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春,江蘇省交通技師學院的青年團員們肅立于茅山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廣場。兩箱鞭炮被點燃,噼啪聲在空曠的山谷間炸響。鞭炮聲止息后,一陣熟悉而清晰的“嘟噠噠、嘀嘀噠”的軍號聲,仿佛從地底、從碑身悠揚傳來,清脆、嘹亮。一位青年深受觸動,在筆記本上鄭重寫下:“這不只是物理現象,更是先烈們穿越時空的吶喊。”
1938年春夏,當日本侵略軍鐵蹄肆虐、江南大片國土淪喪之際,粟裕、陳毅、張鼎丞等先后率領新四軍先遣支隊、第一支隊和第二支隊挺進江南敵后地區,創建全國六大山地抗日根據地之一的茅山抗日根據地。茅山新四軍紀念館副館長周再興闡釋其戰略意義:“茅山距離日偽統治中心南京咫尺之遙,戰局牽連著全國抗戰大局,猶如‘插入敵人心臟的一把尖刀’,對貫徹東進北上發展戰略具有重要的意義。”
茅山深處的乾元觀,曾是新四軍初到茅山時的重要落腳點,陳毅曾將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部政治部設于此。然而,短暫的寧靜很快被打破。1938年農歷八月十四日,因堅決拒絕向日軍透露新四軍行蹤,乾元觀道長惠心白與13名道眾慘遭日寇殺害。千年古觀被付之一炬,留下了一段茅山道士與新四軍共同抗敵的悲壯史詩。
至1938年底,茅山抗日根據地基本建成,為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6個多月的斗爭中,新四軍英勇作戰,先后進行了韋崗戰斗、新豐戰斗、句容戰斗、珥陵戰斗、東灣戰斗和賀甲戰斗等著名戰斗,不斷給敵人以沉重打擊。據不完全統計,在8年抗戰中,蘇南抗日根據地軍民抗擊和牽制日偽軍10余萬兵力,共斃、傷、俘日偽軍4萬余人,在戰略上有力地支持、配合和影響了全國的抗日斗爭。
“那場戰斗就在我家門前,打得特別艱苦。”當地村民張先生從小聆聽父輩講述這段歷史,“5萬余名蘇南子弟參加了新四軍和黨的地方武裝,7000多位英烈長眠此地……茅山是革命的山、戰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榮的山。”
1995年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之際,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矗立于茅山大茅峰西麓的望母山之巔。碑身高聳36米,“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九個鎏金大字由原國防部部長張愛萍上將親筆題寫,成為茅山紅色記憶的制高點。然而,最令人心靈震顫的是其被譽為“世界一絕”的神奇景象——“碑前鞭炮響,空中軍號揚”。
相傳,1997年除夕夜,茅山腳下一位村民燃放爆竹辭舊迎新。他突然驚異地發現,每當爆竹騰空炸響,紀念碑方向便隨之傳來一陣清晰嘹亮的“嘀嘀噠,嘀嘀噠……”軍號聲。更奇的是,爆竹聲停,號聲即止;爆竹再響,號聲又起。村民上山仔細探查,一無所獲,隨即報告了有關部門。自此,“碑下放鞭炮,空中響軍號”奇觀使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聲名遠播。2006年,這一現象被正式載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紀錄,吸引了無數探尋者紛至沓來。
“老百姓不懂專家講的聲波共振等原理,我們只相信這是新四軍小號手英靈的回應。”村民們所說的“小號手”,源自當地口口相傳的《茅山小號手》故事:1943年10月27日,新四軍第47團和茅山保安司令部抓住日軍換防之機,在望母山附近設下伏擊圈。激戰中,年僅17歲的小號手小王接到命令,鼓足腮幫吹響了沖鋒的號角。戰士們如猛虎下山,殺向敵群,日軍猝不及防,狼狽潰敗。此役傷敵十余人,我軍亦有傷亡,這位將生命融入最后一聲號音的小號手也永久地倒在了這片紅色熱土上。
2015年7月,以“茅山小號手”為原型的抗戰少兒題材電影《軍號密碼》在茅山舉行了開機儀式,這部電影也是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獻禮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