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唯有牡丹真國色, 花開時節動京城。”牡丹,自古以來便被譽為“花中之王”,象征著富貴、吉祥與繁榮。它不僅以雍容華貴的姿態驚艷春光,更承載著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深切寄托。從唐宋詩詞到明清畫卷,從皇家園林到民間庭院,牡丹始終是最具文化象征意義的花卉之一。而在菏澤,這朵花更是生根發芽、深入人心,成為城市精神的象征與文化命脈的重要一環。每年春日,四海賓朋匯聚于此,赴一場與千年傳統的深情之約。
在這份跨越時空的文化傳承中,攝影的加入為牡丹之美賦予了現代語言,使古老的花事以全新的方式得以表達和傳播。尤其在“賞花經濟”日益升溫、文化自信不斷增強的當下,牡丹攝影不僅記錄自然之美,更成為推動文旅融合、促進鄉村振興、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媒介。從菏澤的田園花海到國際攝影展的聚光燈下,牡丹正在以影像為媒,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國色映千年
菏澤, 地處黃河下游、魯西南平原,自古物產豐饒,氣候宜人,素有“千年牡丹之鄉”之稱。據史料記載,菏澤牡丹的栽培始于隋唐,盛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已有1500余年歷史。《曹南牡丹譜》載:“至明曹南牡丹甲于海內。”清代更有“菏澤牡丹甲天下”之譽,這不僅是對花容之美的贊賞,更是對菏澤牡丹在全國地位的高度認同。
今日菏澤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牡丹種植與出口基地,種植面積超過40萬畝,涵蓋9大色系、10大花型、1300余個品種,品類之繁、色彩之艷、香氣之濃,堪稱世界之最。每逢四月,百萬株牡丹競相綻放,匯成花海勝景,吸引海內外游客競相打卡。
牡丹之所以在菏澤世代繁衍、薪火不息,離不開深厚的文化土壤與城市認同。從《聊齋志異》中葛巾的動人傳說,到曹州牡丹園的牡丹仙子雕像,牡丹不僅是一株花,更是一種情感寄托與文化象征。這一文化認同還催生了系統的節慶體系。1992年,首屆菏澤國際牡丹花會就已成為全國知名的花事盛會,以花為媒,連接四方,輸出城市形象與文化自信。
牡丹也已深深嵌入城市發展的脈絡。從街道命名到雕塑景觀,從校園文化到市民審美,牡丹成為菏澤這座城市的精神標簽,也成為新時代菏澤人自強、自信、自美的文化圖騰。
光影綻春華
隨著牡丹文化的持續升溫, 攝影作為藝術表達與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成為展現國色芳華、傳遞文化溫度的鮮活形式。自上世紀80年代起,牡丹攝影成為花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最初的花卉特寫,到如今多維度的文化敘事,牡丹攝影不斷拓寬表現邊界,成為講述中國故事的影像窗口。
“花開盛世—— 2024中國牡丹之都(菏澤)攝影作品大賽”便是一次成功范例。賽事由山東省攝影家協會與中共菏澤市委宣傳部聯合主辦,匯集眾多攝影佳作,并通過線下展覽和專業講解,提升了觀眾的沉浸感和文化理解。這些作品不僅聚焦花形之美,更延展至鄉村風貌、農耕場景、人文節慶等內容,展現牡丹文化與社會生活的深度融合。
當下牡丹攝影更強調“藝術化+傳播化”的創作趨勢。攝影師以牡丹為媒,將歷史、人物、情感融入畫面中,構建可閱讀的視覺敘事。在城市街頭、鄉野田疇、節慶現場,他們捕捉人與花的深情互動,使牡丹成為可感、可親、可敬的文化符號。
本地攝影師如桑秋華、馬春霞正是這一創作風潮的引領者。桑秋華四十年如一日地深耕牡丹攝影,代表作《國花神韻》《國花牡丹》網絡點擊量數億,成為牡丹文化對外傳播的經典之作;馬春霞以微觀視角捕捉牡丹的細膩之美,用光影書寫人與自然、鄉村與城市、傳統與現代的詩意交匯。
此外, 多重曝光、航拍、數字合成等新技術的加入,也讓牡丹攝影超越二維圖像,融入詩詞、書法等傳統元素,打造出“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東方意境。攝影作品還通過街頭展陳、校園布景、數字媒體等形式走入大眾日常,成為公共文化建設的重要力量。
一朵花的萬種可能
在“ 賞花經濟” 成為文旅融合熱潮的大背景下,菏澤牡丹正向多元化、全年化發展。由單一觀賞走向產業聯動,“牡丹+非遺”“牡丹+文創”“牡丹+美食”“牡丹+科技”等新業態持續涌現,構建起完整的產業鏈條。
文創賦能成為菏澤牡丹產業轉型的重要抓手。當地企業推出牡丹脫胎漆器、牡丹瓷、牡丹剪紙、牡丹絲巾、牡丹香囊等文創產品,結合傳統工藝與現代審美,塑造獨特的牡丹IP。牡丹籽油、牡丹花蕊茶、牡丹護膚品等產品遠銷海外,覆蓋日化等多個領域。
