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是社會發展的“晴雨表”,也是國家治理的“軟實力”。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如何牢牢把握輿論主導權,用正能量凝聚人心,以鮮明形象展現中國,既是時代命題,更是使命擔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營造良好輿論環境,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這為我們在復雜輿論格局中找準方向、精準發力提供了根本遵循。
筑牢思想根基,把穩輿論之舵
主旋律是社會發展的“定盤星”,承載著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與精神追求。弘揚主旋律,本質上是用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引領社會思潮,讓主流價值成為全民共識。
黨性原則是主旋律的“生命線”。世界上沒有脫離政治的新聞媒體,任何輿論傳播都自帶價值立場。我們黨始終堅持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媒體,這是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經驗。從烽火歲月的戰地通信到新時代的融媒體報道,黨的媒體始終是“黨和人民的喉舌”,堅定宣傳中央決策部署,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如今,面對新媒體帶來的輿論場變革,更要將黨管媒體原則貫穿全程——不僅黨直接掌握的媒體要姓“黨”,所有具有輿論動員功能的傳播平臺都要納入管理,確保輿論大船不偏航、不迷向。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主旋律的“導航儀”。新聞輿論工作的靈魂在于新聞觀,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揭示了輿論傳播的本質規律:任何新聞都有意識形態屬性,所謂“絕對自由”不過是西方話語的偽命題。近年來,一些錯誤思潮借“新聞自由”之名抹黑中國,本質上是妄圖爭奪輿論話語權。我們必須擦亮雙眼,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引導新聞工作者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讓主旋律在輿論場中始終占據主導地位。
正確輿論導向是主旋律的“航向標”。古人云“文者,貫道之器也”,新聞報道的每一個選題、每一種表達都暗含立場與態度。導向正確,就能匯聚起“同心干”的力量;導向錯誤,則可能動搖社會根基。無論是成就宣傳,還是熱點引導,都要堅守“四個有利于”標準——有利于堅持黨的領導、有利于推動改革發展、有利于增進民族團結、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就像報道鄉村振興,既要講好產業發展的“致富經”,也要關注基層治理的“貼心事”,讓群眾從新聞中看到希望、感受到溫暖,這才是主旋律應有的溫度。
凝聚社會共識,激發奮進力量
正能量是社會進步的“助推器”,能在紛繁復雜中彰顯主流、在多元多樣中凝聚人心。傳播正能量不是回避問題,而是要以客觀理性的姿態,展現社會發展的本質與全貌。
正面宣傳要“走心”更要“入心”。我國社會的主流始終是積極向上的,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科技進步是新時代的主旋律。但正面宣傳不能搞“高大上”的說教,而要貼近群眾生活。就像報道脫貧攻堅,與其羅列數據,不如講述駐村書記扎根大山的故事;宣傳科技創新,與其空談成就,不如展現科研人員實驗室里的堅守。只有用群眾愛聽的話、愛看的形式,才能讓正能量直抵人心,激發“擼起袖子加油干”的熱情。
輿論監督要“有力”更要“有方”。正能量并非只報喜不報憂,直面問題恰恰是自信的表現。新聞媒體既要做“建設者”,也要做“監督者”——對環境污染、食品安全等民生痛點,要敢于揭露;對政策落實中的“中梗阻”,要勇于發聲。但監督不是“添亂”,而是要通過客觀報道推動問題解決。
網絡空間要“清朗”更要“繁榮”。互聯網是輿論斗爭的“主陣地”,也是正能量傳播的“主渠道”。近年來,從“感動中國”人物刷屏到“大國重器”話題破圈,網絡空間正在成為正能量的“放大器”。但我們也要清醒看到,網絡謠言、低俗信息仍時有出現。這就需要既“管得住”也“用得好”:一方面依法治理網絡亂象,讓謠言無處遁形;另一方面打造優質內容,用短視頻、直播等形式講好身邊故事。當網絡空間充盈著向上向善的力量,就能真正實現“天朗氣清、生態良好”。
講好中國故事,提升國際話語權
國家形象是綜合實力的“鏡子”,也是國際社會認知中國的“窗口”。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需要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讓世界讀懂中國。
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認知常被西方話語“濾鏡”扭曲,破解這一困境關鍵在于構建中國話語體系——用“全過程人民民主”解釋中國的民主實踐,用“人類命運共同體”闡述中國的外交理念,用“脫貧攻堅”故事展現中國的發展邏輯。只有用中國理論講清楚中國道路,才能打破“他塑”困境,掌握形象塑造的主動權。
用生動故事打動國際受眾。中國從不缺好故事,關鍵是要學會“換位思考”,用國際社會聽得懂的語言講述。比如向發展中國家介紹減貧經驗,不妨多講村民如何通過電商脫貧的具體案例;向西方民眾解釋生態文明,可從大熊貓保護、長江禁漁等細節入手。當故事中蘊含的中國精神與人類共同價值產生共鳴,就能跨越文化隔閡,讓“可愛的中國”形象深入人心。
用精準傳播提升國際影響力。國際傳播不能“大水漫灌”,而要“精準滴灌”:對東南亞民眾,可借助華語媒體和僑胞網絡;對歐洲受眾,可通過學術交流、文化展覽增進理解。同時,要善用新媒體平臺,鼓勵普通人成為“民間外交官”——留學生分享真實的中國生活,企業家講述合作共贏的故事,這些“微敘事”往往比官方宣傳更有說服力。當傳播既有“大格局”又有“小切口”,中國形象才能立體可感。
用斗爭精神維護國家尊嚴。面對國際輿論中的抹黑攻擊,不能“退避三舍”,而要“敢于亮劍”。比如西方炒作“中國威脅論”時,要用軍費占比、維和貢獻等事實駁斥;針對人權問題的雙重標準,要講清楚中國讓8億人脫貧的人權奇跡。斗爭不是“硬碰硬”,而是要講究策略:既旗幟鮮明闡明立場,又以理服人爭取共識;既維護國家利益,又展現大國擔當。唯有如此,才能在國際輿論斗爭中占據道義制高點。
國內外輿論形象塑造本質是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真理力量、實踐力量、精神力量廣為人知、深入人心。每個新聞工作者和中國公民都是參與者。堅守正道、創新方法,能使主流輿論如春風化雨,中國形象熠熠生輝,為民族復興凝聚力量。
編輯 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