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年初國家文物局委托中國收藏家協會組織全國“民間收藏革命文物收藏現狀”專項調研,這是針對民間革命文物的系統性普查與保護行動。其旨在響應國家相關意見及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摸清民間革命文物家底、填補數據空白,為后續保護利用提供決策依據。中國收藏家協會發動各地分會,歷時6個多月,通過發放問卷,走訪北京、上海等多省市收藏市場、民間博物館及收藏家,召開座談會,記錄“紅色記憶檔案”。民間抗戰文物與國有館藏品共同架構抗戰完整敘事,是鐵血記憶載體,承載愛國情懷與英雄氣概。

調研顯示民間革命文物收藏頗具規模,具體有四點:一是各級紅色收藏組織逐步建立,中國收藏家協會設紅色收藏專委會,31個省區市及不少市縣均成立相關組織;二是全國紅色收藏活動火熱,中國收藏家協會每年在北京潘家園舉辦全國紅色收藏展覽交流會,至今21屆,增強了紅色收藏影響力;三是紅色收藏隊伍壯大至百萬人,家庭紅色收藏館達138家,不少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四是研究利用成果顯著,收藏家挖掘藏品價值并撰文,調研整理出100種研究成果,還通過多種方式推動收藏大眾化,助力文化高質量發展、文旅融合及革命老區振興。
14年抗戰的悲壯歷史,需文博部門與民間藏家共同守護。國有博物館受空間、政策及收藏標準所限,未必能全面覆蓋抗戰史細節,而民間收藏者聚焦的地方性、個人化收藏品,承載了敘事外的微觀歷史,填補了革命史的情感空白,能夠助力實現“以物證史,以史育人”的價值。
南京收藏家吳先斌是民間守護力量的代表。2006年12月,他籌資300萬元在廠房創辦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設“南京保衛戰”主題館與“抗戰文獻”史料館,學界認為此舉標志著南京大屠殺史研究從官方走向民間。館內展出南京大屠殺歷史照片、實物、抗戰勛章,以及華裔歷史學家張純如采訪幸存者的影像與書籍等珍貴資料。2014年起,他每年舉辦“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呼吁銘記史實、維護和平;2015年籌創公益講座《抗戰大講堂》,邀專家交流并整理內容出版;2016年與南京師范大學合作開展《抗日老戰士口述調查采訪》項目,組建5個攝制組走訪全國抗戰老兵,老兵口述史被他視作“鎮館之寶”,館內一面墻掛滿老兵手印。吳先斌以展品與理性強化民族記憶,贏得廣泛贊譽。


黑龍江收藏家謝華則深耕抗戰文獻收藏,追尋國家記憶。20世紀90年代在北京任期刊編輯時,他便專注文獻收藏,尤其側重涉及“九一八”以來日本侵華全過程的報刊,含創刊號、特刊等。他收藏了《解放》《新華日報》《抗敵畫報》等珍貴資料,構建起全面的抗戰老書刊畫報收藏體系,并深入發掘報刊背后故事,編著多部著作,其中《中國報紙創刊號圖史》《老報刊里的日本侵華實錄》《中國紅色報刊史研究(1921-1949)》等先后獲省、國家出版基金資助,《紅色書寫——毛澤東題寫報刊名軼事》獲評人民日報出版社2012年度最佳圖書。30年來,他累計收藏老報刊5萬份、700余種,部分精品得到文史專家稱贊。后因工作與富陽結緣并定居,2020年11月其將2萬余件報刊藏品空運至富陽。最終采用“政府主導+民間捐贈”模式,謝華捐贈2.35萬份藏品,富陽區政府協調場館,建成全國首個紅色報刊專題博物館——“紅色報刊史料研學中心博物館”,2021年6月啟用。適逢“九一八事變”90周年,他還策劃了“勿忘歷史,吾輩自強——日本侵華史料展”。
此外,多地也曾開展民間抗戰文物合作展覽。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與民間藏家合作舉辦“抗戰家書”特展,展出200余封抗戰書信,吸引25萬人次參觀;2017年深圳“民間力量:致敬抗戰文物守護者”展覽,由12位民間藏家提供400余件展品,與深圳市博物館合作完成。
民間革命文物收藏熱是“自下而上”的歷史重構,體現了公眾對革命精神的情感認同與愛國情懷。民間收藏家是抗戰文物的忠誠守護者、抗戰精神的虔誠傳承者,其收藏品為抗戰史研究提供多元視角,口述史記錄也能彌補文獻缺失,填補國家歷史檔案空白,捍衛歷史真實。
“七七事變”爆發后,國難當頭,中國共產黨向全國通電,號召全民族團結抗戰,筑成民族統一戰線長城,抵抗日本侵略。民間革命文物是抗戰“全民性”的鮮活注腳,詮釋了抗戰不僅是軍隊職責,更是全民生存之戰,彰顯“人民史觀”。從《義勇軍進行曲》承載的愛國情懷,到戰場照片、抗戰期刊,再到華僑僑匯史料、國貨實物、戰時金融票證與抗日家書,這些藏品推動了地方抗戰記憶融入國家敘事。
樊建川創建的建川博物館聚落,是中國規模最大、收藏最豐富的民間博物館,含“中流砥柱館”“侵華日軍罪行館”等多個主題館,還連續籌辦15屆近現代(抗戰)藏品交流會,彰顯民間收藏的強大力量,成為文化強國建設的生力軍。其敘事特色鮮明:通過“中國壯士群雕廣場”“抗戰老兵手印廣場”等景觀,以每件文物聚焦具體人物的方式打破英雄史觀疏離感;借“物—人—事”聯動強化情感共鳴,讓歷史可觸摸;強調中國抗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場的關聯,展現國際視野。
館中川軍出川時高舉的“死字旗”令人動容,“我不愿你在我近前盡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盡忠”的文字,飽含家國大義。