影像技術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從AR互動賞花到主題攝影展覽,從短視頻平臺的美圖打卡到文旅宣傳片的高頻傳播,攝影不僅記錄產品,更提升產品附加值與文化魅力。游客用鏡頭記錄菏澤,用影像帶動傳播,進一步放大了牡丹產業的影響力。
今年, 曹州牡丹園精心設計了實景劇演出。其中,日間場《國風盛典》以漢服發展為線索,融合傳統音樂、舞蹈、戲劇等元素,在牡丹花海中演繹漢、唐、宋、明服飾文化的流變。夜間場《曹州吟2》則借助大型激光投影玄幻特效、霧森等現代科技,在60分鐘內呈現菏澤“一都四鄉”的歷史文化特色。兩場演出不僅現場觀賞體驗沉浸感十足,更因觀眾拍攝的照片與短視頻在網絡平臺迅速傳播而“出圈”,成為新的視覺焦點,也為牡丹文化的多元表達與城市形象塑造提供了鮮活的影像素材。
今日之菏澤,正以一種溫潤而堅定的姿態,讓牡丹走進影像與記憶,融入生活與審美,從傳統的花事中生長出新時代的文化自信。在影像的引領下,牡丹不再是季節限定的景觀,而是四季皆宜、內外皆傳的文化符號與產業支點。正如“賞花經濟”所啟示的那樣:唯有自然饋贈與文化創造、科技手段、傳播策略有機融合,方能讓這朵千年國花在新時代持續綻放,向世界講述中國的審美故事。
Poetic Flower Events, Vivid Camera Language
Peony, known as the “Kingof Flowers” since ancient times,symbolizes wealth, auspiciousnessand prosperity. It not onlybrings amazement to spring withits elegance and dignity, but alsocarries the Chinese people’s profoundaspiration for a better life.From the poetry of Tang and Songto the painting of Ming and Qing,from royal gardens to folk courtyards,peony has always been oneof the most culturally symbolicflowers. In Heze, the flower hastaken root, enjoyed popularity,and become a symbol of the cityspirit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the cultural vein. Every spring,guests and friends from all overthe world gather here for a datewith the millennia-old tradition.
The addition of photographyto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acrosstime and space endows the beautyof peony with a modern language,and enables ancient flowerevents to be expressed andspread in a new way. Especiallyin the current era when “flower-viewing economy” gains increasingpopularity, and culturalconfidence continues to grow,peony photography not only recordsthe beauty of nature, butalso becomes an important mediumthat propels integrationof culture and tourism, boostsrural vitalization, and spreadsthe Chinese culture. From growingin Heze’s rural gardens andsea of flowers to staying in thespotlight of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exhibitions, peony isheading for a broader world bythe medium of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