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終生博覽群書,對期刊更是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一生與期刊創刊號有著不解之緣。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毛澤東歷來重視、支持期刊創刊,關注著各種期刊,把期刊當成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武器,當作交流情況、指導工作的有力工具。
毛澤東不但愛讀期刊,還決策、領導創辦期刊,為期刊定名、撰寫創刊詞、題寫刊名、題字,并且還親自主編過期刊。
據史料記載,經毛澤東之手,就誕生過《湘江評論》《新湖南》《新時代》和《政治周報》4種期刊創刊號。這4種期刊創刊號都是毛澤東親自創辦,并擔任主編的。
1914年秋季,21歲的毛澤東進入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本科第八班。在校期間,受楊昌濟等進步教師的影響,他成為《新青年》雜志的熱心讀者,崇拜陳獨秀、胡適。五四運動爆發后,在毛澤東領導下,湖南新民學會會員發動青年學生投入斗爭。他們突破湖南皖系軍閥張敬堯的控制,恢復和改組了湖南學生聯合會。為了推動反帝反封建斗爭的進一步發展,經毛澤東提議,以湖南學生聯合會的名義創辦的《湘江評論》周刊,于1919年7月14日在長沙問世,由毛澤東擔任主編。
《湘江評論》為周刊,形似陳獨秀主編的《每周評論》,欄目有《西方大事述評》《東方大事述評》《湘江雜評》《放言》《簡訊》《新文藝》等。

《湘江評論》創刊號問世后,受到北京李大釗的贊賞。他在《每周評論》上介紹《湘江評論》:“武人統治之下,能產生我們這樣一個好兄弟,真是我們意外的歡喜。”北京《晨報》,上海《新青年》《星期評論》等紛紛對其評價或轉載文章。但因《湘江評論》嚴厲抨擊反動統治階級的暴政,1919年8月10日被湖南反動軍閥張敬堯查封。此時,《湘江評論》僅出4期。
《湘江評論》和湖南學生聯合會被查封后,為了繼續進行革命活動,毛澤東搬到了湖南大學籌備處(即岳麓書院半學齋)。毛澤東利用這一形勢,成立“學生周刊聯合會”,各周刊都派代表參加,每周開會一次,以統一各校周刊的奮斗目標和宣傳內容,充分發揮它們的戰斗作用。當時,有較大影響的《新湖南》主編龍伯堅感到毛澤東文思敏捷、才智過人,遂邀他擔任《新湖南》主編。《新湖南》是長沙湘雅醫學專門學校學生會主辦的刊物,分月刊和周刊兩種。1919年6月15日《新湖南》月刊創刊,但僅出一期就停刊。《新湖南》周刊前身是《學習救國報》,從第7期起,由毛澤東任主編。
《新湖南》原本以灌輸醫學知識為職志,絕對不涉及政事。但從第7期毛澤東任主編后,在《新湖南》上公開提出,以批評社會、改造思想、介紹學術、討論問題作為辦刊宗旨,并堅持“什么都可以犧牲,惟宗旨絕對不能犧牲”的原則立場。毛澤東親自撰稿,對帝國主義、反動軍閥和封建勢力進行抨擊。因《新湖南》像《湘江評論》一樣,又刺到反動派的痛處,所以刊物出完第10期,又被張敬堯強行查封。
1923年4月10日,作為湖南自修大學的校刊,毛澤東等人創辦主編的第三種刊物《新時代》正式出版。《新時代》是我黨創建時期重要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刊物之一。它以其鮮明的觀點、戰斗的風格、犀利的文字,受到了廣大革命青年的歡迎。《新時代》在發刊詞中說:“本刊和普通校刊不同……將來,國家如何改造,政治如何澄清,帝國主義如何打倒,武人政治如何推翻,教育制度如何改革,文學藝術及其他學問如何革命、如何建設等等問題,本刊必有一種根本的研究和具體的主張貢獻出來。”
在《新時代》創刊號上,毛澤東發表了《外力、軍閥與革命》一文,提出:中國的反動勢力太大了,外力和軍閥勾結為惡,共產黨和一些“非革命的民主派”都將同“革命的民主派”合作,以“成功一個大的民主派”。《新時代》創刊后發表了大量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闡述唯物主義思想,對中國革命問題進行探討的文章。如李維漢的《觀念史觀批評》,李達的《何謂帝國主義》《馬克思學說與中國》《中國商工階級應有之覺悟》,羅學瓚(翻譯)的《共產主義與經濟的進化》等文章。《新時代》在當時,實際上起著黨的基層委員會的理論刊物的作用。1923年夏,因毛澤東遭到湖南軍閥趙恒惕的通緝迫害,不能繼續主持湖南自修大學的工作,加上同年湖南自修大學又被趙恒惕下令查封,因此《新時代》出了4期后,于11月停刊。
