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24日起,中央網信辦啟動為期兩個月的“清朗·整治‘自媒體’發布不實信息”專項行動,劍指惡意蹭炒、歪曲事實、以假亂真、專業領域失實四大亂象,用硬招、實招給“自媒體”套上“緊箍咒”。這記重拳,來得正是時候。
打開手機,總能刷到“驚爆”“內幕”“絕對真實”的帖子。一些“自媒體”為博眼球、賺快錢,不惜編造“權威內幕”、擺拍“社會熱點”,甚至利用AI技術偽造信息。例如,某財經博主曾虛構“央行降息”消息引發市場波動,某醫療賬號靠杜撰“抗癌偏方”收割流量。更有甚者,編造“5·12北川地震遺址收費”等虛假信息,引發公眾議論和憂慮。還有人用AI生成“專家解讀”兜售理財課,把幾年前的舊聞改頭換面,換個地名就當“最新消息”發。5月中旬,多個自媒體賬號密集發布“云南德宏州4.5級地震,余震超千次”“芒市地震4.7級”“山西臨汾發生4.1級地震”等不實信息,渲染恐慌情緒。
這些不實信息像病毒一樣傳播,輕則浪費公眾注意力,重則引發社會恐慌。更可怕的是,當“假信息”反復刺激公眾神經,真聲音反而會被淹沒,最終損害的是整個社會的信任基礎。
此次專項整治行動,可謂抓住了問題的“七寸”。從要求信息來源必須清晰標注,到嚴打AI生成內容“以假亂真”;從清理專業領域“偽專家”,到對惡意蹭熱點的賬號“關閉賬號”零容忍,每一項措施都直指痛點。特別值得強調的是,此次專項行動“技術+制度”雙管齊下:平臺不僅要優化標注功能,還要把“應標未標”的信息擋在算法推薦外;對專業領域賬號,資質認證不再是“走過場”,動態核驗機制讓“假專家”無處藏身。這些舉措不是“一刀切”限制言論,而是為真實信息“清場”——只有假的沒了市場,真的才能被看見。
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自媒體不能成為虛假信息的滋生地。整治自媒體不實信息,本質上是在守護信息時代的“信任基石”。人們常說“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可如果這個家園里充斥著謊言,何談“精神家園”的溫度?當公眾連“這條消息是真的嗎”都要反復求證,又如何凝聚社會共識?從這個角度講,此次專項行動不僅是規范“自媒體”運營,更是在為社會信息生態“排毒”,為公眾知情權“護航”。當真相跑贏謠言,當理性壓倒情緒,當專業消解偽造,這個“精神家園”才能真正承載起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當然,治理不實信息不可能一勞永逸。一方面,平臺要扛起主體責任,不能為了流量放任“標題黨”“謠言號”滿天飛;另一方面,公眾也需要提升“信息素養”,遇到“驚爆”先查來源、看資質,別被情緒裹挾著轉發。真實信息的傳播,從來都不是“單向灌輸”,而是“雙向奔赴”——平臺守好門,政府管好場,公眾用好眼,才能讓“自媒體”真正成為傳遞真實、連接共識的橋梁。
人們需要的不是“流量至上”的“自媒體”,而是“真實為根”的“信息窗”。此次專項行動,不妨看作是一場“信息生態保衛戰”——守住了真實,也就守住了網絡世界的未來。
(編輯" 張建" 445718228@qq.com,西米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