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重汽章丘工業園的智能化車間里,機械臂精準裝配著重卡底盤,自動導向搬運車穿梭運送零部件;相距不到兩公里,山東華曼汽車產業園內,激光切割機正將特種鋼加工成駕駛室骨架……作為濟南市工業版圖中的重要部分,章丘區依托深厚的制造業根基與前瞻性戰略布局,將汽車產業打造為區域經濟的“第一引擎”。
從2005年第一輛汽車下線,到2024年整車產能約20萬輛,章丘區以“鏈式思維”重構產業生態,以“精準招商”鍛造集群韌性,以“全鏈服務”激活創新動能,成為全國最大的重型汽車、冷藏專用車生產基地。
強鏈:從“單點突破”到“全鏈共生”
章丘區汽車產業的崛起, 離不開其深厚的歷史根基和強大的產業基因。章丘區素有“鐵匠之鄉”的美譽,據統計,20世紀50年代初,章丘區境內人口為73萬,約有38萬人以打鐵養家糊口。這種深厚的制造業底蘊,為汽車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05年,中集車輛(山東)有限公司在章丘區開工建設,僅用178天便生產出章丘區歷史上的第一輛汽車,創下“當年簽約、當年建設、當年投產”的“章丘速度”。同年,中國重汽章丘工業園簽約落地,為章丘汽車產業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自落戶以來,其產業布局不斷深化,自身產能不斷擴大,在章丘的汽車產業規模達到450億元。
龍頭企業是產業集群的核心,章丘區在中國重汽章丘工業園周邊規劃了占地5000畝的濟南(明水)汽車制造產業園,吸引了豐茂股份、百惠汽車、濟南重彈、江蘇華曼、意大利朗基爾、江蘇江龍等大量上下游配套企業集聚,逐步形成了涵蓋整車制造、零部件生產、汽車后市場服務等多領域的完整產業鏈,實現“龍頭帶配套、配套促龍頭”的良性循環,通過產業鏈的協同發展,持續提高產業的整體效率和產業的競爭力。
這其中,華曼汽車的成長便是生動注腳:2021年入駐時僅租賃了2.5萬平方米的車間,經多年發展,逐步建成了集研發、生產于一體的綜合性園區,產品從車身沖壓件、零部件到專用車特種車駕駛室,規模不斷擴大,產品種類不斷豐富,現已入駐項目8個,完成固定投資4.6億元,年產值突破8億元。
聚鏈:從“大海撈針”到“靶向突破”
在激烈的區域產業競爭中, 章丘區摒棄“廣撒網”式招商,轉而以“按圖索驥”的精準策略,瞄準產業鏈關鍵環節,從過去的“撿到籃里都是菜”,發展到現在的“提著菜籃選好菜”。
章丘區把產業鏈招商作為主攻方向,調配精干力量成立了汽車產業鏈工作專班,梳理了300余家國內外汽車產業鏈頭部企業,形成產業鏈全景圖、政策清單、問題清單、企業清單、項目清單、招商清單“一圖五單”招引體系,從工業原材料到整車制造再到汽車后市場服務,每個環節都鎖定目標客戶,提高了招商的針對性和成功率。
為發揮黨建引領的聚合效應,章丘區推行“黨建+招商”模式,聯合60余家企業成立汽車產業鏈聯合黨委,建立3個工業社區,凝聚各方力量,整合資源信息,讓招商從“單兵作戰”升級為“集團攻堅”。
招商手段的創新讓項目落地跑出“加速度”。外出招商,聚焦大項目精準出擊,足跡遍布大江南北;聘請行業企業高管、外籍專家顧問擔任“招商大使”,發揮行業人脈優勢實行市場化招商;赴汽車零部件聚集區域進行定點招商,開展汽車產業鏈專題招商推介;聚焦“一帶一路”及長江中下游等產業集聚區,緊盯各類500強以及“專精特新”、領軍企業,綜合運用生態招商、場景招商、資本招商等多種方式,強化項目策劃儲備,攻堅產業鏈斷點……通過多種招商方式的綜合運用,章丘區有力推動了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
目前,章丘區策劃儲備62個汽車產業項目,預計投資325億元。累計簽約項目42個,總投資152.6億元。其中,24個項目投產運營,新增產值29億元,形成了“簽約一批、開工一批、投產一批”的良性循環。
賦能:從“要素保障”到“生態優化”
產業生態的培育,離不開服務的陽光雨露。章丘區深諳此道,以刀刃向內的改革舉措破解要素瓶頸。
明水經濟技術開發區首創了全濟南市經濟開發區的首家企業服務中心,承接省、市、區三級審批權限100余項;建立“超前服務”等機制,“項目管家”自項目簽約起全程跟進,全程幫代辦;處置盤活批而未供及閑置土地2517畝,納入全區“土地超市”,用好各類“標準廠房”,推行“標準地”改革,做好土地保供,讓“拿地即開工”成為常態,為項目落地提供有力保障。
營商環境是項目推進的支撐力量。章丘區以扎實落實“高效辦成一件事”為抓手,發揮省、市、區三級政府放權賦能優勢,聚焦工業類項目全生命周期服務,推行“容缺審批+承諾制”改革,“線上+線下”聯動,線上實行“一站式審批+集成辦服務”,線下開設流動服務車上門服務。目前已累計為42個汽車產業項目辦理各類審批手續120余件次,有效滿足企業的個性化需求。
為了不斷提升過程管控能力,章丘區成立了項目建設服務專班,每周一召開招商引資調度會,有關部門、街道主動認領責任,整合資源、限時辦結,開創了舉全區之力支持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明水模式”。同時,常態化開展“清風護航,明心為企”等活動,定期助企排憂解難,形成了項目統籌推進的強大合力。
