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一場名為“金戈鐵馬半生憶:口述歷史與英模精神傳承”的宣講活動在揚州經濟開發區八里鎮港南村舉行。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抗戰老兵口述史團隊(下文簡稱“團隊”)來到這里,不僅帶來了特別的節日禮物,更以98歲抗戰老兵陸錦華的革命故事為鄉親們上了一堂震撼人心的英模教育課。
10年前,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學生韓賓偉發起“與時間賽跑——抗戰老兵拯救之旅”行動。此后,揚大學子們組建團隊,前往多個省份采訪健在的抗戰老兵,通過老兵們的口述,為那段可歌可泣的歲月留下鮮活的注腳。
從2015年到2025年,團隊爭分奪秒,跨越15個省、56個鄉鎮、193個村莊,累計尋訪273位抗戰老兵,形成150余萬字的口述史料,留存8000余份聲像資料,整理發行《鐵血夕陽紅——揚州抗戰老兵訪談錄》等相關作品9部。
從6位老兵開始記錄
7月底,揚大社會發展學院歷史學(師范)專業2022級學生、團隊第六任團長孟舒揚在南京參加培訓時,和學長韓賓偉見面了。如今,韓賓偉已是一名從事歷史學研究的青年學者。
在與韓賓偉的交流中,孟舒揚深入了解了團隊的發展脈絡。
韓賓偉也是揚大社會發展學院歷史學專業的學生。大二時,他參加了一場與口述史相關的學術會議,之后對口述史產生了興趣,計劃做江都近代水利口述史研究。
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當年5月,正籌劃暑期開展水利口述史項目的韓賓偉接到學院安排的臨時任務——學校有6位參加過抗日戰爭的離退休工作人員,學校打算讓文學或歷史學相關專業的學生給這6位抗戰老兵寫系列報道。
韓賓偉所在的社會發展學院要采訪兩人,文學院采訪其他四人。接到任務后,韓賓偉上門探訪,與老兵交流時,他不但觸摸到真實的抗戰記憶,還深深地為老兵們的經歷和精神所感染。采訪結束,他仔細整理了文字、圖片和視頻資料,形成首篇抗戰老兵的報道。
學校對韓賓偉的工作成效很滿意,又把其他四位老兵的采訪任務交給他。
完成臨時任務,就快放暑假了。一天,學院老師找到韓賓偉,希望他能把“拯救抗戰老兵口述史”作為實踐課題,去尋訪更多抗戰老兵。
團隊就此起步。
一開始,團隊立足省內,尋訪對象以參加抗戰的新四軍老兵為主。皖南事變后,新四軍在蘇北鹽城重建軍部,繼續在長江南北堅持抗戰,一代人為家為國,蹈死如歸,用鮮血與生命抵御外敵入侵。
轉眼幾十年過去了,老兵們有的皺紋更深更密了,有的步履愈加蹣跚了,有的永遠離開了人世……記下老兵的回憶和經歷,團隊希望那段歷史不至于被時光湮沒,也借口述史見證一段烽火歲月,向那些在危急關頭挺身而出的勇者致敬。
團隊尋訪、調研,一點點查找老兵的基本情況,孟舒揚說:“團隊剛起步的時候缺乏引導,隊員們要深入鄉間地頭去尋找在世的老兵,或者通過村委會、居委會及街坊鄰居聯絡,找到一位就采訪一位。”
采訪的老兵多了,關注團隊的人也多了,相關部門如檔案館、退役軍人事務局等與團隊開展合作,由這些部門提供老兵的信息,團隊依約采訪。
每一位老兵都是一部微縮版的“抗戰史”
采訪完老兵,采訪內容的整理是一項繁重的工作。團隊首先要把錄音一字不差轉錄下來,再結合地方志、檔案等資料進行校正,這是口述史的重要環節。最后,團隊還要對文字進行潤色,讓每一篇老兵傳記都真實、可信,有一定的歷史價值。
孟舒揚說,采訪時,團隊會遇到兩個問題:一個是老兵們年事已高,平均年齡超過90歲,有的甚至已過百歲,記憶力不太行了,有些口述的內容稍顯混亂;另一個是有的老兵有濃重的方言。這時候,團隊就得耐心引導老兵把口述內容講清楚,如果老兵有一兩句話沒說清楚,或者團隊沒記錄下來,可能會對口述內容的最終結果有一定影響。
面對有些難懂的方言,團隊招新時,對核心成員的重點要求就是掌握相關地區的方言,赴外省采訪時,團隊里也得有一位懂當地方言的小伙伴。
