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一個經(jīng)歷無數(shù)血與火淬煉的革命老區(qū),一座浸潤紅色基因的英雄之城。皖南事變后,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軍民齊心,在華中敵后堅持抗戰(zhàn)。
波瀾壯闊的歲月凝聚成了鹽城的“紅色基因”,新四軍指戰(zhàn)員們艱苦卓絕的抗戰(zhàn)經(jīng)歷成為青少年開展紅色教育的精神土壤。依托鹽城“基因紅”的優(yōu)勢,團鹽城市委攜手新四軍紀念館打造了“新四軍鐵軍忠魂”青年學習社線路,串點成線,一個個可歌可泣的故事在線路上鋪展開來。
在新四軍紀念館二樓展廳,陳列著一件素雅的旗袍。很多人入館參觀時都對這件文物感到好奇,紀念館里為什么會展陳一件旗袍?
紀念館講解員潘晨霞已經(jīng)記不清講過多少次“一件旗袍的故事”了。但每一次講述,她都感到震撼,共情于先烈的英勇無畏和無私付出。
旗袍的主人叫王海紋,原名俞中和,自幼長在大上海,是父母親的掌上明珠。王海紋的父親俞鐘駱,是上海著名的愛國律師,俞家經(jīng)濟條件相對寬裕。
王海紋是在大姐俞啟英(化名王海波,中共地下黨員)的影響下參加革命的。彼時上海學生界的救亡運動主要包括在校內開展抗日宣傳活動,同時走出校門參加社會活動。在姐姐的帶領下,王海紋經(jīng)常參加學生劇團工作,在這過程中,逐步展現(xiàn)出戲劇才能。
后來,與王海紋一起活動的兩名青年學生突然被抓。組織怕王海紋受到牽連,更擔心俞啟英暴露,于是決定將王海紋轉移到鹽阜區(qū)。
皖南事變后,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淪陷區(qū)的許多進步青年紛紛突破封鎖向鹽城聚攏。
王海紋在組織的安排下,于1941年1月到達鹽城,進入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戲劇系學習。入校后,她一直活躍在文藝演出的舞臺,既是話劇隊的演員,又是合唱隊的歌手。同年5月,她以飾演多幕話劇《重慶二十四小時》中的“孔二小姐”一角蜚聲于軍部。時任新四軍代軍長陳毅也看過她的表演,多有夸贊。
新四軍重建軍部以及鹽阜區(qū)抗日根據(jù)地的建設,從一開始就不斷地遭到日偽軍的進犯、騷擾。1941年7月,日偽軍集中了兩萬余人,發(fā)動了對鹽阜地區(qū)的第一次大“掃蕩”。根據(jù)新四軍反“掃蕩”戰(zhàn)斗部署,為保存有生力量,魯藝華中分院師生要進行轉移。
1941年7月24日凌晨,轉移至建湖北秦莊的魯藝華中分院部分師生與日偽軍遭遇,在基本沒有武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師生們頑強反擊,犧牲慘烈,教導主任丘東平、戲劇系主任許晴和學生袁萬華、張炳炎、朱丹、魏征、王海紋等均不幸遇難。當時,王海紋年僅17歲。
一直到1986年,俞啟英才得知王海紋犧牲的消息,此時,俞鐘駱夫婦早已去世。不久,俞啟英專程趕赴鹽城,向魯藝華中分院烈士紀念碑敬獻花圈,悼念妹妹以及一起犧牲的烈士。1996年12月,俞啟英帶著兒子再到鹽城祭奠王海紋,并將珍藏了幾十年的王海紋在參軍前穿的黑呢大衣、綢面旗袍和鑲有王海紋照片的銀戒指捐贈給新四軍紀念館。
和平年代,十六七歲的年輕人絕大多數(shù)還在教室里埋頭苦讀,可在外敵入侵時,十六七歲的年輕人卻要上陣殺敵、抵御外辱,面臨生死抉擇了。
在新四軍隊伍中,年輕的戰(zhàn)士不止王海紋一個。紀念館里有一張“1942年新四軍第2師指戰(zhàn)員年齡統(tǒng)計表”,其中,16—30歲的指戰(zhàn)員占比達到78%。這些年輕的身影身懷家國大義,在槍林彈雨中譜寫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英雄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