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鐘靈毓秀的文筆山下,農家書屋,依托“全國文明村”和“中國傳統村落”的深厚底蘊,于2024年榮獲自治區“提質增效”先進農家書屋稱號。這座占地300余平方米的共享空間,不只是書籍的匯聚地,更因創新融入心理咨詢室功能,為鄉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與全面發展穩穩撐起一片晴空。
書香打底:從“書架”到“成長營地”的變化
漂塘村農家書屋的書架上,藏著最懂鄉村的“心意”一一書籍選擇緊貼群眾需求與農業特色:從果蔬種植到稻谷病蟲害防治,從兒童繪本到課外讀物,每一本書都承載著實用性與多樣性的雙重使命,讓“陣地有用、群眾愛用”不再是口號。
書屋管理員定期給書架“換新衣”,下架過時書籍,補進最新惠農政策和孩子們喜愛的流行繪本,讓書屋始終保持新鮮活力,群眾的翻閱熱情自然居高不下。更值得一提的是,這里推行“書屋小管家 + 積分制”管理模式,招募小學三年級以上學生當志愿者,通過服務時長兌換積分,積分能換文具禮品。孩子們在登記借閱、整理書架中學會了責任與擔當,這一招直接讓青少年讀物借閱量漲了三成,書屋成了村里最熱鬧的“成長營地”。
書屋管理員黃梅感慨萬分:“現在的書屋,不僅是借書還書的地方,更是孩子們成長的搖籃,還有心理疏導和各種活動,很是熱鬧。有個曾經內向的孩子,參加讀書分享會,不僅敢主動說話了,還競聘上了‘書屋小管家’,這變化太讓人驚喜了!”
“書屋小管家”姚秋寧最惦記書屋的實操課:“書屋開展的實操演練非常有趣,我在實操中學會了防溺水自救知識和滅火器的用法,我覺得特別有意義!”另一位“書屋小管家”姚曉燕則在手工活動里收獲了友誼:“我在書屋幫忙期間認識了許多小伙伴。在一次手工活動中,大家互相幫助完成手工,使我學會了團隊合作。”
心靈護航:“每周一訪”架起心與心的橋梁
時代變遷中,鄉村兒童與青少年正面臨多重成長考題:學業的重壓、家庭環境的變動、社交中的迷茫這些挑戰悄然催生著不容忽視的心理健康問題。正是看到這樣的需求,漂塘村在農家書屋內創新設立心理咨詢室,探索構建“文化滋養 + 心理疏導”的獨特關愛路徑。
漂塘村農家書屋開展青春期心理變化科普講座

該村的心理咨詢服務團隊由村委聯合鎮團委、鎮社工站、鎮中心校組建,他們創新建立“每周一訪”駐點機制,將心理服務送到家門口。自2024年以來,心理咨詢室已幫助27名兒童緩解焦慮,助力13名青少年走出社交困境。
漂塘村農家書屋開展“護牙”行動

心理咨詢服務方式靈活多樣,線上線下無縫對接。電話、微信預約,隨時響應需求;入戶走訪,一對一精準溝通。團隊運用認知行為療法,為每個案例量身定制解決方案,讓服務更貼心、更有效。
新圩鎮漂塘小學的小美(化名)是一名留守兒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務工,她與爺爺奶奶共同生活。父愛母愛的缺失使小美變得自閉,不愿與同學交流。服務團隊通過定期入戶走訪,與小美進行一對一的溝通引導,并通過視頻幫助她與父母保持聯系。此外,團隊還邀請小美參加農家書屋的興趣活動。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小美從原本的自閉寡言轉變為開朗活潑,學習成績也穩步提升。小美的爺爺激動地表示:“以前看著孩子整天悶悶不樂,我們只能干著急。現在孩子會主動和我跟她奶奶分享學校的事情,這一切多虧了村里心理咨詢室的幫助。”
社工正在為少年兒童開展心理疏導

漂塘村一隊的小明(化名)是正值青春期的少年,對于社交既害怕又渴望,陷入社交恐懼。根據小明的性格特點,服務團隊為他制定了服務方案,通過心理疏導幫助他樹立自信,找到自己的閃光點,并多次邀請他到農家書屋參與團體游戲。慢慢地,小明從社交恐懼到自信交友,重拾了青春色彩。小明媽媽感慨“真沒想到孩子能有這么大轉變,現在愿意分享日常生活中發生的點點滴滴,整個人都陽光了。”
漂塘村農家書屋組織特色手工活動

他們的轉變,是心理咨詢服務團隊辛勤付出的最好見證。漂塘村心理咨詢服務團隊用專業與愛心,延伸服務鏈條,讓心理服務成為連接民心的橋梁。
活動搭臺:在歡笑聲里長知識、強本領
在漂塘村農家書屋,書架上的墨香與活動中的歡笑聲交織成獨特的風景,這里不只是裝著知識的寶庫,更是孩子們撒歡成長的樂園,也是村民學技能的“充電站”。
書屋緊扣孩子們的天性,精心策劃讀書分享會、科普講座、手工制作、應急技能培訓等特色活動,讓孩子們在嬉笑中把知識裝進腦袋,興趣的種子也悄悄發芽。與此同時,心理服務團隊定期舉辦心理健康科普講座,總能用“大白話”講清楚大道理,教孩子們怎么跟煩惱“打交道”,幫大人讀懂孩子們的小情緒,讓積極向上的心態在村里慢慢傳開。
漂塘村農家書屋組織開展防溺水自救知識技能培訓

安全,是成長的基石。農家書屋聯合鎮婦聯、團委、派出所、消防站等多部門搭起“安全課堂”,開展防溺水自救、消防演練、交通安全等安全知識培訓。鎮衛生院帶來的“小小急救員”實訓活動,更是讓孩子們直呼“過癮”,按壓模擬心臟、包扎“傷口”,一個個學得有模有樣,自我保護的底氣悄悄漲了不少。據統計,2024年以來,書屋已辦活動約60場,800多人次在其中收獲滿滿,僅心理健康講座就有8場,420多個孩子和青少年在實操中把應急技能刻進了心里。
“看著孩子們一點點變樣兒,值了!”鎮社工候裕瑞和朱荷花常說。活動中,原本陌生的孩子漸漸玩在一塊兒,害羞的小姑娘敢舉手講故事,內向的男孩主動幫同伴拿工具,性格像被陽光曬過一樣舒展。
朱荷花總想起那個戶外拓展的瞬間,二隊那個平時見人就躲的孩子,擦著拳頭一步步爬上矮墻,跳下來時臉上的笑容比陽光還亮,“那股子勇敢勁兒,我能記一輩子!”
如今的漂塘村農家書屋像一棵大樹:知識的枝葉遮起成長的綠蔭,安全的根系扎穩前行的土壤,心理健康服務這根“新枝”更讓關懷有了溫度。它不只是鄉村教育的一次創新嘗試,更寫出了鄉村兒童關懷的新模樣,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鄉村青少年的成長路,讓他們在知識和關愛的滋養里,一步步長成自己喜歡的樣子。