在團隊的記錄里,每一位老兵都是一部微縮版的“抗戰史”,他們的革命歷程,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氣節、血性和良心。
來看一位老兵的抗戰故事。1930年,姜忠磊出生在揚州九巷(現揚州市廣陵區),是家中獨子,父母在糧行里做職員,一家人雖不富裕,但關系融洽,家里供姜忠磊讀了數年私塾。
日軍入侵揚州城,姜忠磊親眼目睹了日軍的種種暴行,于是決定輟學尋找抗日隊伍。1944年,他偷偷從家中溜走,一路跑到泰州東部太廟地區。當時,太廟地區處在漢奸李長江所部的控制下,他再次跑出來,參加了新四軍。
在戰爭的洗禮中,姜忠磊成長起來,用他自己的話說:“那時我膽子小,晚上看到野外的‘鬼火’(墳堆上面的磷火)就害怕,用衣服把自己的頭擋起來,后來隨部隊轉戰南北,才不怕了。”
1945年,姜忠磊隨部隊解放日軍占領的興化,之后在解放高郵戰役中,姜忠磊所在的部隊負責攻打高郵北門,高郵城內的日偽軍負隅頑抗。姜忠磊和戰友的首次攻城暴露在敵人的密集火力之下,部隊傷亡很大。戰士們搭長梯子,城墻上的敵人抽梯子,形成拉鋸戰,護梯子的戰士全部犧牲在了敵人的機關槍掃射之下。后來戰士們用大桌子鋪上棉被,棉被上鋪泥,人蹲在大桌子底下,再把機槍遞到上面,把大桌子和梯子一起朝城墻推。“只要城墻上的敵人露出頭抽梯子,我們的機槍手就趁機射擊,我們稱這個戰術為‘土坦克’。我們不止一個‘土坦克’,數個‘土坦克’的機槍一起射擊,日偽軍死傷慘重,我們就登上了城墻,與敵人拼刺刀。”回憶起戰斗場景,姜忠磊依然很動情。后來,他又參加了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抗美援朝,戰爭中留下的腿傷至今依然會隱隱作痛,但相比那些犧牲的戰友,他覺得今天的自己已經很幸福了。
從“口述”到“傳承”
對團隊成員來說,每一次采訪都是一次精神洗禮,當他們遇到抗戰“活教材”,書本上關于抗戰的文字開始具象化。
孟舒揚還記得剛接手團隊時,采訪一位參與過高郵戰役的老兵時的場景:老兵說起戰斗的細節時哭了,說到戰爭的慘狀和犧牲的戰友時,情不自禁地罵起日軍。“對我的沖擊還是比較大的。”孟舒揚說。
和老兵面對面,聽他們講述曾經的戰斗故事,他們呈現出的昂揚、奮進、積極的狀態無形中影響著團隊的年輕人。“對我們來說,這種精神傳遞和塑造是無價的。”孟舒揚說,團隊延續至今,小伙伴們已從“史料采集者”轉變成“精神傳承者”。
“他們是歷史的親歷者,也是時代的縮影。一個人便是一座活的歷史豐碑,他們的精神穿越百年光芒依舊!”曾是團隊一員的楊田甜說。受抗戰老兵精神指引,楊田甜畢業后進入鹽城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團隊成員、2024級中國史專業研究生張欣蕾說:“老兵口述的許多內容是鮮活且接地氣的,我能在他們身上感受到家國情懷。”
聆聽老兵的講述,借助老兵的回憶體會戰爭的慘烈后,孟舒揚和小伙伴們開始重新審視抗戰的“非主流敘事”,比如一些夸張、失實的“抗戰神劇”。
“在尋訪過程中,很多老兵都說,當年抗戰非常艱苦,我們的武器裝備落后,戰爭中傷亡很大,即便到1945年日軍已屬強弩之末,我們拔掉一個據點仍會犧牲很多戰士。”孟舒揚覺得,那些“神劇”的內容不妥,是對客觀事實和參與抗戰老兵的不尊重。
今年5月,在揚大校內,團隊策劃了一場主題展,把過去10年來收集的史料進行展示。
展覽現場,有兩份印著百余位老兵紅掌印的卷軸,這是江蘇省紅色收藏委員會主任李臣星帶領團隊在一次次采訪老兵后留下的。
老兵陸錦華參加了活動,他用手輕輕觸碰每一個掌印,回憶著那段崢嶸歲月:“我們可能不認識,但都是一個戰壕里的戰友。”他抬頭看著現場的年輕人,又說:“南征北戰,艱苦戰斗,槍林彈雨見過很多,那時只想到為了后人、為了國家,所以現在看到你們這些年輕人,我非常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