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扇子的種類和用途在不斷的演變,扇文化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扇子種類繁多、造型精巧,經過名人雅士揮毫題墨、能工巧匠精心雕琢,成為集詩、書、畫、雕刻于一體的具有獨特魅力的中式美學。
扇面繪畫,集萬里江山于方寸,成墨白風姿于咫尺。明清時期,折扇成為扇面書畫的主要載體,制扇工藝也在不斷發展,扇面藝術逐漸進入全盛時期。卷舒便利的折扇成為文人墨客、名流雅士相互饋贈、顯示風度氣質的象征?!懊魉募摇薄扒宄趿摇薄八纳薄皳P州八怪”等無不鐘情于扇面書畫藝術創作,留下了許多傳世的佳構名作。
“咫尺之內而瞻萬里之遙,方寸之中乃辯千尋之峻”,一頁小扇亦可容山水之大。文人在扇上所繪的山水,不僅是自然旖旎的景致,更是心中理念所在之地。山水畫在明清折扇扇面的題材上占據著主導地位,在創作中逐漸形成“ 滿鋪構圖”“河岸構圖”“四角構圖”等模式。
“明四家”又稱“吳門四家”,是指明代中期最負盛譽的四位畫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明代孫克弘為仇英《山水圖》卷所作跋首次將四人并稱:“昭代繪藝莫盛于成、隆、嘉、弘之際,即吾吳中如沈啟南之蒼古、徵仲之雅秀、子畏之俊逸,皆卓然凌跨宋元,稱三杰矣。十洲后出,而精思摹古,遂與三先生相頡頏?!鼻宕鯐r敏、王鑒亦將四人并提,并將之與“元四家”并論??滴跷焐辏?6 6 8 年)十月四日,吳偉業跋《仇英〈臨蕭照中興瑞應圖〉》:“ 前朝以仇、唐、文、沈為四家?!薄懊魉募摇钡恼f法遂成定論。
天津博物館藏有“明四家”扇面,皆為山水題材。沈周的山水扇頁為金箋,墨筆繪山水,扇頁自題:“谷口人初到,涼風吹暮煙。樹疏星欲下,壑淺月能全。鳥語長橋外,溪流曲徑邊。一燈行遠影,山色入畫前。沈周?!蔽尼缑魃剿软摓榻鸸{設色,扇頁自題:“綠樹濃煙合,斜陽在遠山。尋詩江滸上,獨坐不知還。徵明。”鈐“ 徵明”印,扇頁有張靈題七言詩一首。唐寅山水人物扇頁同為金箋設色,扇頁款署:“正德辛巳春蘇臺唐寅。”圖繪遠景煙波浩渺,近景兩位高士對坐閑談,筆觸細膩,意境幽深。仇英的山水人物扇頁也為金箋設色,扇頁款署“實父仇英制”。其圖繪一高士臨流而坐,表現出文人閑適自得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情趣。

而在“明四家”之外,天津博物館還藏有一幅周臣山水人物扇頁,圖中遠景峰巒石壁,近景一高士亭間閑坐,一老者策杖而行,身后隨一持琴童子。人物各盡其態,給清幽靜寂的山野增添了高古的格調。
周臣,字舜卿,號東村,江蘇蘇州人,是明朝中后期一位比較重要的畫家。“明四家”中的唐寅、仇英出自其門下。明代文學家王世貞《藝苑卮言》中曾記載:“周臣,別號東村,亦吳人。所得宋郭李馬夏法尤深,其用筆視唐生亦熟,特所謂行家意勝耳。唐每有酬應,多從臣磅礴,始落筆,若臣者,可謂外接文進也?!辈浑y看出,唐寅受周臣影響之深。仇英出身寒門,幼年失學,初為漆工。后來移居蘇州后,其間受到畫家周臣的賞識并拜其為師,開始學習南宋院體畫風,并逐漸成長為吳門畫派的代表性畫家。
以上這組山水扇面,仿佛是明代文人“朋友圈”的縮影,既能欣賞到不同畫家的繪畫風格,也能通過它們一探明代吳門地區的文人交游。

