學院賽事中國站之旅,是我在賽車路上的全新開始,”師煒感慨道,“我希望能參加更多國際高水平賽事,不斷提升技能,也讓世界看到更多中國女性在賽場上的風采。”
責編/高爽
E-mail:35924059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