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歌與我們當下生活是否絕緣了?也許大家越來越不關心這些宏大而又“無用”的命題,更何況那些被困在數字信息繭房的年輕人了。我們究竟還需不需要詩歌?這在當下好像也成了一個偽命題。有需要的人自然會去寫和讀,而不需要的人,不主動與詩歌發生關聯,似乎對他的生活也沒什么影響。
當下詩歌的處境,從某種程度上也對應著我們生存的難題。在面對各種智能科技的沖擊時,很多人有著深深的無力感,卻又束手無策。這不是詩歌的錯,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很多寫作者既需要釋放,又需要流量,自然地被欲望和名利裹挾著登上了文學這輛戰車,快速寫作,批量生產…我們讀了很多詩歌,好像再也記不住能夠打動我們的某一句了,這到底是寫作的問題,還是閱讀的問題?一切都可以歸咎于時代,當然,這也需要留給時間本身來解決。
即便如此,在焦慮和迷茫中,仍然還有年輕詩人愿意堅守。他們回溯歷史源頭,轉化當下經驗,探索未來詩學,試圖在算法時代為詩歌找到一條相對清晰的出路。這不僅是如何運用一個詞語,怎樣寫好一個句子,而是詩歌與我們當下生活的整體關聯性問題,對于詩人來說,就是寫作的當代性問題。詩人怎樣處理語言、節奏、時代與思想,這些懸而未決的命題,也是他們從事寫作的內在動力。詩人可能無法在寫作中完全解決這些問題,但每一首詩都可能成為這些問題的時代注腳,在通往永恒之美的寫作征程中,這些注腳既是豐富的歷史,也是生動的現實,更是我們精神生活的鏡像和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