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任何行動之前,先審視一下目標;否定自己之前,先分析一下現狀。一個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說是最為重要的能力,就是區分理想與欲望。欲望是缺乏的癥狀,特別是社會競爭中出現的勝負欲、成就欲,大抵是你落入優績主義彀中的標志。與之相對,理想是一種自我期許,它帶來的是一種內生的動力和內心的平和,能夠幫你屏蔽那些外在評判帶來的心理負擔。你是誰,你看起來像誰,你希望自己看起來像誰,這是三個不同層次的問題,不能混淆。
另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成功與否是一種外在判斷,而平和的快樂卻是一種難以自欺的直接感受。因此,不要用別人眼中的好取代甚至殺死你的平靜。由此,我們要仔細地檢視自己的幸福列表,哪些是被別人的眼中的好塑造出來的,哪些是因為要逃避生活的真實而被你臆造出來的。當然,也不能認為,別人眼中的好都是幸福的天敵,任何武斷的全稱判斷(是斷定一類事物全部都具有或都不具有某種屬性的判斷——編者注)都應該引起哲學的警惕。
此外,生活的最大天敵就是不自覺地陷入虛假的表演——不是做自己,而是在表演別人眼中的自己。我們需要對具有表演性的積極狀態保持高度的警惕。我想用“為己之學”(儒學核心概念之一,指以完善人格、修養德性為根本目的的學習理念——編者注)來說明真實生活與虛假表演之間的區別,“為己之學”的目標不是為了贏得競爭優勢而獲得知識壁壘,也不是為了塑造別人眼中的自我來掩蓋內心的不堅定,而是自覺投身當下,知曉并肯認其價值。進而言之,與其追求被人仰望的、抽象的偉大,不如平和地專注當下的行動。
——摘選自北京大學哲學系系主任程樂松在2025年畢業典禮上的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