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項刑事罪名,成為年輕人掉坑的“重災區”,25歲以下被告人占比高達三分之一,這就是“幫信罪”。7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發布《關于辦理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等刑事案件有關問題的意見》(簡稱《意見》),特別強調對未成年人、在校生等群體,堅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針,依法從寬。對被誘騙、參與時間短、獲利少、認罪認罰且積極配合追查,犯罪情節輕微的,明確一般應不起訴或免予刑事處罰。
據統計,“幫信罪”涉罪者多為涉世未深的年輕人,甚至是在校生,呈現“三低一高”特征——低齡化、低學歷、低收入,初犯比例高,35歲以下占比超80%。其中,有人為幾十元“好處費”出借銀行卡,有人礙于“朋友面子”提供身份信息,有人輕信“日結百元”的刷單兼職,不知不覺淪為犯罪分子洗錢、轉移贓款的“工具人”。
此次《意見》強調“挽救”二字,不是縱容犯罪,而是對青春的審慎。一把尺子量到底容易,難的是在懲戒與教育之間為失足少年留一條回頭路。在校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社會閱歷淺、辨別能力弱,容易被“來錢快”的謊言誘惑。他們可能不懂法,但懂是非;可能犯了錯,但有改正的渴望。上述特點決定了對其處理不能簡單“一判了之”。挽救涉“幫信罪”在校生,正是看到了后者的可塑性。
有人擔心,“挽救”會否變成放縱,讓在校生覺得“犯了罪也沒事”。如此顧慮可以理解,但混淆了寬容與縱容的邊界。
最高法強調的“挽救”,有嚴格的適用前提,即主觀惡性小、初犯偶犯、認罪認罰。對于那些明知故犯、多次出售賬戶甚至參與電詐核心環節的,司法機關不會手軟。
“挽救”也并非簡單“不判刑”,而是通過不起訴、緩刑、社區矯正等方式,讓他們在接受懲戒的同時,不脫離正常的學習、生活。比如,某法院對涉“幫信罪”的大學生小周判處緩刑,同時聯合學校、社區開展“一對一”幫教,小周不僅順利畢業,還成了校園反詐志愿者。類似案例證明,懲戒是手段,不是目的;教育才是底色,成長才是方向。
“挽救”過程本身,就是深刻的普法教育。法官帶著案例走進校園,失足學生現身說法,比任何課本知識都更具沖擊力。“賣卡可能成幫兇”“刷單就是踩紅線”,這些鮮活的教訓能讓更多在校生看清犯罪面目,從源頭減少“失足”風險。
挽救涉“幫信罪”的在校生,不能僅靠司法機關“手下留情”,更需多方合力,織密防護網。
學校要筑牢“第一道防線”。不少學生涉罪,源于對法律的無知。這提醒人們:反詐教育不能止于貼標語、開大會,必須下沉到課堂、融入日常管理。用通俗語言拆解條款、以身邊案例剖析后果,讓法律意識深入人心。輔導員、班主任更要練就“火眼金睛”,關注學生異常動態,如突然出現的“高收入”、頻繁更換的手機卡等,都可能是涉罪的危險信號,早發現、早干預才能避免小錯釀成大錯。
家庭要補上“法治啟蒙課”。有些家長總以為“孩子在學校就萬事大吉”,忽視了網絡世界的隱蔽誘惑。多和孩子聊聊“什么錢能賺、什么便宜不能占”,多提醒“身份證、銀行卡絕不能外借”,這些看似瑣碎的叮囑,實則是抵御犯罪的防火墻。
社會當破除“標簽化”偏見。學生犯了錯,不等于一輩子被釘在恥辱柱上。企業、社會應給予悔過者機會,不能僅憑“有案底”就拒之門外。就像傷口會結痂,錯誤也能修正,積極提供融入社會的通道,才能讓“挽救”真正落地,讓他們重整出發。
(編輯" 張建" 445718228@qq.com,Mi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