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稱:大池、羅伽湖
別稱:澄江海子
地理位置: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市、江川區、華寧縣之間
仙湖之韻
撫仙湖的湖水,當得起這超勝的傳說和美名。
它猶如一面葫蘆狀的天鏡,倒鑲于云南省玉溪市,其形兩端大、中間小,北部寬而深,南部窄而淺,湖泊面積214平方千米,最大水深155米,是中國蓄水量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之一,也是水質最好的湖泊之一。撫仙湖的蓄水量約189億立方米,不僅是云南湖泊蓄水之冠,且遠超其他湖泊,相當于12個滇池、6個洱海、4.5個太湖。如果按照14億的中國人口計算,撫仙湖可為每人提供近14噸的優質飲用水。
俗話說:“水深則綠,水黑則淵。”綠到發黑的撫仙湖因其深不見底,便自帶流傳至今的種種奇談。關于撫仙湖的詩句“清光芟桂樹,游泳狎鯨鼉”“仰射九霄棲鸛鶴,俯臨百仞隱蛟鼉”中,多次提到了“鼉”,指的就是出沒湖中的水怪。乾隆至咸豐年間的《澄江府志》和《江川縣志》上,也多次記載漁民目擊水怪,均“有物如馬狀”。
所有的傳說中,最為神秘的當數“俞元仙跡問仙湖”中的俞元古城。據《漢書·地理志》記載,俞元城是西漢時期云南地區最大的郡縣,位于大池(撫仙湖古稱)北邊,在唐代天寶年間突然消失不見。人們眾說紛紜,認為曾盛極一時的滇濮文明很有可能就沉于撫仙湖那幽深莫測的湖底。從2001年起,中央電視臺多次組織撫仙湖水下考古,以直播的形式向全國展示探尋湖底的過程。傳聞中的“水下古城”名氣暴漲,“湖底水怪”“水下古國”“水下金字塔”等傳說也越發引人遐想。
浪白魚
拉丁學名:Anabarilius grahami
別名:抗浪魚
物種介紹:撫仙湖的特產魚類,喜水質新鮮、含氧量較高的水域環境,游泳迅速,抗風浪能力強。3厘米以下的幼魚生活于風浪較小的湖灣淺水區,成魚大部分時間生活在20米深的深水區表層。曾是該湖主要的經濟魚類,20世紀80年代,因星云湖銀魚入侵、過度絲網捕撈及生境退化,種群急劇下降,一度瀕臨滅絕。如今,通過人工繁殖與增殖放流,種群得以逐步恢復。
滇濮遺風
撫仙湖水下古城的說法至今尚無定論,但古滇濮文明在這一帶的遺留并未湮滅。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古滇國的銅礦業便已發軔,銅的冶煉和鑄造有力地促進了農耕文明的發展,繼而創造出燦爛的手工業文明。青銅器具這一“古滇之魂”,在撫仙湖畔已傳承千年。今天的撫仙湖居民,煮飯、煲湯、烹茶,仍離不開銅器。銅鍋魚是湖邊漁民的家常菜:一口手工敲出的江川銅鍋,扎實、輕巧、傳熱快;撫仙湖里生長的魚,刺軟、肉嫩、味美;上岸用石頭做灶,把銅鍋架上,舀湖水入鍋,放入魚和當地特有的干辣椒、薄荷,不出一會兒就熟了,嘬上一口,那是里里外外都屬于撫仙湖的鮮香之味。
盡管仍逸散著滇濮古國未解的謎思,但這一片湖水,是在手作銅器叮叮當當的敲擊聲中、在熱騰騰的湖鮮鍋氣中、在海量的優質蓄水中,持存著比傳說更動人的水文化、漁文化和沉入歷史長河的古國文化,也使千余平方千米的流域成為名副其實的滇中谷倉。這也許就是撫仙湖讓仙人都不辭長駐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