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海,談到最有意思的藝術節,“油罐玩家藝術節”必然榜上有名。它不是為了比誰懂得多,也不是一場拍照打卡游戲,收藏家喬志兵——油罐藝術中心的創始人,從2019年起,在國慶或中秋這類節慶時段舉辦“像過年一樣的藝術節”。他說:“關鍵就是活力。我希望通過藝術,把城市的精神體現出來。”
這種“精神”不靠陳詞濫調,而靠真正“玩起來”。藝術節的目的是造一個情緒容器,讓觀眾能走進去,也能留下來——喝點小酒、看場表演、跟藝術家聊幾句,甚至發發呆。與其說它是藝術節,不如說是“城市氣流中的一個渦旋”。
今年的主題是“藝術在生活中”。不是一場宣言式的批判,而是一種策略性的下沉。藝術變得具體了、可觸了,有點像生活里的副食——不是必需品,卻讓人放松甚至上癮。今年,藝術家程燃就提出了“副食店”的構想:售賣的不是泡椒鳳爪,而是呼吸的雕塑、水泥做的棒棒糖,和在電視里播放的視頻作品。“藝術不一定是主食,”他說,“但它能讓生活變好。”
油罐玩家藝術節從來不怕“俗”。過去他們曾做過一個旱冰場展覽,觀眾不用懂作品,也不需要講風格,穿上鞋就能滑。喬志兵說:“你滑一下午覺得超值,但如果說看展覽,有人還嫌門票貴。”他笑著補了一句:“懂不懂無所謂,你能玩進去最重要。”
更早的時候,他們還搞過“專家門診”,請“大牌”張培力、楊福東等藝術家“坐診”,觀眾可以“掛號”提問。“有人問創作,有人問市場,甚至還有夫妻來調解感情問題。藝術家回答得都特別認真,像把一輩子經驗掏出來一樣。”
在喬志兵看來,藝術節不是展覽的平替,而是一種關于“交往”的結構性實踐。它把藝術從墻上拉下來,變成空間的一部分、人的情緒的一部分。他不排斥潮流文化,但更在意判斷力。“我們不想跟風,我們想引領。”比起風口上的玩具,他更想看到藝術家敢“搞事”——KTV包間、理發店、小賣部……都是可以交給藝術家策劃的“實驗現場”。
“我們今年在玩很多組合拳。”他說。不同藝術家“被約方案”,策展變得像即興拼貼。副食店也好,卡拉OK也罷,都是他口中“生活邊角料”里生長出來的藝術形態。那是藝術真正“長進來”的時刻。
他不急著追求一個“完美藝術節”。在他眼里,最好的藝術節是為城市服務的,是為當下情緒提供解法的,是觀眾愿意停下來、坐一下午也不走的。
不必懂,也不必解釋太多。你唱K、滑旱冰,在副食店挑一個水泥棒棒糖,甚至什么也不做,只是感受到一些東西變得柔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