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偉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安徽人民以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了“新的長城”,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同仇敵愾,各地民眾奮起反抗
1937年11月,日軍鐵蹄踏入安徽廣德,之后繼續北上,安徽大片領土相繼淪陷。日軍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廣大淪陷區人民對之無不恨之入骨,越來越多的民眾開始奮起反抗,自發組織武裝,與日本侵略者作堅決斗爭。
日軍占領廣德后,民眾紛紛組織游擊隊,當時廣德境內的游擊隊有二十幾個中隊,甘溪溝就駐扎了1個中隊。1938年2月10日,5個日本騎兵走到甘溪溝附近,抓到了一位名叫江嘯風的老人,日軍逼迫他帶路,向南往杭州方向去。江嘯風明明知道南邊是通向深山的絕路,而且還有抗日武裝在那里活動,可一想到國恨家仇,他決心犧牲自己,讓日軍有去無回。
江嘯風領著日軍朝天險絕處的甘溪溝方向走去,經過大塔,即進入了崎嶇的百畝地山溝。這時路越走越險,稍不留神就會人仰馬翻,此時,日軍已經覺察到江嘯風的意圖,不由得惱羞成怒,又慌忙押著江嘯風往回走。江嘯風見此情景,連忙大聲疾呼游擊隊殺敵:“日本鬼子,快來殺日本鬼子!”日軍塞住了他的嘴巴,將他扔上馬,飛快地跑出了溝口。當游擊隊趕來時,江嘯風已被敵人用煤油燒死。
抗日戰爭時期,在安徽廣大淪陷區,像江嘯風這樣誓死與日軍抗爭的事例不勝枚舉。
1938年,在安徽定遠一帶,71歲的老人方紹舟,組織了2000多名當地百姓組成游擊武裝,在敵后展開游擊戰爭,多次重創日軍。1938年正月,日軍進攻定遠,方紹舟帶領民眾同日軍血戰,將個人生死及家庭安危置之度外。當戰事激烈之際,其家族男丁全部隨軍征戰,女眷未及逃出,被困在鳳陽武店山馬村家中。2月4日,聞日軍至,其弟媳唐氏、兒媳汪氏為保全氣節,免遭凌辱,攜5歲曾孫女投水自盡。如此悲壯之事,傳入方紹舟耳中,他說道:“我家有此壯舉,雖死亦瞑目矣。”方氏一門視死如歸的崇高氣節令世人敬佩。
“動委會”成立,發動群眾積極抗日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利益為重,號召全國人民總動員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推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全面形成。在安徽,中共組織主要通過建立各級抗日民眾總動員委員會和抗日群眾團體來推動統戰工作。
1938年2月,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組織和推動下,成立了安徽省民眾總動員委員會(簡稱省動委會)。張勁夫、周新民、許晴、朱凡等一批中共黨員在省動委會各部任職,積極宣傳和組織民眾抗日,在省動委會中起著關鍵作用。
省動委會成立初期,工作團員紛紛深入各地,宣傳、組織和發動群眾,時任省動委會后勤部主任干事的史維岫在回憶中說:“他們深入農村,深入敵偽占領區域,采取各種各樣的方式,向廣大人民宣傳抗日,經常身背行李,日行百里,與敵周旋,不畏艱險。特別是敵機臨頭濫炸橫掃時,他們搶救難民,冒死不顧,可歌可泣的感人事例不勝枚舉。如六安動委會指導員鄒一平同志,就是在流波" 救護難民時被炸犧牲的。”
經過他們的努力,各地建立了大量青年、工人、農民、婦女、商人、學生等抗敵協會;此外,各地還組織了眾多的縣屬工作團、少年抗敵團隊、戲劇研究社、宣傳漫畫隊等。近10萬熱血青年,經過動委會工作團的宣傳、教育和組織,更加堅定抗敵救亡的愛國思想,更加積極地投身于全民抗戰的洪流,為保衛和擴大安徽敵后抗日根據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參軍供糧,安徽民眾提供全面支持
全民族抗戰期間,安徽是新四軍的主要集結地、軍部所在地,新四軍與安徽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結下了深厚“魚水情”,民眾對新四軍給予了大力支持。在安徽開展抗日斗爭的新四軍第二師、第四師、第七師,大量兵員就是安徽子弟。皖江地區流行參軍歌謠:“吃菜要吃白菜心,當兵要當新四軍。新四軍,子弟兵,為國家,為人民,參軍頂光榮,抗日是英雄。”在安徽大地上,出現了父母送子、妻送郎、姐妹送兄弟的動人景象。渦陽縣謝老太太的三個兒子謝繼書、謝繼祥、謝繼良都參加了新四軍,先后為國犧牲。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彭雪楓寫信稱贊她:“你的三個兒子為了抗日救國英勇犧牲,滿門忠烈,留下無上的光榮,全國軍民莫不欽敬。”
抗戰期間,安徽人民省衣節食,勤勞耕種,擔負著新四軍3個師,國民革命軍第五、第三、魯蘇3個戰區、8個軍的軍糧、被裝、柴草和副食品供應,保障了在皖抗日軍政人員的基本生活需要。安徽人民抗日自衛軍的成立,其經費、糧秣、槍械等大部分由人民捐獻和籌措。1939年春,在大別山保衛戰中,安徽婦女為支援前線,做布鞋4.5萬雙、線襪1300雙。
20世紀40年代初期,為克服困難,安徽各抗日民主根據地開展了大生產運動,自己解決了一部分糧食,還通過辦工廠、開公司等形式獲得糧食與其他戰略物資。根據地人民生產、繳納的糧食和其他物資,不僅滿足了本地軍民的需要,還支援了其他根據地。如皖江根據地1942年各種稅務收入2478萬元,支持新四軍軍部款749萬元。1943年又供應軍部約1000萬元及醫藥、布匹等物資,還向皖南山區和贛東北游擊隊送去不少給養。
安徽人民積極支前,保障抗戰。在配合軍隊作戰方面,許多地方民眾自發地組織各種游擊隊,主動予以配合,如烈山煤礦工人自發組織抗日游擊隊,后來發展到700余人。在戰地服務方面,幾乎每次大的戰斗都有安徽民眾的身影。安徽全省人民的全力支持,保證了抗日前線戰爭物資和服務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