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晶體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例如食鹽、糖和美麗的水晶。這些晶體是怎么形成的,有哪些用途?
晶體無處不在,它們不僅存在于自然界,還存在于化妝品中,甚至存在于你的手機里。
說起晶體,很多人可能首先聯想到珠寶店和商場售賣的閃閃發光的寶石,但經常被用于制造手機和計算機芯片的石英也是晶體。
可被稱為“晶體”的物質需要滿足兩個條件:首先,這種物質必須是固體;其次,這種物質內部的原子(也可以是離子或分子)需要在三維空間上有規則地排列。晶體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例如糖和食鹽這兩種最常見的調味品。食鹽是由氯離子和鈉離子組成的離子晶體,而糖是由糖分子構成的分子晶體。
除了這兩種晶體,自然界中還存在金屬晶體和共價晶體。鉆石是最有名的共價晶體,被認為是地球上最堅硬的材料。
不管是易溶于水的食鹽還是堅硬的鉆石,所有晶體內部的粒子都會排列成特定的幾何結構。
石英的開采
石英通常開采自露天礦場。礦工會使用推土機等器械來進行挖掘,使石英礦床暴露出來。一般來說,開采石英很少用到炸藥,因為炸藥可能導致石英破損。
實際上,地球上到處都有石英。所有石頭都含有石英,但含量較低,因此沒有人會利用石頭來提取石英。
目前,中國、俄羅斯和日本是全球主要的石英出產國,而巴西、南非和一些歐洲國家也擁有相當豐富的石英資源。
水晶是一種特殊的石英。對許多人來說,閃閃發光的水晶是高貴與美麗的象征,而大量的水晶需要通過采礦獲得。但在世界某些地區,礦石的開采過程造成了一定危害。
一項調查顯示,巴西和坦桑尼亞的紫水晶、黃水晶開采業務對當地的自然環境和工人的安全都造成了很大威脅。采礦往往需要砍伐森林和爆破,可能破壞周圍的自然環境。此外,采礦對礦工來講有一定的危險性,尤其是沒有受到有效監管的非法礦場,礦工受傷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不過,并不是只有礦場才有水晶,你可以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和家人去野外尋找水晶。
中國很多地方都有水晶——已探明儲量的水晶分布在28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09片區域,大部分省市都有水晶資源。其中,江蘇、海南、四川、云南、廣西等地出產的水晶質量較好,特別是江蘇省東海縣,被譽為“世界水晶之都”。
所以,你到野外游玩時,可以留意身邊的石塊,說不定也能發現一塊美麗的水晶。
晶體的生成方式
結晶是生成晶體最普遍的方式。目前,雖然科學家可以在實驗室中合成鉆石這樣的晶體,但是絕大部分晶體都是在自然環境中形成的。
如果我們把一種物質溶于水,直到無法繼續溶解,然后將得到的溶液進行冷卻或加熱(使水分蒸發),原本溶于水的粒子就會開始聚集,相互之間形成化學鍵。在這一過程中,代表晶體結構的幾何圖形就會出現,這就是結晶過程。舉兩個例子,我們可以通過蒸發海水來獲得鹽,而地球內部的巖漿經過冷卻、結晶,就形成了水晶。
事實上,地球上的94 種自然元素都可以形成相應的晶體,比如碳可以形成鉆石,硅和氧可以形成水晶。水晶(石英的一種)是一種較為少見的天然礦物,主要由二氧化硅(SiO2)組成,而普通石英在地殼中隨處可見。
水晶可以根據顏色分為很多種,例如透明的無色水晶和瑰麗的紫水晶。
7種美麗的晶體
晶體有多種形狀和顏色,常被用于制作飾品。下面列出了7種美麗的晶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