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克蘇阿瓦提縣創編的以刀郎麥西熱甫為母本的大型歌舞詩《刀郎》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劇院上演

夜幕下的新疆阿克蘇阿瓦提縣麥西熱甫廣場,篝火跳動著熱烈的光芒。數百雙手緊緊相握,隨著手鼓的節奏踏地為節,高亢的“刀郎音調”穿透夜空這不是普通的歌舞表演,而是延續千年的刀郎麥西熱甫。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項融合了音樂、舞蹈與詩歌的民俗活動,在阿瓦提縣的創新實踐中,正從田間地頭的聚會,成長為展現民族精神、促進文化交融的重要符號,書寫出非遺活態傳承的生動答卷。
千年聚會里的文化密碼
刀郎麥西熱甫的精神內核
“麥西熱甫”在維吾爾語中意為“聚會”,而刀郎麥西熱甫則是當時人們最隆重的文化儀式。它誕生于古代西域的游牧民族,在狩獵后的歡慶、豐收時的共享、節日里的歡聚中逐漸成型,將當時人們在荒漠中與自然抗爭的堅韌、對生活的熱愛,都熔鑄進粗獷的舞姿與激越的歌聲里。
在阿瓦提縣,這項傳統保留著最原始的生命力。不同于其他地區的麥西熱甫,刀郎麥西熱甫的鼓點節奏如同荒漠中漸起的風沙,舞者從沉穩的“狩獵步”到疾速的旋轉,將狩獵、農耕的歷史記憶化作身體語言。
老藝人艾合買提·阿不都卡地爾回憶:“小時候跟著父輩趕巴扎(新疆地區少數民族的定期集市活動),只要鼓聲一響,賣貨的、趕路的都會放下手頭兒的事,跳上一整天。”
舞蹈中既有游牧民族的豪邁,又有農耕文明的質樸;音樂里交織著維吾爾族的彈撥樂與草原民族的吹奏樂,歌詞中既有對自然的敬畏,也有對團結的贊頌。這種包容性,讓刀郎麥西熱甫在千百年后依然能夠跨越族群、連接古今。
傳承中的堅守與創新
讓古老藝術走進當下
在阿瓦提縣文化館的排練廳里,69歲的艾力亞斯·尕(gα)依提正帶領學員練習“蹲步轉”。這位“2023中國非遺年度提名人物”,從12歲起跟隨父親學習刀郎歌舞,如今已培養出300余名傳承人。“傳統不是鎖在箱子里的古董,要讓年輕人愿意學、學得會。”這是他常掛在嘴邊的話。
艾力亞斯的傳承之道,在于“守正”與“創新”的平衡。在縣文化館的非遺培訓班里,他嚴格傳授傳統動作范式:“手腕要像鷹爪般有力,腳步要如踩火炭般急促”;但在表演編排上,他大膽融入現代元素一一在保留艾捷克、手鼓等傳統樂器的基礎上,加入多聲部合唱,讓旋律更富層次;將當時人們的狩獵故事改編成敘事性舞蹈,讓觀眾更易理解文化內涵。更具突破性的是他在刀郎部落景區的實踐。每天傍晚,艾力亞斯和團隊都會在傳承中心上演互動式表演:游客可以跟著鼓點學習基本舞步,親手敲響手鼓,甚至參與到即興創作中。
在新疆阿克蘇阿瓦提縣刀郎文化廣場舉辦萬人刀郎麥西熱甫表演

這種“觀賞 + 體驗”的模式,讓非遺從舞臺藝術變回了生活方式,2024年吸引參與游客超10萬人次。
新疆阿克蘇阿瓦提縣各族群眾在刀郎部落景區齊跳刀郎麥西熱甫

斤疆阿克蘇阿瓦提縣舉辦的文化旅游節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及民間藝人向廣大游客展示麥西熱甫

從校園到廣場
構建全民參與的傳承生態
阿瓦提縣的創新實踐,遠不止于個別傳承人的努力。從千人共舞的文化盛事到校園里的課間操,刀郎麥西熱甫正通過多元化的場景,融入城鄉生活的肌理。
在浙江紹興舉辦的“紹興·阿瓦提文化旅游周”期間,阿瓦提縣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和徒弟及其他民間藝人與紹興越劇團演員開展交流演出

當地每年舉辦的“千人刀郎麥西熱甫”,是最具號召力的文化名片。2025年6月11日,來自全縣9個鄉鎮的藝人與各族群眾齊聚廣場,從正午到深夜,民族器樂聯奏、民歌對唱、集體舞蹈輪番上演。當篝火升起,不同民族、不同年齡的人手拉手圍成同心圓,舞步從生疏到默契,語言不通卻能通過節奏交流。這種跨越隔閡的力量,讓活動不再是表演,更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實踐。今年的活動,吸引了周邊縣市參與者超3000人。
基層陣地的活化同樣關鍵。各鄉鎮文化站設立“麥西熱甫之家”,農閑時組織村民排練;村委會利用文化廣場,把政策宣傳融入歌舞表演——“黨的政策亞克西”的歌詞配上歡快的節奏,讓惠民政策深入人心。
在新疆阿克蘇阿瓦提縣4A級旅游景區,刀郎部落在胡楊林為游客表演刀郎麥西熱甫

英艾日克鎮也克力村的村民說:“以前召集村民開大會很難,現在說要跳麥西熱甫,大家都來得很早?!边@種“文化搭臺、治理唱戲”的模式,讓非遺在基層治理中發揮了獨特作用。
文旅融合的新路徑
讓文化價值轉化為發展動能
在刀郎部落景區的實景舞臺上,一場融合了全息投影的麥西熱甫表演正在上演:虛擬的胡楊林背景中,演員們的舞姿與光影交織,游客既能欣賞原汗原味的傳統,又能感受現代科技的魅力。這是阿瓦提縣“非遺 + 旅游”的創新嘗試,讓刀郎麥西熱甫從文化符號變成了可體驗、可消費的旅游資源。
文旅融合的深度,體現在產業鏈的延伸上。新建傳承中心開發了“麥西熱甫體驗套餐”,游客先在傳承中心學習基礎舞步,再到手工坊制作迷你手鼓,最后穿著傳統服飾參與篝火晚會,全程沉浸式感受文化魅力。
衍生產品也同樣豐富,印有麥西熱甫舞姿的絲巾、手鼓造型的文創擺件。這種“體驗+消費”的模式,讓游客帶走的不僅是紀念品,更是文化記憶。
更深遠的影響在于帶動鄉村振興。依托麥西熱甫文化品牌,周邊村莊發展起特色餐飲、民宿,農民在家門口就能增收。
傳承經驗的啟示
在活態實踐中延續文化生命力
刀郎麥西熱甫的活力,源于其始終扎根生活、連接群眾。政府主導的系統性保護為其筑牢根基,市場導向的文旅融合為其注入活力,而全民參與的氛圍則讓其生生不息。
未來,阿瓦提縣計劃建設“刀郎麥西熱甫數字庫”,用動作捕捉技術記錄經典身段、舞姿;推動與周邊縣市合作,共同打造“刀郎文化走廊”。正如艾力亞斯·尕依提所說:“麥西熱甫的靈魂是聚會,只要有人跳、有人唱,它就永遠活著。”
從篝火旁的歡舞到更大的舞臺,刀郎麥西熱甫的“新生”證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從來不是簡單的“保存”,而是讓傳統在當代生活中找到位置,讓文化基因融入民族血脈。在阿瓦提縣,這曲跨越千年的聚會之歌,正唱出更嘹亮的時代新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