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30日,淮安市新安小學五(8)中隊的少先隊員們收到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總書記在回信中說:當年,在黨的關懷和領導下,“新安旅行團”不怕艱苦,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以文藝為武器,喚起民眾抗日救亡,宣傳黨的主張,展現了愛國奮進的精神風貌。
80多年前,一支由14名學生組成的“新安旅行團”(簡稱“新旅”)在國之危難中踏上征途,抱著“討飯也要去宣傳抗日”的決心,以文藝為武器,宣傳黨的抗日救亡主張,歷時17年,行程5萬余里,足跡遍及全國22個省份。如今,在“風云五萬里 永遠跟黨走”新安旅行團歷史紀念館青年學習社線路上,“新旅”的故事仍在向青少年傳遞著紅色記憶, “一群小好漢”的群雕生動活潑,引人注目。
1929年,陶行知創辦了新安小學,次年,他委派汪達之到學校接任校長。
汪達之十分重視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1933年,他讓7名學生組成“新安兒童旅行團”赴上海游學宣講,目睹日寇野蠻侵華的罪行,認清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面目。
日本帝國主義占領東北后,又將其侵略勢力向華北擴張,而國民黨面對日寇的侵略,仍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政策。在國難深重的危急時刻,汪達之認為學生應該走出校門,到全國去宣傳抗日救亡。
1935年10月,新安小學14名學生組成“新旅”,穿著工裝褲,扛著三角旗,在蒙蒙細雨中,踏上宣傳抗日救亡的征途。14人中,最大的不到20歲,最小的12歲。
在紀念館展廳里,陳列著一架電影放映機。“新旅”出發時,陶行知將母親的人壽保險金贈送給“新旅”,并幫助他們購買放映設備。在很長時間里,電影成了“新旅”宣傳抗日救亡的主要手段。
除放映電影外,團員一路教唱抗日歌曲、排演街頭歌舞劇、寫標語繪壁畫、編輯出版刊物,用文藝表演播撒抗日種子,喚醒廣大民眾,共赴國難。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新旅”團員們活躍在炮火紛飛的前線、穩固前線的大后方,以及堅持抗戰的敵后根據地。1938年底,“新旅”來到桂林,作為當時西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桂林成了日軍轟炸的重點目標。在這里,團員們因地制宜開展“巖洞教育”,做“小先生”教當地孩子讀書寫字、了解國際形勢。“敵人在轟炸,我們在上課。”這一標語至今還保留在桂林七星巖山洞里的巖壁上。
1942年1月,“新旅”團員全部抵達蘇北。陳毅十分關心“新旅”團員,他要求“新旅”在蘇北率先組織起十萬兒童,支持新四軍。
為此,“新旅”在蘇北開展了大規模的兒童工作,派出了許多工作隊深入鹽阜地區各縣廣泛發動和組織兒童團。他們教兒童唱抗日歌曲,組織兒童收集廢銅爛鐵支援前線,舉辦兒童干部訓練班培養兒童骨干,帶領兒童團員們一起操練。1945年5月,“新旅”在鹽阜區行政公署組織召開第一次少年兒童代表大會,這時蘇北有組織的兒童已達18萬。
“新旅”也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的關懷指導,1946年5月20日,毛澤東給“新旅”復信:“來信收到,極為感謝!祝你們努力工作,繼續前進,爭取民主中國的勝利。”
可以說,“新旅”不僅是一個少年兒童革命團體,還是一個杰出的教育團體。它通過獨特的“小先生制”和“民主生活會”等教育理念,培養出一大批人才,先后參加“新旅”的團員有600多人。
新中國成立后,“新旅”一方面向各大學校輸送學生,另一方面與其他藝術團體組成了上海歌劇院,于1952年正式完成了從抗戰時期的教育團體向如今的藝術團體的轉型,團員們繼續活躍在新中國建設的各條戰線上,成為“新中國建設的排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