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南京照相館》取材于1937年南京大屠殺期間侵華日軍真實罪證影像,講述了一群生活在南京的百姓在侵略者的鐵蹄下從被迫求生到主動抗爭的故事。影片從一家“吉祥照相館”的視角切入,通過一群普通人在極端環(huán)境下的選擇與堅守,來展現(xiàn)整個民族的創(chuàng)傷記憶。
普通人的故事往往更鮮活生動。郵差蘇柳昌,如同現(xiàn)代社會奔波于大街小巷的快遞小哥;龍?zhí)籽輪T林毓秀,一心向往著更大的舞臺;照相館老金是一個誠實守信的小生意人,他一家四口代表著在那場災(zāi)難中受到迫害的千千萬萬普通家庭之一;會外語的漢奸王廣海代表著在特定時代背景下的投機分子……如果不是戰(zhàn)爭,他們或許不會有交集。
郵差阿昌是串起整個故事的靈魂人物——為了保命,他冒充照相館學(xué)徒,被迫為侵華日軍攝影師沖洗照片。
日軍逼迫中國百姓拍攝所謂“親善照”,槍口下的平民被迫在鏡頭前強顏歡笑。雖然影片避免了直接的暴力展示,但女人凌亂的衣襟、空洞的眼神,以及鏡頭前扭曲的“笑容”,同樣刺目地揭露了槍口下的虛偽與殘酷。但不洗照片是死,洗了就是漢奸——他們該何去何從呢?在目睹日軍一次次殘忍暴行后,他們做出了共同的選擇——守護真相,將罪證底片帶出去。
眾人訣別前,老金提議拍一張“全家福”。于是,“山河”背景前,七個人像一家人一樣坐在鏡頭前。此時一首南京童謠在狹小的照相館里輕輕回蕩:“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童聲清澈,撞在冰冷的墻壁上,撞在廣闊的“山河”上,撞在觀眾的心坎上——那回響里蘊含的無盡悲愴與眷戀勝過萬語千言。
老金莊重地拉動繩索,仿佛在舉行某種儀式——“萬里長城”“北平故宮”“杭州西湖”“武漢黃鶴樓”……錦繡山河在昏黃的燈光下徐徐鋪展。那一刻,幕布不再是虛假的布景,而是沉淪國土的魂魄顯影,更是老金、阿昌他們心中從未淪陷的精神疆域?!按蠛煤由剑缤敛蛔?。”老金的那一聲吶喊,是他們的真正覺醒。
影片中有一句寓意很深的臺詞:“每一張照片,都是一個故事?!钡鋵嶋娪爸械拿恳粋€鏡頭,也都有一段故事。
郵差阿昌的編號“1213”,正是指南京大屠殺開始的日期(1937年12月13日)。而且阿昌也有原型人物——南京城內(nèi)華東照相館學(xué)徒羅瑾?,F(xiàn)實中,正是羅瑾把16張日軍拍攝的照片裝訂成冊,后由愛國青年吳旋接力守護,才有了南京大屠殺案“京字第一號證據(jù)”,這成為戰(zhàn)后審判日本戰(zhàn)犯谷壽夫的鐵證。
電影中日軍掠奪城磚的情節(jié)也改編自真實歷史。為了建“八纮一宇”(當(dāng)時日軍宣揚大東亞戰(zhàn)爭正當(dāng)性的用語,意為“天下一家”)塔,他們總共從海外掠奪石材370多塊,其中從中國掠奪的就有200多塊——包含從南京掠奪的4塊!
真實自有萬鈞之力,散場燈亮,影院里長久的靜默,推開厚重的門,重新步入盛夏灼目的陽光里,此刻才更加懂得,阿昌、老金他們拼死守護的,不僅是幾盒冰冷的底片,還是你我腳下真真切切、沐浴著陽光的土地。
照片或許會褪色,但歷史真相不會褪色——只要一代代人銘記,真相就會永不湮滅。但真相的意義,不是讓我們沉溺于悲痛和仇恨,而是警醒我們:唯有自強,方能守好這寸寸山河;唯有銘記,方能確保悲劇永不重演。
編輯 曹宏萍 271828661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