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結緣《莫愁》雜志,后來有幸成為《莫愁》的作者。我無比珍惜這份相遇相知的緣分。《莫愁》就像沙漠綠洲,助力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沉淀情緒、舒緩壓力,給予我力量,讓我謹記時時保持樂觀積極,凡事莫愁。
中年結緣,相見恨晚
2021年夏天,我帶孩子去南京的發小家,在她的書臺上看到一本《莫愁》雜志,這別致的名字一下吸引了我,莫名地想到小時候傳唱的民歌“莫愁湖邊走,春光滿枝頭……”發小大力推薦,說這是她訂閱幾年的雜志。我翻閱起來,一看便放不下來了,從卷首直戳人心的名人名言,到隨后的勵志人物故事,讓我大呼過癮,相見恨晚。臨末的填字游戲,更是讓我上初中的兒子和發小讀五年級的女兒破了冰,小腦袋湊在一起嘀嘀咕咕,一下子熟絡了。
我從小喜好閱讀,大學時期一直在校報記者團擔任記者、編輯,畢業后雖一直從事外貿采購工作,也沒有丟下文字愛好,偶有文字見刊。我喜歡上《莫愁》的文字風格,便上網搜索《莫愁》雜志的相關信息。持續閱讀了半年,掌握了雜志調性和文字風格,2022年3月,我心懷忐忑嘗試給《莫愁》投稿。一個月后,我收到編輯的回信,說上次的稿件過審了,將于5月見刊。這種被認可的欣喜讓我萬分雀躍。
收到樣刊后,我逐字逐句地品讀編輯后更加簡約、流暢的稿件,莫名地找到共鳴。很多時候編輯修改的標題更是神來之筆,給我打開了新思路。每次文稿見刊,我都會抄錄標題,并把文章截屏保存,事后回看,品咂編輯的匠心和筆力。潛移默化中,我的筆下自覺地簡約起來。每期雜志上不乏名家的作品,令我與有榮焉。一日,我的文稿《萬里騎行,找回父子情》被轉載,更是激起了我的信心,滿世界找選題,找到當事人對談,再把對方不平凡的經歷訴諸筆端。一轉眼,我與《莫愁》結緣已是三年有余,發稿數十篇,獲得稿費之余,還收獲了無數感動。
是益友,更是良師
《莫愁》已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除開撰寫勵志人物故事,雜志還給喜好安靜、宅家的我打開了視野。從婚姻家庭版塊的文章,我學習了如何更好地與丈夫溝通。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丈夫的公司業務大幅縮水,2025年更是一落千丈,他一度無所事事,常常外出爬山,還被樓上的退休大爺拉進了小區業主委員會籌備組。正當盛年,如此不思進取,著實讓我無奈又無語。想勸說他,又怕傷及其自尊,我一度為之失眠。就在一籌莫展之際,我在《莫愁·智慧女性》上看到“莫莫在線”欄目里的《老公中年失業后躺平,怎么辦?》,其中的一句話點醒了我:“中年夫妻要懂得期待降級。幸福的婚姻,贏在心態。你要這么想:老公身體健康、財務穩健、有熱愛家人與生活的熱情,那就是塊寶?!?/p>
一語點醒焦慮的我,試著改變心態,選擇知足常樂,嘗試幫著丈夫籌備業委會,把小區維護得更美好。換一種心態,果然陰轉晴。丈夫常與業主組委會成員開會商討小區改建維修,多了社交后,他漸漸從業務低迷的打擊中走出來。那日,好久不曾襯衣、西褲裝扮的他,收拾一新要去參加展會,并拜訪一個新的品牌商。送他興致勃勃地出門后,我坐回書桌,案頭上的《莫愁》雜志映入眼簾,我由衷感慨:“是啊,凡事莫愁,就有希望。”
我的一雙兒女也是《莫愁》的“粉絲”。剛上初中的女兒喜歡畫畫。《莫愁》是彩色印刷,清新、大方的排版,高清的彩圖,很吸引她的眼球,每次有新刊到,她總要一睹為快。還有個更大的好處是,當全家遭遇“書荒”,我們都會回看《莫愁》雜志,借助其最新出版的書籍薦言,妥帖地找到心儀的書籍。
大學室友來我家,吐槽親子關系緊張、夫妻不和,總是各刷手機,溝通愈來愈少。我拿出《莫愁》雜志,大力向她推薦,一本足以讓全家大小都可受益的期刊,不到一家人外出吃一頓飯的價格,就可以請回家一位資深導師,關于婚姻調節、親子關系、個人正向成長,何樂而不為?大學室友二話沒說,就在網上下了單,訂閱了《莫愁·時代人物》和《莫愁·智慧女性》兩本刊物。之后,大學室友少了抱怨,朋友圈多了一家和美的日常。
每月訂閱的期刊加上雜志發來的樣刊,很快塞滿了書架,我會定期整理一批,放在小區樓下的架空層,供下樓休閑的鄰居翻閱??粗麄優橹@喜,三三兩兩地開啟閱讀之旅,甚至親子共讀,我倍感“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借此機會,感謝《莫愁》雜志的老師們數十年的用心澆鑄、雕琢,給我們帶來如此豐沛的文字盛宴。更要特別感謝與我對接的編輯,在眾多作者中選中了我,讓我有幸與《莫愁》深度結緣,亦在我心中種下“莫愁”的種子,賜予我受用一生的財富。
編輯 王冬艷
43740834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