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浩,濟南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參與北京人民大會堂山東廳室內設計,數件作品參加韓中國際現代藝術大祭展、悉尼當代中國畫家二人展、法國盧浮宮當代中國藝術展、澳大利亞Chatswood中國文化中心大展等國際展會,《天秤座》等作品由韓國水原市政府訪華團、法國HAILEN藝術機構、KVB昆侖國際等收藏。
中國傳統藝術中的水墨山水畫,與西方傳統藝術相比,就本質而言,西方藝術是科學的,中國藝術是詩意的。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精神,皆對中國藝術的靈魂、形態、藝術語言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相對于儒家對人物畫的影響及佛教對花鳥畫的影響,道家精神在山水畫中的影響尤為明顯,具體體現為“天人合一”“天籟之音”“大象無形”“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暢神”“臥游”“逍遙游”及“可觀可居可游”的和諧統一。
從廣闊的宇宙視角來看,宇者空間無疆界,宙者時間無始終。銀河系、河外星系、蟹狀星云氣象萬千,日月星辰、云霞霧靄變幻無窮。大地上,峨峨者有山有峰有岳有丘有壑,浩浩者有洋有海有江有湖有河,莽莽者有塬有漠有谷有野有澤。生物者有花草樹木有鳥獸蟲魚,人物者有男女老少有高矮俊丑。叱詫風云者梟雄豪杰也,吟風嘯月者情種才子也,沉魚落雁者燕瘦環肥也。
在時間的流轉中,一日之內,或許電閃雷鳴、疾風驟雨,或許紫氣東來、惠風和暢;四季之間,時而春風微拂、秋雨滴露,時而酷暑揮汗、嚴寒呵凍。世間萬物之間所屬皆有專稱,雖層疊穿插紛繁冗雜,然繁而有序,清晰可辨。一物是一物,此物非他物。何以然矣?和而不同,和諧也。以天地萬物之不同之和諧而觀藝術,可知古與今、中與西、他與我,皆因有別而存于世,故復古之不可為,崇洋之不可為,模仿他人之不可為,模仿自己之亦不可為。
若以復古崇洋模仿為今生之己任,己之安在?己既不存,萬事皆空矣。白石老人嘗言:學我者生,似我者死。我等有為之輩當畫由心出情自感生,一人一式,開山立派,百花齊放,百舸爭流。
人類文明史就制度言,由氏族而帝制而共和;就經濟言,由狩獵而采擷而農牧而工業而后工業;就文字言,由陶符而甲骨文而金文而大小篆而真行草兼之;就文學言,由詩經而離騷而漢賦而樂府而律詩而詞曲而小說;就繪畫言,先工后寫而后工寫兼顧。其變化之速度或疾或徐,變化之范疇可大可小,變化之勢態忽強忽弱,然未有不變者。
由蛹化蝶,羽化而登仙,變之功矣。故生命有年,藝術亦須常新,故筆墨當隨時代。
自然界萬物大至宇宙小至質子,凡人所能識者,細查之物與物之間皆屬大同,陰陽五行相生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萬物孕育其中生生不息。天不嫌地低,地不怨天高,湖不恨海大,河不怪溪小,螻蟻不羨龜壽,鷹隼不笑雞雛;松柏千年永蒼翠,花草一歲一枯榮,山岳俯察溝壑,溝壑仰觀山岳;風無影而有聲,云無聲而有影,萬物有別皆可自適。
故萬物大同,藝術亦當大同,藝術無宗派風格之高低,只有好與不好、真與不真之分。
山是那山,水是那水,藝術家胸中自有大千世界。北派山水善使勾勒皴擦,丘岳塊壘雄峙天外;南派山水妙用渲染點厾,山嵐氤氳氣象萬千。古來既有漸悟、頓悟之分,亦有青綠、淺絳、水墨之別。
當今全球化信息化,中國傳統文脈下的當代水墨山水畫創作更是江山代有才人出,萬紫千紅競爭春。
大家都是畫山,然畫出的山各有不同,皆因每人心境不同使然。真應了那句老話:開始畫山是山,然后畫山不是山,再后畫山還是山。此言道家精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