幕降臨,中國重汽章丘工業園的車間內依然燈火通明,新一代新能源重卡駕駛室正在試制;華曼汽車產業園研發中心內,工程師們討論著一體化壓鑄技術的應用方案。從千年鐵匠鋪的爐火,到智能工廠的激光,章丘這片土地上的制造基因從未褪色,只是以更現代的方式賡續傳承。
當下, 全球汽車產業正經歷百年變局,章丘區汽車產業的實踐給出一種答案:傳統產業升級不是推倒重來,而是在堅守與創新中,走出一條鏈式躍遷、生態共榮的突圍之路。這條路上,寫滿了“闖”的勇氣、“創”的智慧、“新”的動能,更孕育無限可能。
“Chain” Force in the Rise of Zhangqiu Automobile Industry
In the intelligent workshop ofthe CNHTC (Sinotruk) ZhangqiuIndustry Park, a mechanical armprecisely assembles a heavy truckchassis; an automated guided vehicleshuttles back and forth totransport parts. In the ShandongHuaman Automobile IndustryPark, less than two kilometersaway, a laser cutting machine isprocessing special steel into acab frame…As an important partof Jinan’s industrial landscape,Zhangqiu District is building theautomobile industry into the“first engine” of regional economyin reliance upon its profoundmanufacturing foundation andprospective strategic layout.
From the first vehicle rollingoff in 2005 to the vehicle productioncapacity of about 200,000 in2024, Zhangqiu has reconstructedthe industrial ecology with“chain thinking”, forged clusterresilience with “targeted investmentpromotion”, and activatedinnovation drivers with “wholechainservices”, thereby becomingChina’s largest productionbase of heavy-duty vehicles andrefrigerated trucks.
A t n i g h t f a l l , t h e C N H T CZhangqiu Industry Park is stillablaze with lights. In the workshop,the new-generation newenergy heavy-duty truck cab isunder trial production; in the R amp;D Center of the Huaman AutomobileIndustry Park, engineers arediscussing the application schemeof integrated die-casting technology.From the furnace fire in a millennium-old smithy to the laser ofan intelligent factory, Zhangqiu’smanufacturing gene has not everfaded, but continued its inheritancein a more modern fashion.
At present, the global automobileindustry is undergoing acentennial change. The practiceof Zhangqiu’s automobile industryhas delivered an answer:the upgrading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is not a new start, buta breakthrough path dominatedby chain leaps and ecologicalco-prosperity in the process ofperseverance and innovation.This path is engraved with “venturous”courage, “innovative”wisdom and “new” growth driv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