毛澤東創辦主編的第四種刊物是《政治周報》。《政治周報》是中國國民黨中央機關刊物。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去世,國民黨內部分裂,戴季陶等人公開鼓吹“分共”。為了粉碎國民黨右派的進攻,1925年12月5日,毛澤東親自擔任主編,以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名義在廣州創辦了《政治周報》,并編輯了前4期。
《政治周報》以發表國民黨和廣東革命政府的重要宣言、報告、決議為主,同時刊載政治論文和少量通信,并辟有“反攻”欄,登載短評,對國民黨右派勾結帝國主義和軍閥的陰謀活動進行了堅決的斗爭,對地主買辦階級、國家主義派、戴季陶主義等展開了猛烈的進攻,在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政治周報》于1926年6月停刊,共出版14期。

1939年毛澤東倡議創辦《共產黨人》,并規定了辦刊的明確任務。毛澤東指出:“它的任務就是,幫助建設一個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迫切地需要建設這樣一個黨,建設這樣一個黨的主觀客觀條件也已經大體具備,這件偉大的工程也正在進行之中。幫助進行這件偉大的工程,不是一般黨報所能勝任的,必須有專門的黨報,這就是《共產黨人》出版的原因。”
毛澤東的一生為不少期刊創刊號撰寫過發刊詞。《湘江評論》是青年時期的毛澤東第一次辦刊,而且這第一次辦刊就在全國辦出了不小的反響。毛澤東撰寫的《湘江評論》創刊宣言,氣勢豪邁,闡明了發刊宗旨,指出:“《湘江評論》的職責,就在不受一切傳統和迷信的束縛,要尋著什么是真理。”毛澤東在發刊詞里號召以平民主義(德謨克拉西)來打倒強權;主張徹底研究學術,努力追求真理;主張群眾聯合,向強權者做持續的“忠告運動”,實行“呼聲革命”。
1924年,毛澤東為《政治周報》撰寫的發刊詞,標題就是《〈政治周報〉的創刊理由》,開門見山,言簡意賅地闡明了創刊宗旨。在創刊號發刊詞中,毛澤東指出:“向反革命派宣傳反攻,以打破反革命宣傳,便是《政治周報》的責任。”并且聲明,創辦《政治周報》的目的,是“為了使中華民族得到解放,為了實現人民的統治,為了使人民得到經濟的幸福”等。
全民族抗戰爆發后,八路軍深入華北敵后,創建了大片抗日根據地,成為敵后抗戰的中堅力量。為全面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戰主張與八路軍的抗戰事跡,中共中央決定創辦《八路軍軍政雜志》月刊。時任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的毛澤東擔任雜志編委會委員。1939年1月2日,毛澤東為《八路軍軍政雜志》撰寫了發刊詞,該雜志于1月15日出版。毛澤東在發刊詞中寫道:“停止敵人的進攻,準備我們的反攻!”它作為中共軍事方面的一份高層次雜志,毛澤東在它出版的39期雜志中,共發表了10余篇文章。
毛澤東在為期刊撰寫的發刊詞中,還提出過一些著名論斷。如在1939年10月4日創刊的中共中央機關刊物《共產黨人》發刊詞中,毛澤東提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三大法寶”。新中國成立后,該發刊詞以《〈共產黨人〉發刊詞》為題編入《毛澤東選集》第二卷。毛澤東在發刊詞中首先指出,中共中央創辦《共產黨人》的目的是:為了建設一個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而起推動作用。毛澤東總結了18年來黨的建設的豐富經驗,指出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是中國民主革命過程中的兩個基本特點。毛澤東由此得出結論,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大法寶,是中國革命的三個基本問題,并闡明了三大法寶之間的關系,指出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是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而黨的組織則是掌握這兩個武器以實行對敵沖鋒陷陣的英勇戰士。

毛澤東不僅為期刊創刊號撰寫發刊詞,寫評論、述評、時評、調查報告等,而且還經常為期刊題寫刊頭。毛澤東為期刊題寫刊頭的時間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當時為了迎接和推動抗日高潮的到來,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黨中央先后編輯出版了一些革命期刊。毛澤東對此非常關注,并為一些影響力較大的期刊題寫刊頭。第二階段是新中國成立前后即1949年至1955年期間。這一時期毛澤東題寫刊頭頗多。值得一提的是,題寫的刊頭中全國和省級機關刊物占比較大,可見毛澤東對發行量大、影響面廣的期刊的重視。第三個階段是1960年至1966年,毛澤東不僅應約為即將創刊的期刊題寫刊頭,同時還主動提出更換個別他自認為寫得不好的刊頭。
