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瞧,中國“軟實力”
山東, 作為孔子的故鄉和儒家文化的發祥地,在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中具有獨特地位。儒家思想自誕生起,便在歷史長河中不斷積淀升華,逐漸凝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在當代語境下,儒家文化出海,對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曾有學者提出:“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致力于社會和諧、天下大同。面對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減少紛爭、消弭戰亂,需要借鑒中國儒學智慧。孔子的思想在當今國際社會有著巨大的現實價值,儒家文化更是成為中國的一種“軟實力”。
山東博物館是一所綜合性博物館,館內收藏有豐富的歷史文物,這些文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儒家文化的影響和傳承。山東博物館中收藏的書畫、青銅器、服飾等,均蘊含著儒家文化的精髓和審美觀念,成為展示齊魯文明的重要窗口。
為充分發揮博物館中外文化交流的樞紐功能,更好服務國家外交大局和全省對外開放工作,2024年,山東博物館依托豐富館藏文物資源,創新展覽展示形式,先后組織兩次大型展覽出海,在推動儒家文化出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實踐和探索。
走,對話世界
2024年9月7日,在山東省人民政府、中國駐塞爾維亞大使館指導下,由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貝爾格萊德中國文化中心主辦,山東博物館承辦的“萬世師表——孔子文化展”在貝爾格萊德中國文化中心開幕,展期長達半年。
作為立體化呈現孔子思想的文化盛宴,該展覽展陳面積281平方米,展線長70米,集中展出孔廟建筑模型、孔子塑像、琺瑯五供等44件展品,配合《大哉孔子》影片播放、欹器互動、投壺體驗等6個特色互動展項,立體化、多角度展示孔子的生平、思想體系及其對中華文明與世界的影響,向塞爾維亞民眾講述儒家文化思想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中的重大作用和對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當代啟示。
展覽引發熱烈反響。塞爾維亞文化部國務秘書拉夫·帕伊基奇肯定其“凝聚民心、促進互鑒”的價值;貝爾格萊德中國文化中心主任張愛民稱其為塞爾維亞民眾了解中國文化的“現象級窗口”;當地大學生直觀感受到展覽“既呈現孔子生平,又闡釋其思想對世界文化的影響”。今年3月份,該展覽在貝爾格萊德中國文化中心撤展后,又啟動塞爾維亞全國巡展,進一步推動中塞地方人文合作邁向新高度。
不止塞爾維亞,2024年9月9日至10月9日,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聯合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德國柏林中國文化中心,在柏林中國文化中心推出“孔子家鄉 好客山東——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集中展示了山東豐富的明代服飾文物資源,特別是孔府傳世服飾,通過明代服飾展示反映儒家思想中的“禮”在古代服飾制度上的具象體現。
展覽圍繞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簡介、儒家思想與服飾文化、絲綢之路與中歐文化交流、文化遺產與發展創新4個單元展開,10件明代服飾仿制品、4場模特活態服飾展示、25幅圖文展板,輔以青銅器、補子、魯繡作品、新漢服時裝等實物,結合“漢服試穿”“魯繡手工”等互動體驗,立體呈現服飾作為禮制載體、審美符號與文化記憶的多重內涵。
這場融合靜態陳列與沉浸式體驗的展覽,讓德國觀眾近距離感受到中國古代服飾的華麗與精致和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進一步推動了中德兩國在文化藝術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與融合,讓更多德國觀眾了解和愛上中國文化。
重視,擴大海外朋友圈
為向塞爾維亞、德國觀眾講好儒家文化故事,做好儒家文化出海展示工作,山東博物館高度重視,專門成立赴塞爾維亞、赴德國儒家文化主題展覽工作專班,負責對接塞爾維亞、德國兩個文化中心的訴求,進行展覽策劃并組織系列活動。兩個工作專班通過調查塞爾維亞、德國兩國國民不同受眾的特征、愛好、信息需求,有針對性地策劃了不同主題的儒家文化展覽。
赴塞爾維亞的“萬世師表——孔子文化展”創新融合展出孔廟建筑模型、“大哉孔子”影片、祭孔大典圖片和杏壇禮樂圖板等,采用立體實物展品與平面圖文展板相結合、多媒體數字互動與物理互動體驗等多種觀展形式,以學術性為基礎,用故事性、趣味性呈現方式凸顯兩千多年來尊崇孔子和儒家文化的連續性。不僅如此,中方策展人員還從中塞跨文化對比角度出發,將中塞兩國先民各自創造的文化遺產進行對比展出,展現中塞兩國在歷史文化上的共通性。
赴德國的“ 孔子家鄉 好客山東——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注重沉浸式體驗,通過漢服走秀表演、體驗穿著漢服拍照打卡、體驗魯繡手工刺繡、與盛裝明代服飾模特合影等活動,讓德國觀眾零距離感受中國古代服飾的華麗與精致,體驗服飾中蘊含的儒家文化思想,增進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喜愛。展覽期間,還組織策劃了“茶和天下·雅集”外交官專場活動、漢服活態展示活動,豐富了展覽展示內容。
山東博物館組織的儒家文化主題展覽的出海,是做好以“孔子及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宣傳、推廣,努力提升中華文化傳播力影響力的有效實踐。其不僅創新構建了中塞、中德之間的文化交流合作機制,嘗試通過特色展覽講好中國故事山東篇章,而且厚植人脈資源,擴大了“好客山東”海外朋友圈。
塞爾維亞、德國的高校師生、華人社團、當地中華文化愛好者等紛紛來參觀打卡,從孔子文化、服飾文化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中華文明的綿延。
兩個展覽深化了中塞、中德兩國民眾友誼,增進中塞、中德文明交流互鑒,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博物館力量。
Shandong Museum: Connecting the World with Confucian Wisdom
Shandong, as the hometown ofConfucius and the cradle of Confucianculture, plays a unique role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Chinese civilization. Since its birth,Confucianism has continued to beaccumulated and sublimated in thelong river of history, gradually condensedinto an important part of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becomethe most fundamental cultural gene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contemporarycontext, the going globalof Confucian cul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for carrying forward the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promotingthe exchanges and mutuallearning among world civilizations,and advancing the building of a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mankind.
A scholar proposed, “To survivein the 21st century, humansmust go back 2,500 years to absorbConfucius’ wisdom.” The Confucianschool represented by Confucius hasbeen committed to social harmonyand universal harmony. Confucius’thoughts are of great realistic valuein today’s international community,and Confucian culture is a “soft power”of China.
As a comprehensive museum,the Shandong Museum has a richcollection of historical relics, whichreflect the influence and inheritanceof Confucian culture to someextent. Calligraphy amp; paintings,bronze ware, costumes, among others,collected in the museum containthe essence and aesthetic ideaof Confucian culture, and becomeimportant windows for displayingthe Qilu civilization. To give fullplay to the museum’s hub functionof Sino-foreign cultural exchanges,and give better services to the overallsituation of national diplomacyand the province’s opening-up, in2024, the Shandong Museum madeinnovations on its exhibition amp; displayforms in reliance upon its richcultural relics resources, organizedtwo large exhibitions for going global,and achieved beneficial practicesand explorations in carrying forwardthe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