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畫是中國民間的一種傳統手工藝,以糖為主要原料,融化后形成的糖液為“墨”,以勺為“筆”,通過藝人用小湯勺舀起融化了的糖汁,在石板上飛快地來回澆鑄,并畫出造型,俗稱“倒糖人兒”“倒糖餅兒”或“糖燈影兒”。
糖畫的題材豐富多樣,包括小說、戲曲人物、吉祥花果、飛禽走獸、祥瑞文字等,以人物和動物的造型最為有趣。若是側面形象,便以線造型;若是正面形象,則用糖料將其頭部堆成浮雕狀。糖畫若按形式可分為平面糖畫與立體糖畫,最常見的是平面糖畫,手藝好的藝人還會在大理石板上將平面“零件”拼接出風格各異的立體畫;若按體積可分為“大貨”“子貨”“絲絲貨”和“小貨”等。大貨是指體型較大、構圖復雜的作品,如龍鳳、孔雀等;小貨是指體型偏小、工藝簡單的作品,如單個的蟲、鳥等;子貨是直接傾倒的一個個圓形糖餅兒;絲絲貨是以糖液形成的線條來構圖。

糖畫汲取了中國民間藝術中皮影、剪紙的表現手法,借鑒并精進了書法、剪紙等技術,運用靈動的線條一氣呵成,具有虛實的空間美,與中國國畫中的寫意頗為相似,形成了獨有的風格樣式,給人以美的享受,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反映了不同地區的民俗風情和文化特色,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為研究中國民間藝術和民俗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糖畫作為一種特色手工藝品,在旅游景區、民俗活動、文化市場等地受到游客和消費者的喜愛,具有一定的商業價值,為民間藝人帶來收入,也促進了地方文化產業和旅游經濟的發展。
2008年,成都糖畫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外,還有隆昌糖畫、桐梓糖畫等也陸續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糖畫的傳承面臨一些挑戰,如傳承人逐漸減少、現代文化的不斷沖擊等。但同時,也有許多手藝人通過師徒制傳承、組織傳播、智能設備傳播等方式,積極推動糖畫技藝的傳承與發展。
(來源: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