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前,人們相信上了大學就能有好工作,但后來發現,有學歷也不一定有合適的工作,還需要一門技術;但幾番周轉,學歷依然重要。到底什么才是更重要的?有人決定要學歷與技術“兩手抓”,不能寄希望于任何承諾。網友們評論道,這樣既有“孔乙己的長衫”,也有“孔乙己的短袖”,用得上哪件穿哪件。當然,就陳冽被質問沒有機械操作經驗的經歷來說,或許有時人還需要多件短袖,才能適配這個就業市場。
學歷歧視有“依據”,大部分專科的課也是理論課,不要有濾鏡。專科就業率高一點是因為專科生的學歷包袱小些,不是專科教得好,專科對口就業率其實一塌糊涂。
有時候工廠選擇本科生,是覺得本科生經過高考和大學的洗禮,基礎認知能力往往更高一些,培養潛力更好一些。
為什么就沒想過在本科的教育里增加一些實用的技能教育呢?讀過大學的都知道大學的時間是綽綽有余的,只是沒有被安排得實實在在而已。讓本科實實在在地成為“高級工”,而不是空有一件孔乙己的長衫,卻身無一術。

就像我們在談論原生家庭的時候,很多人的邏輯就是這個東西是不好的,所以我要把它切掉,要必除之而后快。實際上,理解、接納,比改變重要得多得多。這里的接納,不是頭腦知道,而是內心知道。區別在于,頭腦知道只是停留于思維層面,更多是由一種潛意識推動,但心里知道就是一種內在的力量,內在很深很深的愿望。我們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什么在發生,同時,內心有一股力量告訴大腦,我想改變,改變很重要。
看過《登天之梯》這本書,里面也講了一個媽媽因為小時候的經歷,無法給自己女兒關愛。她想做好母親,會給孩子喂吃的,會照看她,但是無法給她擁抱撫摸,所以嬰幼兒期的小孩一直很瘦弱,甚至瀕臨死亡,后來專家去解決這個問題,要她多抱抱嬰兒,孩子立馬增重了,這個應該跟皇帝那個實驗很像吧,這種看似是沒有關系,其實是不是有毒的關系呢?
有的時候我會不自覺美化父母的不合理行為,比如對自己冷暴力以及負向溝通方式,老想給他們找借口開脫,能讓自己好受點。但其實仔細想想如果發生同樣的事情,現在的我處理方式絕對跟他們不一樣,所以有時候就在怨恨、不理解、自恰中來回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