據不完全統計,毛澤東為100多種報紙雜志題寫過報名刊名,其中題寫過的期刊刊名有40多種,遒勁有力的筆跡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毛澤東題寫的刊頭,有的沉實秀逸,樸素瀟灑;有的柔中見剛,顧盼有情;有的平正古拙,老而持重,整體感很強。這也充分反映了毛澤東對期刊創刊號的重視和關注。毛澤東先后為《共產黨人》《通信戰士》《中國婦女》《中國文化》《建設》《人民日報》等報刊創刊號題寫過報名刊名。
1939年底,中央軍委三局局長王諍把王進和林風兩個青年學生干部叫到一起,對他們說:“有件事想了很久了。三局的業務和各根據地的聯系越來越廣,為了交流前后方的經驗,使通信人員更好地掌握手中武器,我們需要辦一個自己的刊物,刊物定名為《通信戰士》。”
當時,延安的一些軍政報刊都是毛澤東題字或題詞。林風在王諍授意下起草了“發刊緣起”,請求毛澤東題寫刊名和發刊詞。過了10多天,毛澤東的批復來了。在3張32開的毛邊紙上,毛澤東一連書寫3個“通信戰士”,并在退回的“發刊緣起”上寫道:“我沒有時間寫發刊詞,你們好好辦吧。”看著毛澤東的題字和批示,3個人激動的心情溢于言表。他們把毛澤東手書的“通信戰士”精心刻成木印章,并從市場上買來了油印機、油墨、蠟紙和紙張。
1940年元旦,套紅印著毛澤東書寫刊名的《通信戰士》正式出版。1941年10月,毛澤東為通信兵題詞:“你們是科學的千里眼順風耳!”這12個字在第11期《通信戰士》雜志上刊登后,迅速引起熱烈反響,成為全軍通信兵的座右銘,一直沿用至今。

1949年毛澤東為《人民畫報》題寫刊名時,竟一連寫了6幅,最后自己挑選了一幅,畫上圈,作為正式刊名啟用。
1954年初,中國盲人福利會總干事張文秋向毛澤東匯報盲人福利工作時,毛澤東很高興。匯報即將結束,張文秋不失時機地說:“主席,我們還想請您為即將創辦的盲人刊物起個名字。”毛澤東一笑:“就叫《盲人月刊》好了,這是很適當的名字,不必另起其他名字了。”1954年3月,由毛澤東親自起名的中國盲人福利會機關刊物、中國第一份殘疾人讀物《盲人月刊》創刊號送到他的案頭。毛澤東非常重視這個刊物,并通過秘書兩次向《盲人月刊》編輯部索要盲文資料和漢字稿,足見人民領袖對盲人事業的深切關懷。
《紅旗》雜志是在毛澤東的直接關懷、具體指導下創辦的。早在1955年10月黨的七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就指出各省市要辦好刊物。1958年1月,毛澤東在南寧會議上正式提出創辦中央理論刊物的問題。3月,創辦中央理論刊物的決策在成都會議上被具體化。在1958年5月召開的黨的八屆五中全會上,毛澤東作出創辦刊物的正式決定,并定名為《紅旗》。
毛澤東為《紅旗》雜志題寫了刊名,并修改了發刊詞。當中央醞釀創辦刊物時,一些同志請毛澤東為刊物起名字。毛澤東說,還是走群眾路線,讓大家一起來尋個好名字。有關單位就發動大家提名,匯集上報。毛澤東從中圈定了《紅旗》這個名字,并經中央全會確認。毛澤東還為《紅旗》題寫刊名20余幅。他在給《紅旗》總編輯陳伯達的信中說:“報頭寫了幾張,請審核,如不能用,再試寫。”他在題字旁還注有說明:“擬可用。”“這種寫法是從紅綢舞來的,畫紅旗。”編輯部從中選了兩字作為正式刊頭,這就是至今仍為大家廣為認知、眾口稱贊的“紅旗”二字。
毛澤東為期刊創刊號書寫的題詞較多。我們現在見到較早的題詞是1938年2月為《自由中國》、1938年6月為陜甘寧邊區《邊區兒童》和1939年1月為《八路軍軍政雜志》所寫。
1940年2月毛澤東為《中國工人》,1949年7月為《新中國婦女》,1949年9月為《中國兒童》《人民文學》《新華月報》《新建設》期刊創刊號題詞。新中國成立后為《新體育》《人民文學》《中蘇友好》《人民教育》等雜志題詞。
在毛澤東為期刊創刊號所作的題詞中,有的已成為我們生活中的經典用語。如我們熟識的“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題詞,是毛澤東先后兩次題詞的組合。尤其使人難忘的是開國前夕的1949年9月29日,日理萬機的毛澤東在這一天為兩份新創刊的期刊題詞,一是《新華月報》,一是《新建設》。真是巧合,兩份新創辦的期刊均帶“新”字,預示著新生的共和國如朝陽般升起,歷史將翻開新的一頁。
1939年6月1日,《中國婦女》雜志在延安創刊。毛澤東對這一專門以婦女工作為對象的雜志創刊非常關心,親筆為其題詞:“婦女解放,突起異軍,兩萬萬眾,奮發為雄。男女并駕,如日方東,以此制敵,何敵不傾。到之之法,艱苦斗爭,世無難事,有志竟成。有婦人焉,如旱望云,此編之作,佇看風行。”毛澤東的這幅題詞,對廣大婦女作出高度評價,同時對《中國婦女》雜志的出版寄予期望。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又為《新中國婦女》創刊題詞:“團結起來,參加生產和政治生活,改善婦女的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
