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嗨,我是。
以前是的廣播節目主持人,主持《一刻鐘》20年,因此自詡為“不是最老也是更老的節目主持人”。
我這個主持人不怎么入流,我的節目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寫出來的。因此20年就有很多文字堆積。整理了一些,出版了《語林(左右卷)》,我就收官啦。
但閑散了沒幾天,突然收到《新航空》和中國山東網的召喚,說要把《一刻鐘》在網站和雜志上同步開設專欄,有聲的節目變成了融合文字與聲音的世界,這使我受寵若驚又惴惴不安:高興的是競然變成了“不是最老也是更老”的專欄寫手,不安的是怕寫不好有辱使命。
好了,閑言碎語不要講。《林雨一刻鐘》希望得到大家的會心一笑、會意一瞥。
祝各位旅途愉快!

上蒸下煮幾十天,終于把漫長而炎熱的夏天過得差不多了。
九月該是清爽而明朗的,該是溫柔的風兒吹來慰藉我們被夏天無情炙烤過的身心。
然而,九月卻是注定繁忙和操持的。
不僅是炎熱所阻,很多事情需要打起精神撿拾起來收尾和推進,不僅是炎熱形成的自然災害需要善后和處理補救等等大事小事,還有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的九月新開始。
大小不一的孩子們,九月開始新學年,入托的入學的升學的畢業的,有人歡喜有人愁,孩子和家長都在變化中多少有些壓力。
很多人都會記得自己九月開始的不同人生階段,那些開始是夢想成真的第一步,然后步步為營慢慢走完一段,再接著去走另一段。而另一段的開始和上一段的結束,往往都在九月作為起始。
我家出門不遠東西兩個方向,分別是山東大學的兩個院區,一個醫科一個工科,每年九月路過學校大門,都看到家長開車送孩子入學。千叮哼方囑咐大概已經在路上叨叨得孩子很煩了,因而沒有看到預想的那種依依惜別場面,不是親子情淡漠,而是信息發達的現在,已經失去“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表達背景。
不過估計爸媽大概率會說的一句話是“注意安全,照顧好自己”。
是的,我曾經這樣,在諸多關愛和囑托孩子的話語中,總會把提醒安全排位在首。
前時和朋友聊天,說到小時候背著父母到不是浴場的海里游泳嬉戲、去深不見底的水庫跳水、去爬無名的野山種種玩鬧,結尾總結說“想想那些危險的經歷,能活到現在真是命太大了”。
是啊,在種種人為和自然的七災八難中能安然或有驚無險進入準晚年和晚年生命周期的我們,對于珍惜生命的首要提示一定是安全第一,然后才可能有后面實現自我的種種疊加。
這個夏天和以往一樣,有被不安全的信息驚擾到:走失的夏令營孩子,海邊大浪卷到的母子,旅游爬山吊橋墜落,被洪水泥石流阻擋的游客…·
種種不安全,不遵守秩序和規定占有很大比例。尤其在人多混亂時,在突發事件前,秩序是逃生和救援的保證。
前時,去一處工廠搬遷后改建的城市公園。一處遷走設備保留建筑的廠房外墻上赫然醒目的大字:秩序是生命的保證!
