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石油“一帶一路”建設10周年、“走出去”30周年標兵表彰中,扎根測井一線23年的于中洋走上了領獎臺。
從蘇丹戈壁到哈薩克斯坦草原,他以技術攻堅、用管理拓局,把足跡深深印在海外測井業務的實踐熱土上。
扎根蘇丹13年
1998年,“走出去”剛滿5年的中國石油集團急需測井人才開拓蘇丹市場。因表現出色、技術精湛且責任心強,于中洋成為中油測井首批入選技術骨干,開始在這里探查地下黑金。
初到蘇丹,高達70攝氏度的地表溫度,還有肆虐的蚊蟲、匱乏的電力、短缺的設備,讓于中洋和工友們吃足了苦頭。
當時,甲方僅提供一臺鉆機,并要求按時完成Hamma-2井的大滿貫組合測井。面對這一國內尚無先例的測井任務,于中洋帶領團隊晝夜無休消化資料、校驗設備,經三天三夜的前期準備,同時克服設備短缺等問題,僅用9小時就高效完成了Hamma-2井完井作業,獲得大尼羅河石油公司的肯定。此次成功作業為中國石油在蘇丹市場扎根奠定了堅實基礎。
與此同時,于中洋堅持科技創新,不斷突破技術壁壘。1999年,在他的主導下,成功將國產校深儀器應用于ECLIPS5700平臺改造,極大地提升了設備穩定性,降低了生產成本;同年推動TCP射孔超長300米技術在蘇丹首次落地,為中油測井開拓國際市場積累了關鍵經驗。

此后的11年,于中洋帶領團隊在蘇丹扎下了根,成功解決了系統與儀器配接、不同井況設備適用等難題,用高質高效的服務能力,助力蘇丹多個區塊產量突破、發現千萬噸級油田,為集團投資區塊穩產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
深耕海外27年
2011年至2021年,于中洋轉戰哈薩克斯坦,為中國石油在哈投資區塊勘探開發及中亞油氣合作示范區建設提供技術服務。憑借過硬技術與精細管理,他帶領團隊作業量連續5年保持 20% 以上的高速增長,有力支撐了阿克糾賓、PK公司等實現穩油增產。
在蘇丹和哈薩克斯坦工作期間,于中洋憑借專業技能、敬業精神和管理智慧,多次被評為“先進個人”和“優秀共產黨員”。
面對異國他鄉的復雜環境,于中洋深知,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有一套適合當地環境的管理模式。
他將中國石油的管理理念與項目所在地實際情況相結合,創新性地提出了打造“管理樣板、人才基地、產值利潤中心”的發展思路,有力推動了作業區的快速發展。
在測井團隊建設和人才培養上,他通過組織技術培訓和技術交流,提升了員工的專業技能和團隊協作能力,形成了高效的戰斗集體。
在設備和作業管理上,他推動了標準化流程的建立和執行。編寫的《井場作業標準》和《基地技術管理流程》,為作業區的規范化管理提供了明確指導,提高了作業效率,降低了風險。
在拓展市場策略上,他積極推進合同內增值服務,增強了公司的市場競爭力。在他的領導下,蘇丹作業區的市場份額長期保持在上游合作項目 65% 以上。
于中洋坦言,自己常年在海外,雖然對家庭和孩子的虧欠很多,但始終割舍不下對海外測井事業的感情。
如果說測井技術之于石油勘探,猶如聽診器和CT掃描儀之于疾病診斷,那么測井人就是探查地殼內部油氣的聽診師。
從2022年至今,身為中油測井高級專家的他仍在海外奔走,將經驗化作助推國產測井裝備出海的力量,努力讓中油測井CPLog裝備進入更多國家市場。 √
編輯/車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