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通史講義》(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是近代史學家于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初在成都高等師范學校、國立成都大學及四川大學任教期間編撰的歷史教材,系統梳理了從上古傳說至民國初年的中國歷史全貌。
本書分為《歷史通論》《中國上古史》《中國中古史》《中國近古史》《中國近世史》及《高師預科國史講義》六部分,以朝代更迭為主線,貫通政治制度、社會變遷、文化思想與民族關系,展現中華文明五千年演進歷程。書中突破傳統編年體例,融合近代史學方法,將中國史劃分為上古(草昧至周)、中古(秦至五代)、近古(宋至清)、近世(清末至民國)四階段,注重歷史分期與時代特征的提煉;既秉持乾嘉考據之嚴謹,對三皇五帝傳說、禪讓制度、宗法封建等議題進行理性辨析,又吸納西學視野,剖析地理環境、經濟制度、宗教傳播對歷史的深層影響,如詳述周代宗法制度的社會結構性作用、佛教傳入的文化碰撞等;在“西力東漸”“中國革命”等章節中,更折射出民國知識分子以史鑒今的現實關懷,反思近代中國遭遇的挑戰與救亡圖存之路。
作為20世紀初中國史學轉型期的代表作之一,本書不僅是一部教學講義,更兼具學術文獻價值:其博采經史子集,融匯地理學、社會學方法,既延續傳統通史“究天人之際”的宏闊格局,又注入近代民族國家敘事的時代意識。
《中國通史講義》是民國史學轉型期的典范之作,葉秉誠以貫通古今的學術視野,將傳統考據與近代史學方法熔于一爐,為讀者鋪展了一幅兼具深度與廣度的中華文明全景圖。
本書跳脫朝代羅列的窠臼,以“宗法社會”“西力東漸”等關鍵命題錨定歷史分期,從禪讓傳說到共和革命,從周禮建構到佛教東傳,既有對制度演變的縝密剖析,又不乏對地理、經濟、宗教的跨學科涉及。作者筆鋒冷靜卻不失溫度,于史料辨偽中還原上古真相,在民族危局里叩問文明出路,既是一部凝練五千年的通史教材,更是一代學人以史為鑒的沉思錄。附錄所輯稀見文獻與年譜,宛如打開民國學術現場的一扇窗戶,讓今人得以窺見新舊思潮激蕩下知識分子的精神圖譜。無論是探尋傳統中國的治理智慧,還是重審近代轉型的陣痛與突圍,本書皆為不可多得的一把“鑰匙”。
(來源:四川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