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梁曉聲的新作《中國文化的歷史基因》,靜靜閱讀,宛如進行一場文化尋根之旅。梁曉聲構建的視野極為恢宏壯闊,跨越了藝術門類的界限,將詩詞歌賦、文學戲曲、音樂繪畫等放置于廣闊的社會變遷與復雜的文化生態之中進行全面觀照。
梁曉聲的筆觸觸及抗戰的烽火歲月,文化在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爆發出驚人的力量。詩歌成為刺向黑暗的銳利匕首,戲劇化作鼓舞士氣的激昂號角,小說承載著民族的苦難與希望。梁曉聲指出,這種危難時刻的文化覺醒與凝聚,正是深植于民族血脈中“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精神基因的顯性體現。
從歷史的深處一路走來,梁曉聲對近現代中國文化基因的重組與變遷進行了深刻的剖析。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掃盲運動、婦女解放運動、愛國衛生與生產運動,在作者眼中,它們不僅僅是社會變革的外在表象,更是深層文化土壤松動、新芽開始萌發的重要標志。當母親們走進夜校,她們不僅僅是識字斷文,更是一種精神上的解放與主體性的覺醒。
梁曉聲梳理出改革開放后文學的蓬勃發展、詩歌的復興、電視劇的迅速崛起,直至網絡時代文藝形態的多元爆發。他并非孤立地描述這些現象,而是將其置于政治經濟變革的宏大背景之下,揭示社會轉型對文化基因表達方式的深刻影響,重申文化的本質應當是“心靈的養分”,是“對生活的提煉、升華和表達”。
書中,梁曉聲將學術思考與個人溫熱的生命記憶融合,向讀者袒露自身與文化結緣的心路歷程:被面上樸拙的鴛鴦圖案、母親拾回的年畫、包裹月餅的“嫦娥奔月”畫紙,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之物,成為他最初的美學啟蒙;小人書《中鋒在黎明前死去》、電影《戰火中的青春》、話劇《狗兒爺涅槃》,則塑造了他青年時期的文化骨骼與精神氣質。私人記憶的融入,創造出一種奇妙的“間離效果”,化作流淌在個體生命中的鮮活血液。讀到《信天游》中“我低頭,向山溝”的蒼涼曲調讓他“淚不能禁”時,我感受到是一個文化心靈最本真的悸動與共鳴。梁曉聲對文化的定義本身就充滿了人文的溫度。他曾說文化是“植根于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約束前提下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這四句話突破了抽象概念的束縛,直接抵達文化的核心。
在全球化浪潮洶涌來襲的今天,梁曉聲主張在積極擁抱世界的同時必須堅守自身文化。中華文化的長河之所以能夠“從容不迫、千回百轉地流淌至今”,塑造出中國人“既溫柔敦厚又憂勤惕厲的民族性格”,其根本奧秘在于文化基因中蘊含的強大適應性與內在連續性。從先秦儒家奠定的倫理基石,到后世成為主流意識形態的儒家思想,其重人倫、重教化、重道統的核心觀念,早已如鹽溶入水中般滲透到古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民族集體無意識的一部分。《中國文化的歷史基因》遠遠不止于提供一份詳實的文化圖譜,更在于喚醒閱讀者的文化自覺,踏上一場“探索文化即探尋自我”的深刻旅程。在信息碎片化的時代洪流中,《中國文化的歷史基因》如同一座沉穩的航標,提醒我們從歷史的縱深汲取定力與方向。在紛繁變幻的世界中,確認我們是誰、從何處來、又將向何處去的心靈基石,是建立真正文化自信的起點。
編輯 王冬艷 43740834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