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總在叩問:文明從何而來,又將向何處而去?陶瓷——這火與土淬煉出的精靈,早已鐫刻下華夏文明的基因圖譜。千載窯火不熄,釉彩流轉生輝,陶瓷始終是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最忠實的記錄者與傳承者。
作為中華文明的標志性創造,陶瓷的歷史幾乎與中華文明史同步。從新石器時代的素面陶到商周時期的青釉瓷,從唐宋的“南青北白”到元明清的彩瓷巔峰,每一次工藝革新都伴隨著陶瓷彩繪藝術的突破。在釉色與筆觸的碰撞中,陶瓷彩繪不斷吸收多元化的創作方式和系統的藝術內容,重構著人類對美的認知。陶瓷也由此超越實用器皿的范疇,升華為承載文化記憶的立體畫卷。
淄博,這片孕育齊文化的沃土,是中國五大陶瓷產地之一。淄博陶工以釉料為墨、坯胎為紙,通過豐富的表現手法,將齊魯大地的優秀傳統文化與風土人情凝結為永恒的藝術符號。淄博的陶瓷彩繪已然成為齊魯文化中最具辨識度的視覺符號之一。
陶瓷彩繪是以陶瓷的瓷胎或陶坯為基底,運用彩料進行繪畫創作的傳統工藝,涵蓋釉上彩、釉下彩、釉中彩等技術分類。在民族藝術的長河中,淄博陶瓷彩繪既承襲了傳統工筆的精細雅致,又開創了寫意潑墨的現代氣象。它不僅是裝飾技藝的展現,更是藝術家與自然對話、與社會共振的情感載體。它以圖案和色彩為語言,傳遞文化底蘊、歷史記憶與價值觀念,賦予陶瓷深厚的文化內涵,使其成為承載藝術與思想的珍貴作品。
傳統與現代的碰撞,正催生陶瓷彩繪的藝術蛻變。若想進一步提升陶瓷彩繪的藝術空間,需要探索新的發展路徑。一是要繼承傳統,開拓創新,實現裝飾方法的新突破。創新的起點是傳統,傳統學得愈深愈透,創新的基礎也愈扎實,路子也愈寬廣。二是將傳統文化與時代審美相結合,凸顯陶瓷彩繪的藝術魅力。藝術家需在對社會萬象、歷史變遷、人生百態和自然風貌的感悟中,探尋傳統文化與時代審美的契合點,借此抒發個人藝術見解,寄托審美志趣,塑造鮮明的藝術風格,從而創作出兼具文化底蘊與時代特色的陶瓷彩繪作品。
陶瓷彩繪與繪畫藝術同源而異流,歷經相互影響、獨立發展至融合創新。陶瓷彩繪的藝術家們將傳統水墨的暈染意趣、油畫的濃麗色塊、水彩的透明層次、鋼筆的遒勁線條及版畫的幾何韻律融入創作,通過技法轉化與陶瓷載體形成深度藝術對話,探索出跨界融合的創新路徑。
在陶瓷彩繪中,無論是釉中彩、釉上彩,還是釉下彩,都各具美學特質而交相輝映。陶瓷彩繪技藝的傳承發展,既是人類文明演進的微觀見證,更為后世留存下珍貴的文化資源。賡續傳統文脈與守正創新的藝術實踐,豐富了當代藝術的語言譜系,也為陶瓷彩繪的未來演進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