扇面花鳥畫集寫生與意象于一體,手法多元,題材豐富多樣,在尺幅墨色之間盡顯天地自然之機趣萬千。除花卉草木、飛鳥鳴禽、草蟲翎毛外,藝術家還擅長將時令蔬果入畫,將大自然的田園氣息和旺盛的生命活力表現地淋漓盡致?;B畫與扇面藝術形式的結合,使得扇面畫構圖十分豐富,花卉可折枝,可自畫外橫入或自畫中溢出,可單枝獨立亦可錦簇叢生;鳥蟲可飛翔于天,亦可棲息枝頭。畫家通過巧妙的構圖,使畫面既具美感,又充滿變化和趣味。
清代惲壽平花卉圖扇頁為紙本設色,此四開分別繪春日桃花鳶尾、初夏翠竹、秋日菊花、冬日山石枯竹,可謂是一冊看盡四季景。惲壽平在花卉的創作上以瀟灑秀逸的用筆直接點蘸顏色敷染成畫,花葉筋脈向背清晰,形神兼備、天趣盎然,色彩明媚雅麗,體現了畫家筆法秀逸、格調高雅的藝術特色。清代張庚《國朝畫徵錄》載:“武進惲南田出,凡寫生家俱卻步矣。近日無論江南江北,莫不家南田而戶正叔,遂有‘常州派’之目。”惲壽平作為“常州派”祖師,門徒眾多、影響廣泛,其中還有不少明清女性畫家,如惲冰、馬荃、惲蘭溪等。天津博物館收藏的惲蘭溪、鄒一桂夫婦合繪的《香界八仙圖冊》,其中三開為惲蘭溪所繪,另七開為鄒一桂所繪。這套圖冊技巧上主要采用“沒骨法”,構圖巧妙,詩文相稱,獨具匠心,可看出夫婦二人學習惲壽平的痕跡。
書法與扇面的結合,不僅為扇子增添了無窮的韻味與內涵,也寄托了文人墨客高雅淡泊的人生追求與人格理想。扇面書法布局自成一格,或追求隔行錯落、疏密有致;或追求行距寬舒、空靈散朗;或追求縱橫充實,渾然一體,在藝術上呈現出錯落美觀、富有變化的效果。由于扇面形制特殊,書寫者往往精心安排、隨形就勢,在尺寸之間信筆游吟、直抒胸臆。
明代中后期的合作書扇集中在吳門地區,且都為折扇面。書扇者最少兩人,最多者6至8人不等。據不完全統計,明代這些合作書扇者,主要有唐寅、文徵明、周天球、王寵、王榖祥、文嘉、文彭、錢榖、彭年、張鳳翼、杜大中、薛明益、杜大綬、文從龍、王穉登、文從簡、陸廣明等數十人。這些合作書扇書寫內容多為七言詩,且多為歌詠江南風物者。
天津博物館藏有一幅明代文嘉、王穉登、周天球、張鳳翼合作扇頁,以及一幅董其昌、李言恭、卓明卿、宋世恩合作扇頁。后者十分有趣,根據題跋落款可以看出是董其昌等四人為“大有”這位友人共同創作完成的。在中國古代,扇子是文人雅士社交的重要媒介。贈扇、題扇、詠扇成為士人交往的風雅方式,承載著友誼、才學與志趣。在從扇面書畫興盛的明代中期到清代晚期的3 0 0余年歷程中,合作扇面書畫斷斷續續出現,折射出不同時代的風尚。

人物畫同樣也是扇面繪畫的重要題材之一。在內容上多以山水人物、人物特寫、傳奇故事題材為主,借由豐富的繪畫題材,率意表達畫家的思想情感與審美理念。畫中人或策杖尋幽、泛舟撫琴,或讀書賞花、憑欄遠眺,仿佛在扇中來去自如,神韻十足。畫家寥寥數筆亦或工筆細描都強調整體均衡,以“扇中人”刻畫社會人文風俗,展現時下社會民眾的生活。
如明代張宏《東坡笠屐圖》扇頁,在明清書畫中,常見蘇東坡頭戴竹笠、腳穿木屐,一幅閑適灑脫的模樣。這一經典造型被稱為“東坡笠履”。北宋元豐年間,蘇東坡被貶黃州,生活清貧卻曠達自適。據記載,一日遇雨,他頭戴竹笠、腳踩木屐,悠然漫步于泥濘之中,引得路人側目。這一場景被他的好友、畫家李公麟繪成《東坡笠履圖》,成為后世文人反復摹寫的經典題材,并逐漸演變成文人精神的象征符號。

張兆祥是清末天津地區的一位重要畫家,他的繪畫技藝注重中西結合,將惲南田沒骨畫技法與西洋光影造型融為一體。其所繪元曲人物扇頁描繪了多場元曲情節,同時以唱詞相輔。其中最引人矚目的當屬扇面右側描繪的《通寶圖》。在一個碩大的銅錢的方孔處、邊沿處聚集了無數的三教九流的人群。有文人武將,也有老翁兒童;有貧苦百姓,也有富商豪紳……畫家用極其夸張、幽默的筆法,將為攫取“ 方孔錢”不擇手段的丑態入木三分、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此外,畫家還在畫旁題寫了一首打油詩,將畫中所昭示的主題通過淺顯的詩句進一步詮釋出來。詩曰:“六字孔方兄,老兒翁,少兒童,九流三教憑他弄,公門不公,空門不空,此中便是神仙洞。臭黃銅香穿鼻孔,心黑眼睛紅,貧富斗雌雄,害成癰,氣成瘋,外邊難進,中難動……”,諷刺金錢對社會各群體的腐蝕。
中國扇面書畫藝術源遠流長,以小見大,承載著豐富的人文情懷。歷代文人在咫尺扇面上揮毫弄墨,或揮灑千山萬水之境,精騖八極,心游萬仞;或點染蔬果羽毛,托物言志,于啁啾之中一尋芳蹤;或“丈山尺樹,寸馬豆人”,影隨畫境;或承規聘勢,信筆游吟,直抒胸臆。前不久,在天津博物館開幕的“時有微涼意——天津博物館扇文化主題展”中精選館藏57件扇面書畫,以期更全面地展示不同畫家、不同流派的書畫藝術風格。盈尺之間,山水花鳥,巧思而生;深淺虛實,筆致毫發,可一窺中國書畫之韻味。(注:本文藏品皆藏于天津博物館,作者系天津博物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