工廠把“秩序是生命的保證”當成安全警示,看作一種常態。廠房里面有行吊軌道,而現場的工人必須頭戴安全帽還要時時注意頭頂的行車動向,行車也必須按照調度的指揮運行這一切都是秩序,包括醒目的安全提示。
寫這段話腦子里是有情景的。
我從小跟隨父母在廠區生活長大。還在五十年代,我家就有電話,那不是可炫耀的,而是責任的鈴聲。不記得那部電話有什么私人通話,但如果夜半三更電話響起,我爸就會馬上沖到外面趕赴廠區,八成是出了設備或者人身事故。
那會兒我還沒有上學,但逢到我爸被電話叫走,家里人基本都不會再接著安睡,我媽會催促我們睡覺,而自己卻坐在窗邊候著去處理事故的丈夫。
而爸爸回來的時間不定,通常都會悄悄和我媽說事故的情況,幾乎都會有悲劇發生。
有這樣的生活背景,從小我們就知道工傷猛如虎,知道每個事故都會摧殘一個家庭。
父母離世后裝修他們的老房子,在吊頂處找到三四個鉗子螺絲刀一類的工具,估計是我們中的哪個人換燈泡時把工具落在上面的。當時我想:如果這些工具被我爸看見,一定會說“干活丟三落四,一點秩序沒有,師傅怎么教的”。
十幾歲就當工人的我爸,從事的都是挺危險的工作,他說,師傅開始就教徒弟:“工具從哪兒拿的用完放回哪去,再用隨手就拿到還傷不到人”,先干什么后干什么,都是有章法的。
我家兄妹都沒有當工人的,但“從哪兒拿的放到哪兒”這個習慣,被我很好地承繼著,自己成家以后也成為家里生活的最基本秩序,現在依然堅持著這個習慣。逢到問什么東西在哪兒,老伴總會說:“咱家不是找東西,都是拿東西。”
所以以前遭遇突然停電,我都會極速點燃蠟燭。家里有一只救急包,放在固定地點,那是應對突發事件的。
女兒小時候追星看演唱會,每次出門老伴都一遍遍囑咐:“如果遇到下雨停電火災任何意外,一定不要慌慌張張往外跑,那樣最容易被踩踏,要怎樣怎樣注意安全。”
他幾十年在大型體育場館工作,工作后遺癥就是現在不愿意到人多的地方去,說“幾萬人涌進一個地方,人聲鼎沸不是最嚇人的,就怕秩序亂了,出問題就是人命關天的”。
秩序是生命的保證,也是心理舒適的保證。不僅僅是在工廠車間,社會的所有運轉都需要良好的秩序保證,哪怕一間兩三個人的辦公室,沒有規定和默認的秩序也會使人不安和不舒適。
家里生活的秩序當然也需要堅持和堅守。
最熱和最冷的早上,都曾想賴床不起。但退休十多年,卻沒有一天不按自己的規定早睡早起。早上六點左右就躺不住了,一躍而起該干嘛干嘛,進入自己的秩序中。
其實也并沒有必須要做的事,起碼可以躺到老伴起床的八九點鐘。但潛意識里不允許自己“失秩”,力所能及一定按照固有秩序來生活:按時吃飯服藥寫字看書曬太陽做家務,按時無所事事和沒事找事。
有時會想:如果沒有按照自以為是的秩序生活,可能身體和心理都不會保持現在的狀態。
周圍熟識的人在自己的秩序里良性運轉的,比秩序混亂晨昏顛倒的要健康和自然。那些上班族即使很多掙扎,也都會按時打卡有秩序地安排自己的工作社交飲食和健身,按照自己的秩序去做不太想做但也必須做的很多大事小情。
在秩序中運轉,在秩序中變化。
這兩年,我們家的生活秩序因著按時去醫院而調整變化,開始內心很多情緒在抵觸這種因生命進程而發生的變化,尤其是就醫經歷,感覺身心疲憊無力,生活秩序也被打亂,有找不到北的失秩。
但忙亂中漸漸知道:如果陷入無序,必然是人仰馬翻的狼局面。
于是,先是走出心理不適,坦然接受生命帶來的必然,不怨不忿安之若素,然后在重新建立生活秩序中找到新的平衡。
有時在醫院東奔西跑時,常自語說“我真是跑得最快的病人家屬”,還會和老伴說“謝謝你給我機會,使我有機會從路癡變得在醫院穿梭如履平地健步如飛”。
在逐漸適應中感覺自己的心理和身體的承受力都變得好很多,新建立的生活秩序使我們的日子依然很多從容和泰然。
日復一日在自己的新秩序中,微調獨有的小行程、小社交、小朋友。
聽到有父母抱怨自家孩子晝伏夜出不按時起床不吃家里餐食的種種失秩,總會露出過來人狡黠的微笑,說:我都經歷過了。
記得和讀書的女兒一起出行,早上會接連收到幾次“起床失敗,起床再次失敗”的信息,那會兒沒有現在這般氣定神閑,因此生氣,但孩子說“出來玩又搞緊急集合和急行軍有意思嗎”?
嗯,在孩子眼里緊急集合急行軍的節奏確實沒意思,但我們有秩序的生活才有了至今的生命和生活保障,因而有秩序的生活不僅有意思還很有意義。現在,女兒建立自己的生活秩序,很嚴謹很自律,關鍵時刻不會再有起床失敗這樣的情況了。 (偷笑)
九月,很多人開始了新階段,太多事需要面對,中肯的提示是:無秩序,不生活。
無秩序,不生活,在良好的秩序中,開啟新九月。
祝您旅途愉快平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