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成都,人們在房前屋后遍植翠竹,更用竹子制作出許多或實用或精致的竹制品,形成獨具特色的非遺竹編文化。今年27歲的白梓憶從海外留學回國后,放棄高中教師的穩定工作,回到家鄉學習道明竹編、懷遠藤編等非遺技藝,然后開始了“花式整活”。
當海歸少女遇見千年竹編
2019年,從日本主修環境與開發設計專業的白梓憶回國,在父親白靜波的勸說下,半推半就地考了教師資格證,成為一所高中的教師。說實話,剛剛走出校園的她也不知道最喜歡做的事情是什么,安穩而有保障的教師工作未嘗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回到家鄉四川后,她也和父親一樣,愛上了喝蓋碗茶。蓋碗是一種上有蓋、中有碗、下有托的茶具,造型獨特,制作精巧。休閑城市成都,大街小巷茶樓茶鋪林立。無論是在裝飾雅致的茶樓,還是在人聲嘈雜的茶鋪,捧一盞蓋碗茶,用茶蓋輕撥茶湯,馥郁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
2021年的夏天,崇州市傳統工藝促進會會長白靜波和一幫文創界的朋友在某茶莊喝蓋碗茶聊天,白梓憶也在座。有人提到,很多年前家用的竹編茶瓶內膽壞了,雖然要換內膽,但竹編外殼一直在使用,而且一用就是幾十年,可見竹編制品經久耐用。而四川崇州道明竹編歷史悠久,據《華陽國志》記載,遠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當地百姓就已經開始種竹和用竹子編織了。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白靜波看著眼前的蓋碗,頭腦中突然冒出靈感的火花,如果將蓋碗和道明竹編結合,一定可以做出一件代表成都的非遺伴手禮。回家的路上,白梓憶聽父親說起這個構思,很是贊同,之后一直留意著父親在這件事上的進展。
思考成熟后,白靜波開始設計竹編蓋碗。他聯系到德化白瓷傳承人燒制樣品,以胎質細密、可塑性強、有良好透光度的德化白瓷作為蓋碗的材質,然后和道明竹編傳承人一起設計竹編紋理,選擇生長兩三年的慈竹進行波紋編織,將竹編技藝融入蓋碗杯身。
竹編蓋碗雛形已成,就差點睛之筆了。白靜波拿起蓋碗,端詳著外圍的竹子,突然想到竹子是熊貓喜歡的食物,于是他將國畫風格的熊貓抱竹形象燒制于杯身,設計出一款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熊貓抱竹”竹編蓋碗。
父親的作品出來,白梓憶是第一個鑒賞者。這是她第一次看到四川的竹子能夠變成應用于日常生活的精美工藝品,也是第一次聽父親詳細介紹道明竹編。本地慈竹經過刮青、破竹、開篾、起篾、開絲、拉絲等多道工序,最終成為細若發絲的竹篾絲。100斤竹子只能拉出8兩重的細竹篾絲,工匠們用細竹篾絲編織一套蓋碗,熟練工要花費8個多小時的時間才能完成所有工序。也是從那一刻起,她做了一個令父親意外的決定:辭去穩定的教師的工作,去學習國家級非遺技藝——道明竹編。
尋找竹子破圈的密碼
白梓憶并不是一時心血來潮,她在父親的影響下看到了非遺竹編的價值,也看到了其傳承的困境。曾養活道明三代人的手藝,正在被時代遺忘:展廳里造型單一的竹籃、色澤暗淡的藤椅等產品,很難喚起年輕人的興趣。竹編從業者平均年齡58歲,年產值不足百萬元,更是難以吸引年輕人去傳承,以此為生。
白梓憶的學藝之路一開始就飽受質疑,老一輩匠人看到這個拜師的小姑娘滿臉疑惑:留學生吃得了這個苦?身邊的朋友則直白地反問:“花幾十萬元留學就為編筐?”白梓憶以實際行動打消偏見。道明竹編108道工序中,僅“勻絲”就要將竹篾劈至0.5毫米的細度,這對習慣了鼠標鍵盤的年輕人堪稱“酷刑”。白梓憶第一次拿起竹刀剖竹篾,手指被扎了七個血口子,她一聲不吭,從不叫痛。跟著師父學藝,第一道工序刮青她整整練了半年。師父說:“機器刮的竹子沒有‘心跳’。”經過不斷練習,熟能生巧,白梓憶已經能夠獨立完成一些竹編。這種她稱之為“慢暴力”的訓練模式,磨煉的不只是技藝,更是耐心與毅力。
