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5月16日,從陜西省藝術學院(2000級新疆班)畢業的李敏登上了前往新疆的火車,成為烏魯木齊市秦劇團(新疆秦劇團)的一名秦腔旦角演員,那一年她16歲。時光流轉,仿佛生命的機緣。整整20年之后的2025年5月16日,
36歲的李敏以秦腔《焚香記》登上第32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終評的舞臺。
回顧走過的20年,火熱的新疆文藝沃土淬煉了季敏的藝術人生,各族戲迷用掌聲與關心鋪就絢爛的舞臺紅毯,天山雪水潺潺流淌,最終澆灌出傲人的梅香。
傳承:跨越近半個世紀的“梅花”之問
李敏對于新疆秦腔戲迷來說并不陌生,因為她所在的烏魯木齊市秦劇團(新疆秦劇團)是一家有著100多年歷史的老劇團。
李敏(右二)在“梅花獎”頒獎典禮現場

秦腔,經過明清兩代的洗禮,在陜西、甘肅等地發展成形后,于19世紀70至80 年代,向西經甘肅傳至新疆,最初,在哈密落腳,后輾轉來到烏魯木齊。
根據《中國戲曲志》的記載,來新疆的陜甘藝人,最初是敲榔子沿街賣唱或演唱秦腔小調。1890年,對秦腔情有獨鐘的陜西商人慷慨資助,將散落各處的秦腔藝人集中于城中州會館附近,建起秦腔班社一一新盛班,后又升級為“三合班”“天山劇院”和“新中舞臺”。這,就是烏魯木齊市秦劇團 (新疆秦劇團)的前身。
1984年3月29日,中國戲劇界首屆“梅花獎”評選結果揭曉。拿到中國戲劇梅花獎從那時起成為全國文藝工作者的夢想。
“我們新疆劇團什么時候能拿梅花獎?這在當時真是想都不敢想。”現如今回想起來,劇團老演員晞噓不已。
烏魯木齊市秦劇團(新疆秦劇團)演出劇照

夢想很遠,但路就在腳下。即使遇到困難,大家互相支持,互相打氣,每一場演出都認認真真地對待。“大家都特別熱愛這份事業,熱愛秦腔,熱愛劇團,我們相信只要堅持下去,就會有出路。”已年過八旬、曾任劇團副團長的張天文說。
臺上光影流動,臺下滄海桑田。2003年,位于天山區新華北路街道中山路與紅旗路交會處的烏魯木齊新中劇院翻建完畢,劇團的演出條件越來越好。
不久后,劇團在陜西當地招收了30余名孩子,入戲校學習后分配到秦劇團,經過20余年的磨煉,這批演員已經成為秦劇團當下的主干力量,李敏就是這批孩子中的一個。
堅守:小梅花獎的種子開出熱愛之花
李敏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老陜,1989年,她出生在渭南市一個叫三張鎮的地方,吃著渭河水聽著大秦腔長大,正如父母給她取的名字一樣,從小聰敏機靈。
李敏可謂一個小童星,三歲半時她就登上了陜西電視臺《秦之聲》的大舞臺,把一段無師自通的“未開言來珠淚落”唱進了千萬百姓家。此后,李敏便成了當時年齡最小、時時亮相熒屏、處處受人追捧的秦腔小童星。在爺爺奶奶的照顧下,進西安、下南京、到杭州,走南闖北,在8歲、9歲時連獲兩屆全國戲曲小梅花金獎。“我媽心細,把紅本本裝了整整兩箱,到現在還保存著。”李敏回憶說。
也就是那時的小梅花獎,在李敏心中種下了梅花獎的夢想,種下了唱一輩子秦腔的初心。
封面專題
李敏在排練

