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奏樂器或能提升短期記憶力】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科學專家將47名年齡在60~79歲的非音樂專業人士隨機分為兩組,一組人連續8周玩找單詞游戲,另一組人連續8周玩基于平板電腦的音樂節奏訓練游戲。在這8周開始和結束時,受試者接受了短期記憶測試。結果顯示,玩節奏訓練游戲的那組受試者,在訓練后記憶得分平均提高了4%,另一組則沒有明顯變化。這提示,學習演奏樂器或許能改善短期記憶。
【卒中患者取栓后血壓管理有“金”標準】海軍軍醫大學長海醫院劉建民教授團隊歷時4年研究證實,對急性大血管閉塞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經血管內治療開通血管后,強化降壓治療可使患者發生不良事件和早期神經功能惡化的比例從47.5%上升至60.8%。
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對卒中患者取栓之后的血壓管理提供了標準依據,尤其是標定了收縮壓安全下限應在120毫米汞柱。
【“指尖”上輕松監測心臟保健康】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與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款名為“回聲”的應用程序,可以讓智能手機“化身”為電子聽診器。由此,智能手機就能記錄用戶的心跳并發送給醫生。每10名使用該款程序的用戶中,約有8名能夠獲得高質量的心跳記錄,從而讓患者和醫生隨時了解心臟的健康狀況。
【新研究向治愈艾滋病跨出重要一步】丹麥奧胡斯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找到一種能幫助人體抗擊艾滋病病毒(HIV)的方法。研究顯示,新確診的HIV攜帶者,如果在接受治療的同時服用抗HIV的單克隆抗體藥物(單抗),在治療開始后,病毒數量下降的速度會更快。如果這些患者暫停服用常用的抗HIV藥物,他們的免疫系統也可以部分或完全抑制病毒。
該實驗提示,單抗這種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制作的分子靶向藥物,有助于免疫系統識別和殺死被HIV感染的細胞。
【生活不規律 心臟很受傷】一項來自日本的納入了7.8萬名45~74歲成年人的研究顯示,日常生活不規律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在這項研究的研究對象中,23.7%的人日常生活不規律,且女性比男性情況更嚴重。在平均隨訪13.3年期間,共發生4641 例心血管病事件,包括3763例腦卒中和878例冠心病。
【愛挖鼻孔容易得阿爾茨海默病】近期《科學報告》雜志發布研究稱,血腦屏障可能給嗅覺神經開了“后門”,這給細菌病毒等病原體留下了侵入大腦的機會。研究人員為小鼠鼻內接種肺炎衣原體后發現,衣原體在72小時內感染了嗅覺神經、三叉神經、嗅球部分和大腦,并在大腦皮層積聚的β淀粉樣蛋白中被檢測到。大腦β淀粉樣蛋白是阿爾茨海默病相關標記物之一。由此,研究者推測,挖鼻孔習慣有可能增加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
【睡眠不足會降低共情能力】共情能力是使不同群體更團結的“黏合劑”。最近,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完成的一項研究表明,睡眠不足會降低人們共情的意愿,進而影響社會交往。測驗中,一個人的睡眠質量下降會導致其第二天幫助其他人的意愿顯著降低,78%的參與者在睡眠不足時,面對需要幫助的人不愿伸出援手。
【吃肉多增加2型糖尿病風險】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慢性病防治院的學者深入分析了全球疾病負擔數據后發現,近30年來,在15歲及以上中國居民中,2型糖尿病歸因于飲食因素的疾病負擔構成比大約為26%。其中紅肉和加工肉類攝入量高是最明顯的影響因素。同時,男性和高齡人群應是通過飲食干預來防控2型糖尿病的重點人群。
【人類大腦有很好的可塑性】美國匹茲堡大學研究人員開展的一項關于大腦可塑性和視覺感知的研究發現,兒時接受過切除一半大腦手術的人,80%以上能準確識別出兩個單詞或兩張臉之間的差異。
這項嘗試描述人類神經可塑性的研究提示,單個大腦半球仍然可完成部分通常由大腦兩側半球分開完成的任務。
據網絡 編輯/王 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