在學習的過程中,白梓憶一直在思考非遺的創新破圈之路。在日本留學期間,她輔修了國際文化交流,這令她在非遺的傳承創新中具備了更加國際、多元的視野,更能夠捕捉到年輕人的喜好。
她在崇州的朱利原鄉創立“藝滋華”工作室,對父親設計的“熊貓抱竹”竹編蓋碗進行迭代。在擺滿設計稿的工作臺上,兩代人的創作形成鮮明對比:父親設計的初代“熊貓蓋碗”,采用工筆畫技法,耗時半月編織的藤條透著古樸,但色澤偏暗,年代感十足;而她主導的二代“熊貓抱竹”蓋碗,用莫蘭迪色系竹絲勾勒簡筆造型,融入太陽神鳥紋樣,兼具雅致與實用,深受年輕人的青睞。為了創作這件作品,她帶領創作團隊磨了兩個多月,僅熊貓的形象設計前后就做了30多份設計稿。在2024年中國特色旅游商品大賽暨2024中國旅游商品大賽中,新一代的“熊貓抱竹”竹編蓋碗從三萬多件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金獎,更成為大運會外賓伴手禮,遠銷30余國。其單月銷量突破1500套,去年單品銷售額超過300萬元。
為了降低成本、精準營銷,白梓憶采用“樣品先導”模式:她的工作室可以實現陶瓷制坯、燒制、手繪、上釉,瓷器完成后,再進行竹編打樣。每款新品僅生產一件樣品,樣品出來后還要舉辦選品會,收集市場反饋,讓投票率最高的產品進入生產投放市場,投產轉化率從20%提升至75%。
每年的“雙11”,她都帶著團隊直播,展示文創新品,如竹編胸針制作,3分鐘售罄2000件單品,創下53萬元單場銷售額。
“非遺不能活在博物館里。”白梓憶的創新始終圍繞年輕人的需求,竹編可以裝飾蓋碗,為什么不能裝飾年輕人喜歡的咖啡杯呢?她不斷打開跨界思維,讓傳統竹編變身“現代家居新寵”,進入寵物的小窩甚至是嬰兒床,將傳統工藝融入現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藝滋華”已形成蓋碗茶具、竹編手包、文創飾品三大產品線,年營收突破1200萬元。
打造“非遺共同體”
白梓憶在朱利原鄉非遺文化園創建了多個非遺大師工作室,在體驗工坊里,孩子們用染成彩虹色的竹絲編織書簽,設計師與老匠人爭論著圖紙細節,直播間里中英雙語講解著纏篾技法……這種傳承的新業態,正是白梓憶打造的“非遺共同體”。
她推動的“非遺合伙人”計劃已初見成效:62戶村民以手藝入股合作社,47位留守婦女經過培訓成為編織工,人均年增收3.2萬元。2023年,道明鎮舉辦首屆非遺設計大賽,收到四川大學、四川傳媒學院等高校的327件作品,其中大學生設計的“竹編藍牙音箱”已投入量產。更令人驚喜的是,原本瀕臨失傳的“六角眼”編織法,經數字化建模后衍生出12種新紋樣,相關產品年銷售額超200萬元。
曾經冷清的道明鎮也變得熱鬧起來,每逢周末便迎來研學團隊,竹編博物館日均接待游客超300人次。老匠人李明華感慨:“以前覺得手藝要帶進棺材,現在帶著徒弟們搞直播,上月剛給迪拜客戶定制了竹編燈罩?!?/p>
在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會四川活動周上,白梓憶帶著她的作品亮相國際舞臺。她的展位前圍滿外賓,只見手指翻飛間,竹絲化作芙蓉花胸針,她用英語講解著“道明竹編”的環保理念:“每件作品都經過72小時碳化處理,可保存百年?!弊鳛橐晃荒贻p的文化使者,她已將竹編藝術帶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積累了豐富的國際市場經驗。
她的跨界版圖仍在擴展:與某奢侈品牌合作的竹編手袋即將登陸巴黎時裝周,為三星堆設計的“青銅紋竹編禮盒”已進入打樣階段,開發出竹絲3D打印技術讓古老技藝登上《WIRED》科技雜志。但最讓她自豪的,是工作室里那面“傳承墻”——20名90后員工中,6人已獲得非遺傳承人資格,最年輕的徒弟剛滿22歲。夕陽透過竹簾灑在工作臺上,那些跳躍的竹絲仿佛在訴說:當年輕力量遇見文明根脈,傳統手藝也能織就未來。
(編輯 邢多多 10485722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