隨著女兒的“久經沙場”,李敏的父母也深切感受到了專業學習的重要性,開始為女兒的將來做著打算。1999年,父母帶著只有10歲的李敏報考省藝校,“那年只有一個寧夏班,老師見我個頭小,年齡也不大,就建議第二年再報考”。第二年,季敏意料之中地被當時省藝校唯一一個秦腔班一一新疆班順利錄取。
面對女兒五年科班畢業后將遠赴新疆,愛女心切的母親有些后悔了,是省藝校任教的鄉黨“盛凱爺爺”一句“遠怕啥,現在交通方便得很,想回來就能回來”讓母親放下了懸著的心。李敏和新疆,由此結緣。
初入藝校,李敏“小童星”的優越感瞬間全無。戲曲豈是一個“唱”字就能概括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你得一點一點練,踢腿、下腰、劈叉,圓場、身段、臺步,把子、架子、毯子正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苦到汗水淚水一起流,疼到撕心裂 肺悶聲吼!父母給鼓勁、老師給加油, 年幼的李敏絕不服輸。
五年的藝校生活結束,李敏初到新疆時,和她的30多個同學一樣,感覺“并不是想象中的樣子”。劇院后臺的過道是他們睡覺的地方;初來乍到不適應當地的氣候,發燒感冒時有發生;每人每月只發幾十塊生活費。“當時家長都來了,我媽一看這情況、這條件,就說讓我回陜西。那兩年有的同學真就回西安了,每走一個,我的內心就會不平靜一陣子。但我那時就想,爸媽把我供出來已經很不容易了,有夢想就要堅持。”李敏回憶道。
讓李敏留下來的原因,還有就是劇團也給了年輕人無微不至的關心和充足的發展空間。讓李敏感動的,還有新疆的觀眾。有一次,看戲的觀眾感覺臺上演戲的李敏感冒了,演出剛結束,就把感冒藥和礦泉水送到了正在卸妝的李敏手上;有的觀眾和李敏逐漸熟悉起來后,還會邀請她一起吃飯,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克拉瑪依的鄉黨曾連續八年邀請他們到那里演出;昌吉的愛好者、樂班每次看他們的戲,竟有種“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的感覺。
綻放:每一部作品都是“摘梅”路上的堅實足跡
每一位優秀演員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聚光燈下的精彩離不開“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磨礪。
李敏在演出前進行妝造

回憶自己練《焚香記》的心路,李敏覺得這也是突破自己的一個過程,從那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李敏常常往返于新疆與陜西,在齊愛云老師的指導下一點一點練。從那開始,李敏堅持每天四五個小時的排練,基本每個月都會磨壞一雙練功鞋。
回顧兩年多來的練習,季敏笑著說:“有的演員排戲是一氣呵成,我的《焚香記》是一點點磨出來的。”
李敏在烏魯木齊新中劇院演出秦腔《焚香記》,獲得觀眾認可

市秦劇團(新疆秦劇團)樂隊副隊長張伸說:“我和李敏都是2005年來到劇團,20年來,‘摘梅’一直是大家的夢想。”
為何選擇《焚香記》?烏魯木齊市秦劇團(新疆秦劇團)黨支部書記于穎龍介紹,這是一部文武兼備、唱念并重的新創劇目,這部講述癡情女子敷桂英與負心書生王魁的愛恨糾纏的故事,劇中既有“伴讀夜話”的纏綿悱側,亦有“打神告廟”的激烈爆發,敷桂英的鬼魂與生者同臺對峙,通過長達20分鐘的唱段,將秦腔“慷慨激越、蒼涼悲壯”的特色發揮到極致。
今年5月上旬,《焚香記》在烏魯木齊京劇院舉行聯排,完成最后的打磨。5月16日,《焚香記》登上第十屆中國戲劇獎·梅花表演獎(第32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終評舞臺,與來自全國的優秀文藝工作者展開角逐。縱觀演出,樂池中,板胡的蒼涼與定音鼓的雄渾交織成聲浪漩渦。舞臺中央,主演李敏素白水袖驟然翻卷,一句“王魁負義天良喪”的裂帛之音穿透穹頂,敷桂英的悲愴魂魄似要破壁而出。背景音樂中既有天山雪水的清冽,又融入沙漠熱風的熾烈,多種風格樂器的交響共鳴,恰似絲綢之路上的千年現代回響,贏得現場觀眾與評委的認可。
5月21日晚,第十屆中國戲劇獎·梅花表演獎(第32屆中國戲劇梅花獎)頒獎典禮上,當李敏捧起沉甸甸的“梅花獎”,她內心感慨萬千:“沖刺梅花獎,是我為自己定的目標,也是我對這方熱土的深情回報!我愿意在新疆這片土地上做大秦之腔的傳播者和追夢人。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讓更多的人愛上秦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