1949年9月,毛澤東為兩本期刊創刊號題詞。9月10日,毛澤東為《中國兒童》雜志創刊號題詞:“好好學習”。這個著名的題詞成為新中國一代又一代少年兒童的座右銘。9月29日,毛澤東為《新華月報》創刊號題詞:“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護公共財產為全體國民的公德。”1950年,毛澤東為《人民教育》創刊號題詞:“恢復和發展人民教育是當前重要任務之一。”
毛澤東不但親自創辦期刊,為期刊創刊號題寫刊名,為期刊創刊號撰寫發刊詞,還為期刊創刊號撰寫稿件。毛澤東先后在《新時代》《中國文化》《紅旗》《詩刊》上發表過文章。
1923年,毛澤東在自己主編的《新時代》期刊創刊號上發表了《外力、軍閥與革命》一文。他認為要反對帝國主義和軍閥勢力,必須建立以共產黨和當時較急進的與國民黨合作的共產派為中心的,包括緩進的非革命的民主派的大民主派隊伍。他號召革命民主派和廣大的人民群眾積極行動起來,去和帝國主義、封建軍閥進行堅決的斗爭。
1940年2月15日,《中國文化》創刊。創刊號上發表了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文化協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上作的長篇演講。這篇以《新民主主義的政治與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為題的演講,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理論。毛澤東在演講中開宗明義地提出了“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并且作出了十分明確的回答:“我們要建立一個新中國。”他說:“我們共產黨人,多年以來,不但為中國的政治革命和經濟革命而奮斗,而且為中國的文化革命而奮斗;一切這些的目的,在于建設一個中華民族的新社會和新國家。”如何建設這樣一個新國家,毛澤東指出:“中國革命不能不做兩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義,第二步才是社會主義。而且第一步的時間是相當地長,決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接下來,他描繪了這個新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一幅完整的宏偉藍圖:新民主主義共和國“是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們聯合專政的民主共和國”,國體是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政體是民主集中制。

1958年6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機關刊物《紅旗》雜志創刊,創刊號上發表了毛澤東4月15日寫的《介紹一個合作社》一文。文中對苦戰兩年改變了面貌的河南封丘縣應舉農業社予以肯定。文章認為,共產主義精神在全國蓬勃發展,廣大群眾的政治覺悟迅速提高。群眾中的落后階層奮發起來努力趕上先進階層,這個事實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的經濟革命、政治革命、思想革命、技術革命、文化革命正在向前奮進。文章認為,中國6億人口的顯著特點是一窮二白。這些看起來是壞事,其實是好事。窮則思變,要干,要革命。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畫圖。
全國唯一的詩歌刊物《詩刊》,1957年創刊號上第一次正式發表了毛澤東舊體詩詞18首,同時發表毛澤東致第一任主編臧克家和編輯部的信。毛澤東在給臧克家、徐遲等人的信中說:“這些東西,我歷來不愿意正式發表。因為是舊體,怕謬種流傳,貽誤青年……詩當然應以新詩為主體,舊詩可以寫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為這種體裁束縛思想,又不易學。”毛澤東主張“詩當然應以新詩為主體”,強調要推陳出新。但是,就個人興趣和欣賞偏好而言,他本人更喜歡經過長期發展而較為成熟的古典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