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宿遷學院大四學生王妍和團支部成員來到新四軍紀念館。“新四軍鐵軍忠魂”青年學習社線路上,講解員正聲情并茂地講述“一件旗袍的故事”,讓王妍和她的同學們感動落淚。紀念館二樓展廳陳列著一件素雅的旗袍,它的主人叫王海紋,自幼長在大上海,在抗日救亡運動中轉移到鹽阜區,參軍進入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戲劇系學習,成為一名文藝戰士。1941年在日偽軍“掃蕩”遭遇戰中不幸遇難,年僅17歲。
在抗日烽火歲月里,同樣定格在17歲的還有張一郎烈士。在南京溧水紅色李巷“溧志之路”青年學習社線路上,我們可以尋訪到他的事跡:當年他是橫山縣沙河游擊小組組長,在搞擴軍工作時,被日偽軍包圍,為了掩護戰友突圍,英勇犧牲。
80年后的今天,當青年的腳步踏上這些青年學習社線路,聆聽80多年前的熱血故事,從一件件文物的細節里觸摸到歷史的溫度,會不會與當年同齡的革命者產生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今年是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江蘇作為新四軍在華中敵后抗戰的主戰場,見證了新四軍的光輝歷程和偉大貢獻。新四軍在江蘇的抗戰,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在江蘇的最后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為全國的抗戰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2023年1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鹽城考察新四軍紀念館時作了重要講話。他強調,新四軍的歷史充分說明,民心向背決定著歷史的選擇,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這是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
江蘇各級團組織在創建青年學習社線路時,將新四軍在江蘇抗戰歷史的紅色地標、紀念場館等有機納入其中,形成“行走的思政課”,引領青少年尋訪紅色路線,領略今昔巨變,感受偉大抗戰精神在新時代的傳承與弘揚。
聽過“一件旗袍的故事”的王妍在“新四軍鐵軍忠魂”青年學習社線路上讀懂了“犧牲”與“珍惜”的深刻內涵。當先輩的故事穿過歲月傳到耳邊,你有沒有想過,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為什么那么多先輩愿意挺身而出?那些記錄真實過往的文物,會不會讓你突然明白,“歲月靜好”四個字,曾被多少人努力守護?王妍說:“我們十六七歲在做什么?絕大多數人還在教室里埋頭苦讀,可在抗戰年代,十六七歲的年輕人卻要上陣殺敵、抵御外辱,面臨生死抉擇,就像王海紋一樣。想想看,同樣是十六七歲,我們該有什么樣的責任和擔當?和平年代的青春該如何綻放?”
在青年學習社線路上的抗戰記憶里,在以史為鑒、今昔對比的沉思中,青年們找到了先烈們用生命寫下的“青春答卷”,也領悟到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壯闊征程上,自身肩負的責任和使命。這是一場跨越時空的“精神之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