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疆塔城地區額敏縣榆柳巷一座爬滿青藤的老院里,葫蘆烙畫工作室正式揭牌。開業當天,門前懸掛的數十個形態各異的葫蘆烙畫作品吸引了周邊各民族群眾駐足圍觀。小朋友指著葫蘆上的十二生肖圖案歡呼,老人撫摸著烙有山水紋樣的葫蘆感慨,“這手藝真是活靈活現啊”。
短短一上午,就有二十多位葫蘆烙畫愛好者報名加入,大家圍坐在院中長條桌旁,聽著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講述葫蘆烙畫的千年故事,手里摩挲著尚未完工的葫蘆坯子,空氣中彌漫著木屑與炭火交織的獨特香氣。
“葫蘆的諧音是福祿,也符合咱們老百姓對生活的期待。我要留下來,教他們學會葫蘆烙畫這門技藝。”東北口音的陳鵬老師堅定地說道。
新疆塔城額敏縣文聯民協會員在創作葫蘆烙畫文創產品

中外游客在新疆塔城額敏縣榆柳巷選購葫蘆烙畫文創產品

2023年10月,在“同根同源千百載,共襄共建展未來”主題活動的熱烈氛圍中,這位來自遼寧遼陽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帶著一身精湛的烙畫技藝和對傳統藝術的滿腔熱愛,首次踏上了額敏縣的土地,并在民族團結氛圍濃郁的榆柳巷扎下了根,創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援疆資金讓老手藝扎下根。為了讓這門遠道而來的技藝真正落地生根,當地政府可沒少花心思。縣文聯積極申請援疆資金,用“柔性引才 + 協會帶動”的政策,把陳鵬老師這樣的專家請過來。
新疆塔城額敏縣葫蘆烙畫文創產品在“冬韻塔城絢麗民俗”活動中受到各族游客青睞

陳鵬為學員傳授葫蘆烙畫技法

陳老師每年都會抽出時間,專門來額敏縣手把手教學。免費的烙畫技能培訓班一口氣開了20期,教了400多人;葫蘆烙畫研學走進了6所學校,400多個孩子親手體驗。2024年底,“陳鵬葫蘆烙畫技藝傳承拜師儀式”在額敏縣舉行,標志著這門技藝在額敏正式有了“接班人”。
走出小院讓傳承手藝放光彩。在日常教學中,陳鵬老師一次又一次往返于遼陽與額敏之間,不僅手把手教大家烙畫,還鼓勵學員們把額敏的大美風光、特色美食都“烙”進作品里。
短短兩年時間,從第一期30名學員起步到現如今400多名愛好者,是喜愛亦是傳承。每到年節,全縣就數榆柳巷最熱鬧,“葫蘆集市”中學員們的作品擺滿了石板路,烙著卡通圖案的鑰匙鏈,學生們搶著買;刻著“平安”的葫蘆掛件,成了上班族包包上的新寵;連裝著枸杞的葫蘆茶葉罐,都成了廣場舞阿姨們互贈的熱門小禮物。葫蘆烙畫,就這樣從工作室的畫案,走進了家家戶戶的日常生活。更妙的是,它開始“裝點”額敏的節慶了。元宵節的燈籠上添了烙畫紋樣,端午的香囊換成了小葫蘆造型,連新人的婚禮伴手禮,也變成了刻著雙方名字的葫蘆吊墜。
傳承讓文創玩出新花樣。守著老手藝,陳鵬老師和學員們可沒停下創新的腳步。他們琢磨著,怎么讓葫蘆烙畫既好看又實用?于是,水杯、筆筒、茶葉罐、鑰匙鏈、小鏡子、背包掛飾、鐘表、開瓶器、冰箱貼,甚至手鏈、項鏈、手機鏈二十多種烙著精美圖案的文創產品誕生了!
這些充滿巧思的小物件,不僅是為了傳承文化,更想為鄉親們開辟一條就業增收的新路子;自治區職業技能大賽上,各種烙畫作品引來無數關注的目光,新疆電視臺也專門作了報道。
烙痕藏韻賦能文旅融合。隨著葫蘆烙畫聲名漸起,額敏縣榆柳巷的手工葫蘆烙畫工作室緊扣文旅融合發展理念,已然成為當地文旅地圖上一處亮眼地標,深受家長與孩子們的青睞。在此基礎上,額敏縣精心推出葫蘆文化研學游路線一—游客走進額敏,深入榆柳巷,在手工工作室里親手體驗葫蘆烙畫的創作樂趣,感受烙鐵游走間的匠心與溫度;還能前往周邊葫蘆種植基地,參與原料采摘,在親手觸碰飽滿葫蘆的過程中,體悟“福祿”寓意的美好傳承。這條路線串聯起創作體驗與原料溯源,讓人們在沉浸式參與中,全方位感受葫蘆烙畫從田間到指尖的文化脈絡與獨特魅力。
小學生在新疆塔城額敏縣榆柳巷葫蘆烙畫研學基地參加非遺體驗活動

如今,這個小而精的“葫蘆烙畫工作室”更加忙碌了,辦培訓、搞研學,不但有非遺體驗,還能現場看各類展銷作品前后開展了50余場活動。這股蓬勃的熱潮,直接催生了額敏縣民間藝術協會葫蘆烙畫藝術委員會的成立,吸引了57名會員,更可喜的是,30名中小學老師也在這里學成出師,把葫蘆烙畫這門特色課程帶進了孩子們的課堂。2024年,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二屆職業技能大賽中,額敏縣文聯民間藝術協會的葫蘆烙畫文創產品亮相喀什國際會展中心塔城地區特色文化產品展廳,吸引了各界人士紛紛駐足觀看和把玩;2025年的春晚展演中,一個30多人共同參與的葫蘆烙畫、剪紙文創節目《非遺過大年》閃亮登場贏得滿堂彩,讓各族群眾看得津津有味、稱贊有加。
新疆塔城額敏縣榆柳巷居民伊力亞爾·伊力在自家小院修剪葫蘆藤

放眼看去,榆柳巷里飄出的烙畫香氣,正隨著鄉村振興的和風,飄向更遠的地方。那些曾經閑置的小院,種上了爬滿藤架的葫蘆;散落在民間的巧思,在匠人的手中化作承載文化記憶的藝術品。
正如工作室墻上那副對聯寫的:“一筆烙盡千年事,一葫盛滿萬家情。”陳鵬老師和額敏鄉親們的故事,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沃土上綻放出的動人光彩。這小小的葫蘆,烙下的不僅是圖案,更是連接遼陽與額敏、傳承與創新、文化與幸福的深深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