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君陶(1903-1985):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家、教育家。
“革命六十載,育才半世紀”是趙君陶的人生寫照。她的一生淡而求真,有松柏之氣概,蘊桃李之芬芳。
趙君陶出生于原四川酉陽的大戶家庭。她的父母持家有道,兄弟姐妹友愛謙恭。趙君陶的三哥趙世炯投身國家郵電事業,三姐趙世蘭是早期婦女運動先驅,五哥趙世炎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受家人影響,趙君陶自幼好學明理,較早接受了革命思想的啟蒙。
1919年,趙君陶隨家人遷往北京,不久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幾年后又在上海大學社會系深造。此間,她與學長李碩勛相識相戀。李碩勛是上海大學學生運動領袖,后當選全國學生聯合會會長。如他那般,趙君陶認真領悟革命理論,積極參加愛國活動,于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北伐戰爭后,趙君陶夫婦受組織派遣赴武漢開展工作。李碩勛任葉挺部隊第25師政治部主任,趙君陶以湖北婦女協會宣傳部部長、《湖北婦女》周刊主編的身份為當地婦女宣講革命。南昌起義后再回上海,趙君陶任中共中央婦委秘書,與李碩勛一起直面白色恐怖,保護同志們的安全。1931年,李碩勛任廣東省委軍委書記,軍委機構設在香港。經組織批準,趙君陶攜幼子李鵬前往其身邊協助工作。同年9月,李碩勛在海南島指導工作時英勇就義。李碩勛犧牲時,趙君陶已有身孕。生下女兒李瓊后,她帶孩子們來到四川成都,以教師職業為掩護繼續開展革命工作。
在金堂縣立中學任教時,趙君陶既是女生部訓育主任,也兼授地理、歷史課程。了解到女生群體思想相對閉塞的情況,她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時事,主張閱讀《生活周刊》《大眾生活》等進步刊物,激發她們的求知欲和報國理想。在簡陽女中任教時,趙君陶創辦《抗日壁報》,同時開辦夜校,面向社會民眾講解抗戰形勢,普及文化知識。1937年秋,趙君陶加入成都教育界抗日救亡協會。在她的引領下,當地抗日熱潮不減,涌現出不少進步學生和愛國民眾。
1939年,趙君陶應組織安排創辦重慶第三保育院并擔任院長。此后六年多時間里,她和同事們撫養了八百多名戰時難童及烈士遺孤。為節省經費改善辦院條件,趙君陶在生活用度方面處處節儉,外套洗到發白,每頓以咸菜、粗糧為餐。與此同時,趙君陶提倡自力更生,帶領師生一起開墾荒地,種菜、養豬,靠雙手改善生活。經過不懈努力,保育院的孩子們強健了體格、學習了知識,成長為革命的新生力量。
保育院任務完成后,趙君陶曾在延安大學、天津南開大學、化學工業部教育司、北京化工學院等教育機關和院校擔任要職。作為黨內“老大姐”,她始終艱苦樸素、嚴謹治學、謙遜待人,為黨的教育事業鞠躬盡瘁。趙君陶還擔任過兩屆全國政協委員,為新時代的教育改革和發展進言獻策。
1985年12月14日,趙君陶在北京逝世。李鵬曾深情寫道:“我母親趙君陶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從事教育事業的一生。”趙君陶以其一生詮釋了一位平凡女性的不凡擔當。
編輯 王冬艷 43740834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