青年學生亦在抗戰中譜寫悲壯青春,2017年杭州收藏家高建法,以千余件文物在原中央航空學校舊址創建筧橋抗戰紀念館,還原“八一四”筧橋空戰歷史。筧橋機場走出1700多位航空英烈,許多人畢業半年便犧牲,林徽因弟弟林恒、張伯苓兒子張錫祜等航空精英的遭遇,正是當時英烈的集體縮影。
金融領域是全民抗戰“看不見的戰線”,金融體系通過發行公債、調整貨幣政策、支援戰時工業與基建,為抗戰提供戰略支撐,普通金融職員也肩負起家國責任。上海金融票證收藏家的珍藏,展現了戰時金融與國家存亡的關聯,以及愛國金融人士的抗戰故事。
“九一八事變”后,日寇為“以戰養戰”,在淪陷區掠奪物資、濫發軍票、破壞金融秩序。上海收藏家對“銀聯”“保聯”中共地下黨的收藏研究,挖掘出上百位紅色人物故事,顛覆了人們對舊金融從業者的刻板印象。“銀聯”曾組建戰時服務團義賣支援前線,孤島時期組織慈善公演救濟難胞;收藏家還通過假鈔展覽揭露日軍經濟戰陰謀,借文化展覽凝聚金融從業者力量,形成“文化抗日”統一戰線,彰顯文化救國力量與各界共濟時艱的精神。這些歷史遺物的珍貴之處,不在于存世稀罕性,而在于見證革命先輩“毀家紓難”的大義凜然。


日寇入侵中斷中國經濟“黃金十年”,民族工商業受損。愛國媒體刊發廣告倡用國貨、呼救亡,民眾以“提倡國貨,抵制日貨”反抗日寇,“孤島”上海市民在日常中踐行愛國責任。
國民政府為補財政、軍費缺口,發行6種面值共5億元“救國公債”,1938年付息、1941年起30年還本,現款與有價物品可應募。全國及海外僑胞踴躍購買,以行動支持救亡,彰顯民族團結精神。
民間收藏挖掘南洋華僑機工、敵后游擊隊等抗戰群體文物,拓寬抗戰史維度;臺灣民間對抗戰文物的珍藏,共同促進文化認同,成為海峽兩岸共同歷史記憶的紐帶。
民間收藏家積極助力海外抗戰文物回歸,“文物尋親”“海淘幫”推動流失海外的抗戰文物“回家”,華人收藏家主動回購后捐贈給國內博物館或私人機構。這些文物成為家族與國家歷史的交匯點,多國視角打破單一敘事,助力揭露侵略史實、“銀聯”創辦《銀錢界》雜志,通過文藝形式喚醒民眾,踐行宣傳救國之宗旨,其中《紀念徐胡兩先生被難特輯》披露日軍襲擊桂林號飛機,殺害金融家徐新六、胡筆江等的罪行,揭露日寇兇殘暴虐、滅絕人性的猙獰面目,表明金融業同仇敵愾立場。促進形成歷史共識。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收藏并數字化中國民間抗戰史料,也為學術研究和世界了解真實歷史提供支持。
美籍華人魯照寧生于南京,長期在歐美搜尋整理日本侵華史料。自2004年起,他連續21年向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捐贈文物,累計達2512件(套),涵蓋書籍、圖片等多類史料,還向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捐贈記載日軍暴行、淞滬會戰等方面的文物。

加拿大華僑杜融(中國遠征軍后代)長期研究滇緬抗戰史,向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捐贈父親杜武的公文包、中國遠征軍照片光盤等,其中1946年版《緬甸蕩寇志》記錄遠征軍作戰經過,孫立人贈送的紀念章、英軍元帥蒙巴頓隨從主任捐贈的象牙雕獅子(見證遠征軍仁安羌大捷)極具歷史價值。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為此調整展覽,新增相關專欄與展柜。
民間革命文物是歷史記憶的鮮活載體,能填補官方檔案空白。未來需完善民間與官方的協作機制,匯聚民間“記憶碎片”,傳遞“團結御侮、共赴國難”的價值,以敬畏之心守護歷史、創新方式傳承抗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