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夏的風掠過北方的曠野,我們踏著冰涼的露珠,披著柔和的晨光,來到了慕名已久的五大連池,它坐落在黑河五大連池市境內的小興安嶺西麓、訥謨爾河的北岸。放眼遠眺,這片名揚中外的火山群靜默得如同沉睡的巨眼,倒映著天空的云影。
年輕的火山痕跡
我們和旅游大部隊一起,蜂擁著爬上了南格拉球山。這是一座早期火山,經歷漫長歲月的風化,山上草深沒膝,綠樹成蔭。腳下偶爾也有石塊露出,但大部分地方已覆蓋了厚厚一層枯枝敗葉,一腳踩上去軟乎乎的。火山口四周高、中間低,像口巨大的鐵鍋。“鍋底”有少許積水,早已成了蒿草叢生的沼澤了。這座早期火山的典型代表,在所有的十四座火山中最為高大和雄偉。特別是爬上那高高的瞭望塔,遙望東方,山腳下是綠油油的麥田,遠處是灰蒙蒙的火山,以及那藍汪汪的五大連池湖水,散布在山野間的屯落盡收眼底。此時此刻,我只覺得大自然是那樣的廣闊,天空是那樣的高遠。
南格拉球山向人們展現的是經久風化的火山形貌。當我們穿過一片翻花石,爬上火燒山頂的時候,才真正看到了火山的原貌。由于噴發之初不斷有流體和巖塊堆積在火山口附近,逐漸增高形成山錐,到了噴發中期,大量的巖漿終于把圓形山錐沖開兩個豁口,一分為二,成為兩個相對而立的尖形山錐。山錐全是由棱角分明的黑紅兩色石塊堆積而成,沒有草木,仿佛被大火燎過一般。火燒山之名恐怕來源于此。
站在山頂向山口底部望去,深達百米,陡峭而險峻,令人目眩。和它相鄰的老黑山,卻是面貌迥異。老黑山的山坡上布滿了大片細密而松軟的火山灰,上面長滿草木。這一對孿生火山,同時于清代康熙年間(即1719年至1721年)噴發,距今300多年,是國內最年輕的火山。《寧古塔紀略》曾記載了火山噴發的情景——“煙火沖天,其聲如雷,晝夜不絕,聲聞五六十里。其飛出者皆黑石、硫磺之類,經年不斷,竟成一山,直至城郭,熱氣逼人三十余里……”正是在這次噴發中,巖漿堵塞了謨爾河的支流白河,形成了五個串珠狀的堰塞湖,這五個湖泊分別為蓮花湖、燕山湖、白龍湖、鶴鳴湖、如意湖。五湖之間,由一條狹長彎曲的石龍河貫通,其寬窄不一,窄處幾米,寬處數十米,五大連池也就由此得名。池,因山而成。山,由池而名。
火燒山的周圍,覆蓋著巖漿凝成的大片黑色的巖石,綿延幾十里,形若巨龍,這是五大連池地區最令人矚目的奇觀之一——石龍臺地。
石龍臺地的表面真可謂奇姿異態,變化萬千。有的地方酷似水中翻起的浪花,故名翻花石。有的地方呈波狀構造,宛如一片洶涌的海浪。飛流直下的熔巖瀑布,高聳如塔的噴氣錐,渾圓而淺闊的噴氣碟,各種類型的火山形貌保存完好,躍然如初。因此,這里被譽為“火山博物館”。
暴烈過后的溫柔
來此之前,我久慕五大連池湖水之名,沒想到豐富多彩的火山景觀比碧波蕩漾的湖水更富魅力。沿著木棧道前行,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硫磺味。池水呈現出不可思議的藍綠色,像打翻了的顏料,在陽光下變幻著深淺。導游說,這是因為水中富含的銅離子所致,可當地人卻說:神奇的礦泉水,才真叫一絕呢!
不遠處有一家療養院,在療養院的東面,打水的人流終日不斷,往來如梭,歡聲不絕。我們首先來到北飲泉,我原以為要從地上的泉眼中舀水喝,沒想到泉水已被引入管道,六個水龍頭圍成一圈,輕輕一擰,清涼的泉水噴涌而出,既方便,又衛生。每個人接了滿滿的一壺,開懷暢飲起來,只覺得泉水冰涼,沁人肺腑,略帶辛辣味兒。說來也怪,喝了這么涼的水,也不鬧肚子。
在北飲泉南側不過百米之遙,便是南飲泉。如果說火燒山和老黑山是一對孿生火山,那么南北二飲泉可說是孿生姊妹泉了。南飲泉水除可飲用外,似乎還能“治病”。在南飲泉周圍,有許多女士靜靜地躺在石板上,把長長的頭發連同后腦浸泡在盛滿泉水的臉盆里,久久不動。還有一些人在浴池中泡泉水澡,在石墻圍成的日光浴場里,幾十人橫七豎八地躺在石板上曬太陽。
一位七十歲的老人告訴我,她每年都要來這里住上一個月,這里的水能治病,她的話引來周圍人的附和。我看著他們虔誠的神態,忽然明白,對很多人來說,這里不僅是風景,更是希望的象征。一位似乎懂行的游客卻在小聲嘀咕:“其實就是碳酸氫鈉泉……”科學和信仰,在這里達成了奇妙的和解。據分析,這里的礦泉水中含有人體需要的十幾種微量元素,對多種腸胃病、皮膚病有很好的療效。
夕陽西下,金輝滿天。湖面上游船點點,岸邊葦叢中垂釣者半隱半現。
暮色漸沉時,我們踏上歸途。回望那五個靜默的湖泊,它們依舊躺在火山巖的懷抱里,映著最后一抹天光。這里曾是烈焰與熔巖的戰場,如今卻只剩下一片溫柔的藍。或許,時間終究會撫平一切暴烈的痕跡,只留下平靜的水面,供后來者駐足、凝視、遐想。
(編輯" 張建" 4457182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