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歷史不是為了記住仇恨,而是為了讓歷史不再重演!”
炎炎暑假,一個周末,在高郵“決勝之路”青年學習社線路的點位——高郵英雄紀念碑廣場,一堂微團課正在舉行。高郵市青年講師童馨雅為現場的青年們講述自己的家鄉——高郵,作為抗日戰爭蘇中地區解放的最后一座城市,發生的那場關鍵戰斗:高郵戰役。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舉國歡騰,但高郵城內的群眾卻無法感受勝利的喜悅。當時城內的日偽軍奉國民黨當局密令,繼續據守。高郵南控揚州、北扼兩淮,被譽為“運河大門的鐵鎖”,國民黨企圖憑此城把華中解放區攔腰截斷,讓勝利果實旁落。
時任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從戰略全局考慮,向中央軍委發出電報,建議組織高郵邵伯戰役,建議很快得到批準。但由于形勢變化,中央軍委又改變了原來的決定。面對稍縱即逝的戰機,粟裕心急如焚,親自起草長達千言的電報,再次請戰,最終獲準發起高郵邵伯戰役。12月19日,我軍完成對高郵外圍的合圍。
攻城先攻心。由于當時信息閉塞和國民黨有意封鎖消息,許多日軍還不知道四個多月前天皇就宣布投降的消息。沒有空投飛機,戰士們就用牛皮紙做成兩米見方的大風箏,插上長短不一的線香,下面捆著傳單。風箏放起來后線香燒斷捆著傳單的繩子,傳單就撒向高郵城的各個角落。戰士們叫這種大風箏“土飛機”。
我軍的傳單雪片一樣落進城內的時候,許多日軍士兵得知消息后精神崩潰,認為繼續作戰已無意義。攻心戰術有效地分化瓦解了敵人。
當時的日偽軍以凈土寺塔為據點負隅頑抗。為保護千年古塔,華中野戰軍拒絕使用重炮,在大方桌上鋪上打濕的厚棉被胎,制成“土坦克”,預防子彈射入。戰士們頂著“土坦克”逼到塔下,切斷敵人的供給地道,同時煙熏塔內,將窮途末路的敵人趕出了據點。如今,凈土寺塔廣場游人如織,成為了群眾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憑欄遠眺,誰能想到80年前這里槍林彈雨的場景。
1945年12月25日晚,細雨蒙蒙,粟裕決定,立即發起總攻。華中野戰軍第八縱隊司令員兼政委陶勇精神抖擻,親臨前線指揮?!捌岷诘囊?,伸手不見五指,天空,不住地下著雨;我們的任務,是要從高郵城西北角突上城墻。接近城墻,架好云梯,突擊隊六班、七班馬上踏上云梯,一個,兩個……突然‘砰’的一聲,東邊的一把梯子倒了,敵人的手榴彈從城垛的堞墻上扔下來,六班的王陰才中彈了,七班的同志被炸得眼睛睜不開。云梯上的李滿清,奮勇甩了兩顆手榴彈,英雄們才沖上城頭……在后面,王排長又把四、五、六班剩下的同志重組了一個班,跟著突擊隊沖向敵陣……”這是戰地記者甄為民在《人民報》上發表的新聞特寫《突破西城頭》中的片段,看得出戰斗的驚心動魄。
經過激烈的戰斗,12月26日凌晨4時,“洪部”(今公園禮堂)豎起白旗,日軍同意投降,新四軍代表韓念龍接受駐高郵日軍最高指揮官巖崎學大佐投降。粟裕司令員身著普通士兵服,靜立人群之中。三天后,巖崎學雙手奉上祖傳紫云寶刀,向粟裕司令深鞠一躬:“謹獻給久已仰慕的中國將軍。”這一刻,人格魅力勝過千軍萬馬。
值得一提的是,攻城用的“土坦克”,是百姓拆下自家飯桌、獻出棉被連夜制成;巷戰中,群眾打通自家院墻,讓部隊在房子里穿梭運動,打得敵人措手不及。人民軍隊與人民的魚水深情,在這座古城得到最鮮活的注解。
高郵戰役成為中國抗戰史上濃墨重彩的經典戰役,受降儀式是日寇向新四軍投降規模最大的一次儀式。高郵戰役已經載入史冊,成為中國革命史上、人民軍隊歷史上光輝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